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像機的需求都不同, 有價格, 體積, 畫質,
有些人價格擺第一, 有些人體積擺第一, 有些人畫質擺第一,
樓上有人舉例得很好, 如果FF的價格和體積都和APSC或M43一樣,
那麼大家還會選APSC或M43嗎?
因為價格, 體積和畫質的比例, 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同,
一但體積和價格都往下降, 選擇性自然不同,
除了特別的品牌情感因素外, 我覺得一定會有人選全幅,
這是肯定的, 因為你的體積和價格都往下降了嘛....
當然,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 追求畫質的人,
是真的追求畫質, 還是只追求"最高畫質"呢?
舉個例子來說, 假設科技日新月異,
十年後拜科技所賜, 十年後的M43, 畫質和現在的FF一樣了,
當然十年後的FF, 自然也比十年後M43畫質還好,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FF畫質很好, 那十年後的M43會買嗎?
如果不會, 那其實就是畫質至上, 並不是說現在FF的畫質很好,
而是你對於畫質所要求的, 永遠是要最好, 畫質在選擇上所佔的比例很高,
當然也有人在十年後會買, 因為他覺得M43已經能達到他十年前要的畫質,
畫質的比例對他的選擇性來說下降了,
這也是有些全幅機的使用者跳別的片幅的關係,
說了一大堆, 其實就是告訴樓主,
每個人對相機的要求不同, 如此而已~~~
每次一個新的產品出來, 都會調整這個產品在你心目中的比重,
A7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的人不在乎價格, 價格可能佔他選擇相機的10%而已,
體積45%, 片幅45%, A7一出來就會打到他,
有的人只在乎片幅, 且只要DSLR, 體積根本不是問題, 體積只佔了他10%,
那Nikon DF一出來就打到他, 符合他的要求, 又能符合他的10%體積比例,
像我就很在乎體積, 所以選擇M43如此而已~~~~
wizardry91 wrote:
很多人都認為全幅相機的解析力比APS-C更好,是因為全幅機的像素密度一般都比APS-C更低...(恕刪)
樓主:
這些恐怕是受到後面數位發展影響。
1.片幅系統解析力差異
過去底片一直以來,也是那些高解析底片,就是那些更微細高密度的滷化顆粒的底片,而即使同樣密度的滷化顆粒的底片,也雖著片幅增加而增加影像細節記錄。
那是大片幅鏡頭比較好嗎?
不對,越大片幅的成像圈越大,那光學難度就越高,也因此其鏡頭光圈相對會小許多,但也因此其繞射像差影響就相對較小,其最佳光圈是在更小光圈,相對越小片幅得最佳光圈會往大光圈移動。
大型相機廣角鏡150/5.6 Apo-Symmar

反過來說,也就是較小片幅的鏡頭可以獲得較高與均勻解析力,也就是小片幅解析力是比較高。
那問題點在哪裡?
就是很簡單起始影像大小影響比鏡頭解析力影響大上許多。
實際底片照片比例,最小那個就是現在全片幅系統,也就是FX大小,他是36X24mm。

再來看這個

在數位時代可能不太會注意到,起始影像大小差距,以及代表意義。
景物是不會改變,所以投影在感光元件或底片上影像,本身代表其實就是原始 像/物的壓縮率。
這個也是微距鏡頭或長焦鏡頭通常顯得影像細節銳利原因,因為他們得影像放大率都是較高。
也就是越小片幅就是要把物體壓縮到越小,鏡頭解析力就是在這樣成像範圍的細節記錄能力,也可以說還原細節能力。
簡單假設因為小成像圈對於鏡頭解析力提升力=小片幅產生的影像壓縮率增加部分,那小片幅本身就不會有在細節上面是和上面較大片幅是一樣。
但現實不順人意。
下面這張式手機鏡頭使用簡單四片TEAR結構和ZM 85/4比較,後者也是ZM中高解析鏡頭一顆。



