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發色?發射?發澀?

俺也老是搞清楚為何會有sigma 偏黃,50f1.8偏冷,50f1.4偏暖,這種縮法?
偏黃如何量化?
單車,跑步,游泳,洗個澡,沏壺好茶,再看hd影片...人生大享受,莫過於此....
錢景深 wrote:
俺也老是搞清楚為何會...(恕刪)


如何量化?
當你有SIGMA、TAMRON、NIKON等各種鏡頭
你可以自己試試看
同樣的機身設定不變
看不同鏡頭拍出來的東西有沒有差別
至於怎樣量化
就可用你拍出來的這幾張同樣場景、設定,但不同鏡頭所拍出來的PICTURE
來用軟體跑顏色比
或是最簡單用眼睛自己覺得哪一個鏡頭的顏色是怎樣

其實KEN前輩常常做器材評比
他很多測試都是有這樣的圖可以參考
就拿TOKINA 16-50,SIGMA 18-50,TAMRON 17-50這三顆鏡頭
KEN前輩的測試
此篇
就有上述的說法與規則可以參考
至於如何量化
DCVIEW有分析該圖片的顏色的色彩傾向
至於是用哪一套軟體
我倒不曉得
錢景深 wrote:
俺也老是搞清楚為何會有sigma 偏黃,50f1.8偏冷,50f1.4偏暖,這種縮法?
偏黃如何量化?


可以用色票, 拍完幾百張後到電腦分析數據畫出曲線圖。
鏡頭的 "發色", 不是只有偏黃、偏暖、偏冷這麼簡單的。

話說少了 "發色" 這個新語, 該用 "成色?"、"色彩詮釋?"、"演色特性?"....etc
來一語表達所指的東西? 畢竟此物是存在的, 請問正確用詞是?
亂入一下
KENT大
那要再發一篇導正文
叫大家不要再講泡湯了,要講泡溫泉,呵呵
楓城遊子 wrote:
...但前輩怎麼丟了翻譯的問題給遊子呢...(恕刪)


哈,這個敦請樓主來翻譯吧
顯然樓主對日文認識比較深入啊

不過我也很好奇"成色"要怎樣才能套入該篇文章裡...?
如果回文前不先看文
那就說不過去了(自打嘴巴)
所以樓主一定有能力幫我們解惑的~~

--
成色(発色) 如果不是大家現在所知道的 發色 的意思的話
那會是代表什麼意思呢?
印象中成色好像用來形容貴金屬比較多...
發色讓我想起之前那段瘋水族的用詞,
說什麼短鯛在ph5.6, 26度c發色最紅,
或許這個詞太讓人想到"物自身的色彩"是嗎?!

至今似乎沒什麼結論說~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KenKuo wrote:
4/2修正標題:拜託...(恕刪)


"發色"是個新興名詞
就像"壓光"一樣
被一些人採用 也被另一些人不認同

鏡頭的"發色"
換個科學一點的說法(個人覺得)
可稱為 鏡頭對色彩的響應
也就是顏色透過鏡頭後所呈現出來的結果
相信許多鏡頭製造廠都有相關的測試數據
只是一般人拿不到也看不懂

但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是會感受到它的存在
舉例來說
不同的鏡頭 在其他條件都一樣下
成相多多少少會有一點點顏色的差異
而許多這樣類似的經驗彙整起來
人們就會得到一個經驗上的結論:不同鏡頭的"發色"有差異
沒錯 很不科學很不具體
但不能說它不存在 或否定上述的經驗

如同Ken說的
數位時代裡 還有其他更多的變因會影響成相
這是說到"發色"時必須小心的一點
別讓這些變因影響了對鏡頭色彩響應的判斷
發色? 這個名詞在以前玩模型, 自己調漆噴漆, 在模型相關的書籍上有看到過.

至於相機鏡頭的發色, 大家知道意思就好, 已經是約定俗成的名詞了....
鏡頭的發色, 或許改說是各家廠的鍍膜配方不同, 以及玻璃原料與製作過程不同而導致光線穿透進來後的成相表現.
底片機時代俗稱的萊卡味, 蔡頭味 (還有分東西德), 不都是這麼來的嗎?

樓主原本想強調的重點, 或許因為內文的文字敘述, 讓其他人誤解成另一個方向了吧.
不惑之年移居美國,該買什麼車?
同樣的相機設定, 同樣的場景, 使用不同的鏡頭, 拍出來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色彩表現.
所以為什麼有人說 「老鏡的味道」 , 「Nikon的味道」 , 「 Sigma的味道」, 大概就是這個差別.

雖然數位時代, 色彩是可以在機身設定或在電腦上後製,
但對很多人來說, 他們只想拍照, 不想後製或做額外的機身調整.

我以前使用Nikon D80, N 28-70 f2.8這顆鏡頭拍人像色彩非常討喜,
拍出來的照片, 有種晶瑩剔透的感覺, 使得人像看起來有朝氣有活力.
那我們該說, 這是它的「發色」, 或者是鏡頭特性呢?

不過, 在D300上, 也許是機身色彩處理的關係, N 28-70 f2.8就沒那麼有特色了.


我想發文大大的意思應該是要表達在數位化的現在影響顏色表現的因素太多了
如果沒有一個相同的標準而去談論鏡頭的發色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而不是說鏡頭對顏色的表現沒有影響
說真的小弟也是有這樣的感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