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景深 wrote:
俺也老是搞清楚為何會...(恕刪)
如何量化?
當你有SIGMA、TAMRON、NIKON等各種鏡頭
你可以自己試試看
同樣的機身設定不變
看不同鏡頭拍出來的東西有沒有差別
至於怎樣量化
就可用你拍出來的這幾張同樣場景、設定,但不同鏡頭所拍出來的PICTURE
來用軟體跑顏色比
或是最簡單用眼睛自己覺得哪一個鏡頭的顏色是怎樣
其實KEN前輩常常做器材評比
他很多測試都是有這樣的圖可以參考
就拿TOKINA 16-50,SIGMA 18-50,TAMRON 17-50這三顆鏡頭
KEN前輩的測試
此篇
就有上述的說法與規則可以參考
至於如何量化
DCVIEW有分析該圖片的顏色的色彩傾向
至於是用哪一套軟體
我倒不曉得
KenKuo wrote:
4/2修正標題:拜託...(恕刪)
"發色"是個新興名詞
就像"壓光"一樣
被一些人採用 也被另一些人不認同
鏡頭的"發色"
換個科學一點的說法(個人覺得)
可稱為 鏡頭對色彩的響應
也就是顏色透過鏡頭後所呈現出來的結果
相信許多鏡頭製造廠都有相關的測試數據
只是一般人拿不到也看不懂
但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是會感受到它的存在
舉例來說
不同的鏡頭 在其他條件都一樣下
成相多多少少會有一點點顏色的差異
而許多這樣類似的經驗彙整起來
人們就會得到一個經驗上的結論:不同鏡頭的"發色"有差異
沒錯 很不科學很不具體
但不能說它不存在 或否定上述的經驗
如同Ken說的
數位時代裡 還有其他更多的變因會影響成相
這是說到"發色"時必須小心的一點
別讓這些變因影響了對鏡頭色彩響應的判斷
所以為什麼有人說 「老鏡的味道」 , 「Nikon的味道」 , 「 Sigma的味道」, 大概就是這個差別.
雖然數位時代, 色彩是可以在機身設定或在電腦上後製,
但對很多人來說, 他們只想拍照, 不想後製或做額外的機身調整.
我以前使用Nikon D80, N 28-70 f2.8這顆鏡頭拍人像色彩非常討喜,
拍出來的照片, 有種晶瑩剔透的感覺, 使得人像看起來有朝氣有活力.
那我們該說, 這是它的「發色」, 或者是鏡頭特性呢?
不過, 在D300上, 也許是機身色彩處理的關係, N 28-70 f2.8就沒那麼有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