論點沒錯但前提是值得商確的
你認為M4/3的1600畫素合理嗎?隨便一台小DC都有千萬畫素,但感光元件不過就小指指甲大,畫質當然就xx囉
畫素不等於畫質,選擇你想要的器材好好使用就好了
我覺得用什麼相機, 都只是需求而已,
每個人對像機的需求都不同, 有價格, 體積, 畫質,
有些人價格擺第一, 有些人體積擺第一, 有些人畫質擺第一,

樓上有人舉例得很好, 如果FF的價格和體積都和APSC或M43一樣,
那麼大家還會選APSC或M43嗎?
因為價格, 體積和畫質的比例, 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同,
一但體積和價格都往下降, 選擇性自然不同,
除了特別的品牌情感因素外, 我覺得一定會有人選全幅,
這是肯定的, 因為你的體積和價格都往下降了嘛....

當然,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 追求畫質的人,
是真的追求畫質, 還是只追求"最高畫質"呢?

舉個例子來說, 假設科技日新月異,
十年後拜科技所賜, 十年後的M43, 畫質和現在的FF一樣了,
當然十年後的FF, 自然也比十年後M43畫質還好,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FF畫質很好, 那十年後的M43會買嗎?
如果不會, 那其實就是畫質至上, 並不是說現在FF的畫質很好,
而是你對於畫質所要求的, 永遠是要最好, 畫質在選擇上所佔的比例很高,

當然也有人在十年後會買, 因為他覺得M43已經能達到他十年前要的畫質,
畫質的比例對他的選擇性來說下降了,
這也是有些全幅機的使用者跳別的片幅的關係,

說了一大堆, 其實就是告訴樓主,
每個人對相機的要求不同, 如此而已~~~

每次一個新的產品出來, 都會調整這個產品在你心目中的比重,
A7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的人不在乎價格, 價格可能佔他選擇相機的10%而已,
體積45%, 片幅45%, A7一出來就會打到他,
有的人只在乎片幅, 且只要DSLR, 體積根本不是問題, 體積只佔了他10%,
那Nikon DF一出來就打到他, 符合他的要求, 又能符合他的10%體積比例,

像我就很在乎體積, 所以選擇M43如此而已~~~~

dgg wrote:
不必用全幅就滿足了的...(恕刪)


大大說的真好~尤其是最後一句~ 不就是攝影的工具.

Auroras777 wrote:
一台相機不是只有感光元件而已...
也有很多人是全幅再跑到微單的

當然微單也有各種片幅

一台畫質很棒的相機 如果不好帶 太重不方便帶出去
供在家裡 是供心酸的嗎

我自己之前也用D700
但是之後要一手抱小朋友 一手拿相機的時候
還能用D700加24-70嗎....哈


您說的很對

人的需求是會變的,還沒有小孩之前我也是可以一個相機背包一機一閃四鏡+腳架去旅行

有了小孩後...由5D2+大三元換成650D+10-22mm,沒多久又換了微單

但是小孩大一點後,出門不需要再大包小包....5D2又慢慢的常走出防潮箱了


wizardry91 wrote:
很多人都認為全幅相機的解析力比APS-C更好,是因為全幅機的像素密度一般都比APS-C更低...(恕刪)

樓主:

這些恐怕是受到後面數位發展影響。
1.片幅系統解析力差異
過去底片一直以來,也是那些高解析底片,就是那些更微細高密度的滷化顆粒的底片,而即使同樣密度的滷化顆粒的底片,也雖著片幅增加而增加影像細節記錄。


那是大片幅鏡頭比較好嗎?



不對,越大片幅的成像圈越大,那光學難度就越高,也因此其鏡頭光圈相對會小許多,但也因此其繞射像差影響就相對較小,其最佳光圈是在更小光圈,相對越小片幅得最佳光圈會往大光圈移動。
大型相機廣角鏡150/5.6 Apo-Symmar

反過來說,也就是較小片幅的鏡頭可以獲得較高與均勻解析力,也就是小片幅解析力是比較高。






那問題點在哪裡?

