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zy wrote:呃~~~抱歉啊!!!...(恕刪) 阿,我就是常常洗塗鴉牆那傢伙阿。緬懷吧。即使數位當道,底片還是有它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上個周末到圓山附近八樓當代去看吳毅平攝影師的貓作。大致上我認為就像是攝影和畫作當時的差別吧!手工的細膩和些許的瑕疵是越來越精密的時代的反撲。就像是現在噴射的車已經成為主流,我還在騎沒電瓶、木瓜燈、騎一期燈還會閃的三十年前的老車欸。就像是種緬懷吧。
底片拍出來的就是底片味,數位調控出來的就是假的,贗品仿的再真,假的就是假的!數位是很厲害的革新,沒必要瞧不起數位,還去模仿底片味!況且底片的暗房後製不討論,本身的變數就超多的,除了玩增減感及正沖負外,本身光線條件的調控不同,造成曝光偏離正常值,簡單說就是張不成功的照片,都可能造成令人意外的效果,那根本是刻意作不出來的。數位有很多炫爛的效果可作,想要底片的驚喜請拍底片,用數位去調控成底片味根本是很蠢的事。
小彭新城 wrote:不是硬要畫一條線是數...(恕刪) 其實這樣講也對,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原理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如果我硬是要說超寫實的油畫和攝影相像,我也沒辦法說服自己。只是阿,我覺得玩到最後開始講究到定義、試著要捍衛什麼正統的時候,抱著器材而不談論作品的好壞的時候,我倒是覺得失去最早攝影的意義。也來寫部落格吧我想,Uncle Dre寫到後面的時候,大概跟我的感受相似吧。其實我們也別笑數位嚷嚷著底片味,我們自己也有很多種味道,例如萊卡味、菜頭味之類的最近開始使用這台Pentax67在爬文的過程中,你又會發現大家對135到120的形容詞,又多上許多點綴,但是我卻又看不出來。例如壓縮感、細緻、發色之類的,在銀幕前面我只能看著大家說的多漂亮的照片,留下一個疑問。
visit1992 wrote:底片掃描之後其實本質...(恕刪) jzzy wrote:哦哦難道一堆底片...(恕刪) 兩位大大別爭了其實你們說的都對差別只是在觀念不同而已albert.0815 wrote:不懂的話就不要懂了吧...(恕刪) 話也不是這麼說啦樓主就是有想搞懂才會要買喵兔來試試看多給樓主鼓勵鼓勵才是
是這個嗎?自己那是用來區隔類比跟數位之間的差異,因為過去底片的成像有太多的變數,拍攝的光圈大小,鏡頭鏡片的差異,底片對於光線的不同演繹,這樣多樣的組合之所呈現出來的類比影像其實並不是沒有辦法用數位模擬出來,但是過於制式~這麼說好了~數位感覺像是一加一等於二!!幾乎不會出錯~但是類比底片的一加一卻有很多機會不等於二~不是說沒有定律~而是需要經過許多的嘗試~組合~現在的數位相機便利許多~縮短了嘗試的時間,但是也減少了可能的變化性!!你的照片~我的照片~同樣的相機~同樣的風格檔案.....中間的變數太少......不可否認的偶爾會懷念在暗房裡面用放大鏡看黑白底片粒子對焦的時光但是我也很喜歡數位單眼帶來的高品質跟快速的便利性,所以大部分時間我還是偏好數位器材,但是有適當的時間跟主題的話我也喜歡拿出底片機來裝上捲底片慢慢拍:D至於數位相機的底片味~大概就像前面幾位說過的~利用數位固定的程式去模擬出底片的可能性。對我來說到是沒什麼偏好~也不會太過於執著所謂的底片味,還是端看你打算怎麼用最佳的方式去呈現一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