手機鏡頭使用是20 40 80lp/mm而成像圈為2.5mm半徑,而35mm系統使用10 20 40 lp/mm而成像圈為21.5mm半徑。
也就是35mm的原始影像是比手機片幅大上8倍左右,也就是比起35mm片幅影像壓縮小8倍,但小片幅帶來解析力提高只有2倍多些。
片幅帶來成像圈縮小得鏡頭解析高<<小片幅獲得較小影像,這個才是影像細節解析差異來源。
可是因此就沒有小片幅空間嗎?
那為何攝影器材歷史會是往小片幅移動?
這個也是來自起始影像大小造成,同樣視角,越大片幅要獲得需要更長焦距才來達到。
不只器材尺寸,就連震動各方面影響都是聯動,這也是大型相機雖可以獲得很大張照片與細節,但是腳架是很難離開。
這個也是當初LEICA打開35mm靜態攝影照片系統能夠橫掃原因,因為很多時候往往不是<好>與<不好>差別,而是<有>與<無>。
B:什麼是全幅? 不是按下快門就好了嗎!?
A:全幅是指感光元件尺寸,大的畫質比較好!
B:喔…原來是後面那片液晶螢幕,當然是愈大愈好囉!最好可以翻轉自拍!
A:不是不是…是相機內部的核心電子元件,作用是集光成像…
B:是吼!美肌功能是需要電子運算的!
A:特效有專門影像處理晶片負責,感光元件類似底片功能,只是電子化以後又多出許多尺寸規格…
B:有這麼煩的嗎?拍照就拍照,搞那麼複雜幹嘛!反正大家都説卡西歐最好,怎麼拍都美!
A:....................

其實大多數人可能還不清楚現在相機片幅有分大小(也不在乎),
一般人看到好照片只會問"誰拍的",少數會再追問哪台相機拍的,
所以到底有多少人在乎片幅的大小?恐怕只有比例上佔極少數的攝影玩家吧!?
wizardry91 wrote:
很多人都認為全幅相機...(恕刪)
2.感光元件發展與訊號
感光元件和底片,主要差異是來自一個是電子訊號S/N關係,一個是實體滷化物反應,因此底片大小並不會影響到內部滷化顆粒的反應,對於感光角度或著也無感光元件鏡面等影響。
。
而感光元件的大小,本身就是有著背景熱雜訊,也就是即使同樣畫素密度,感光元件越大,其背景雜訊是越高,所以S/N會比較差,這個也是為何感光元件發展是小感光元件先做到高畫素密度。
對於感光角度影響,一個是感光元件是需要射入進去,再來是感光元件前面也有光學濾鏡存在,即使沒有OLPF,也有IR/UV等濾鏡,這些都是有折射率得光學元件,也都是會影響光路。
對於小感光元件大多是近垂直入光,但是隨著感光元件變大或著鏡後距降低,都會影響最後成像焦平面或感光等問題。
再來就是和前面片幅影像倍率一樣問題,就是在於不管是雜訊或其他,本身是會受到螢幕影像取樣影響,也就是影像放大會看起來有較高雜訊,而縮小則是相反,而較大片幅在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小片幅系統需要放大才能是同樣影像大小,因此在這方面看起來一開始也就有著這方面影像放大在取樣率影響。
所以大片幅系統不是故意做較低畫素密度,而是有著其他問題,大片幅也不是就有先天高ISO優勢,這些現象往往是由很多聯合在一起產生。
wizardry91 wrote:
很多人都認為全幅相機...(恕刪)
樓主啊!
你這種例子 舉的很 犯規 哦!
拍妹, 本來就是 妹 比較重要啊.
你沒看到 casio 那台 1/2.3" 的 自拍神機, 一堆妹 可是搶破頭, 三萬多元, 還買不到哦!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5&t=3580840&p=1
M4/3 + 19mm 這種短鏡, 還會出現景深太淺的困擾.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3823997&p=1
自拍神機 開到 F2.8 手持自拍 輕鬆泛焦..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