就是很簡單起始影像大小影響比鏡頭解析力影響大上許多。
實際底片照片比例,最小那個就是現在全片幅系統,也就是FX大小,他是36X24mm。


再來看這個






在數位時代可能不太會注意到,起始影像大小差距,以及代表意義。

景物是不會改變,所以投影在感光元件或底片上影像,本身代表其實就是原始 像/物的壓縮率。
這個也是微距鏡頭或長焦鏡頭通常顯得影像細節銳利原因,因為他們得影像放大率都是較高。

也就是越小片幅就是要把物體壓縮到越小,鏡頭解析力就是在這樣成像範圍的細節記錄能力,也可以說還原細節能力。




簡單假設因為小成像圈對於鏡頭解析力提升力=小片幅產生的影像壓縮率增加部分,那小片幅本身就不會有在細節上面是和上面較大片幅是一樣。




但現實不順人意。

下面這張式手機鏡頭使用簡單四片TEAR結構和ZM 85/4比較,後者也是ZM中高解析鏡頭一顆。





手機鏡頭使用是20 40 80lp/mm而成像圈為2.5mm半徑,而35mm系統使用10 20 40 lp/mm而成像圈為21.5mm半徑。
也就是35mm的原始影像是比手機片幅大上8倍左右,也就是比起35mm片幅影像壓縮小8倍,但小片幅帶來解析力提高只有2倍多些。






片幅帶來成像圈縮小得鏡頭解析高<<小片幅獲得較小影像,這個才是影像細節解析差異來源。




可是因此就沒有小片幅空間嗎?
那為何攝影器材歷史會是往小片幅移動?


這個也是來自起始影像大小造成,同樣視角,越大片幅要獲得需要更長焦距才來達到。
不只器材尺寸,就連震動各方面影響都是聯動,這也是大型相機雖可以獲得很大張照片與細節,但是腳架是很難離開。

這個也是當初LEICA打開35mm靜態攝影照片系統能夠橫掃原因,因為很多時候往往不是<好>與<不好>差別,而是<有>與<無>。









我的話就很簡單...動態範圍

雖然我這樣講有點扯,但是我是同時使用1000D跟5D2在工作的

但是有時候,非得就是要用5D2不可,有時候覺得用1000D也無妨

但是這兩個相機在後製調整的時候

5D2的彈性比1000D大太多太多了

所以...一分錢還有一分貨的道理啊
http://whenwhere.pixnet.net/blog 歡迎來我的部落格參觀喔
今年過年我才從500D+17-55, 55-250 換為 5D3+24-105 , 70-300 , 家人說拍出來的照片真的有差...我確實也拍的很開心, 重量是重了點, 但是感覺也差不多..唯一的差別是..用的很開心..
A:為什麼不用全幅?

B:什麼是全幅? 不是按下快門就好了嗎!?

A:全幅是指感光元件尺寸,大的畫質比較好!

B:喔…原來是後面那片液晶螢幕,當然是愈大愈好囉!最好可以翻轉自拍!

A:不是不是…是相機內部的核心電子元件,作用是集光成像…

B:是吼!美肌功能是需要電子運算的!

A:特效有專門影像處理晶片負責,感光元件類似底片功能,只是電子化以後又多出許多尺寸規格…

B:有這麼煩的嗎?拍照就拍照,搞那麼複雜幹嘛!反正大家都説卡西歐最好,怎麼拍都美!

A:....................


其實大多數人可能還不清楚現在相機片幅有分大小(也不在乎),

一般人看到好照片只會問"誰拍的",少數會再追問哪台相機拍的,

所以到底有多少人在乎片幅的大小?恐怕只有比例上佔極少數的攝影玩家吧!?

wizardry91 wrote:
很多人都認為全幅相機...(恕刪)


2.感光元件發展與訊號

感光元件和底片,主要差異是來自一個是電子訊號S/N關係,一個是實體滷化物反應,因此底片大小並不會影響到內部滷化顆粒的反應,對於感光角度或著也無感光元件鏡面等影響。



而感光元件的大小,本身就是有著背景熱雜訊,也就是即使同樣畫素密度,感光元件越大,其背景雜訊是越高,所以S/N會比較差,這個也是為何感光元件發展是小感光元件先做到高畫素密度。


對於感光角度影響,一個是感光元件是需要射入進去,再來是感光元件前面也有光學濾鏡存在,即使沒有OLPF,也有IR/UV等濾鏡,這些都是有折射率得光學元件,也都是會影響光路。
對於小感光元件大多是近垂直入光,但是隨著感光元件變大或著鏡後距降低,都會影響最後成像焦平面或感光等問題。

再來就是和前面片幅影像倍率一樣問題,就是在於不管是雜訊或其他,本身是會受到螢幕影像取樣影響,也就是影像放大會看起來有較高雜訊,而縮小則是相反,而較大片幅在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小片幅系統需要放大才能是同樣影像大小,因此在這方面看起來一開始也就有著這方面影像放大在取樣率影響。






所以大片幅系統不是故意做較低畫素密度,而是有著其他問題,大片幅也不是就有先天高ISO優勢,這些現象往往是由很多聯合在一起產生。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