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畫素口水戰了,來看 D-SLR 的測試證據

roachc wrote:
連高中程度的最基本「...(恕刪)


寫不出來就直說,不是每個人都是無聊的酸民。

至於可控制變因?

鏡頭,影像處理器,感光元件是影響單眼畫質的三大元件(一堆人認同是基本常識)。結果,哪個元件特別不重要嗎?居然淪為變因。
大概2006年左右,就已經有Lab數據顯示 5µm 的畫素大小(直接以高度/畫素的估算,非真實大小)可以在底噪跟畫質間取得最好的平衡。



評分超過95的D800e跟D810是4.9µm。
josephyen wrote:
『SNR是一個比值,並不會因為統計的pixel數變多,SNR 就會下降』 <--- 這點我從沒提到過

josephyen wrote:
雖然 3200 萬畫素因為單一 pixel 的開口面積較小, SNR 不理想。但由於 pixel 的數量較多,實際上能夠以較低的 SNR 提供相近的輸出結果。

抱歉,我重新看了一次,也許我誤會你這段話的意思

josephyen wrote:
N 不會因為受光面積明顯降低是因為 N 主要來自於電路本身,無論 pixel 大或小,電路本身設計差異不大

除非光源很低,ISO很高,否則N是由Shot Noise dominant,並不是電路
Shot Noise是光電轉換的產物,除非是10年前的PD,現在各家的Shot Noise 都差不多
當然這個情況可以解釋同片幅畫素多的畫質較差 ( 因為同樣的低光源,畫素多的需要較高的ISO )

josephyen wrote:
DxOMark 的測試確實排除了軟體上的差異。各家軟體或晶片除燥技術的高低不會表現在 DxOMark 的數據上。由於我不管哪台相機幾乎都使用 lightroom 處理,所以 DxOMark 的數據就相當俱有參考價值。

這是不可能的,無論你用哪個軟體,只要是用相機輸出的照片檔(RAW/JPEG/BMP),都是經過內部軟體處理過的檔案,並不是"原始檔案"

當然這樣的比較是可以呈現"最終的結果"的好壞
但是拿來解釋Sensor畫素多or少的好壞,太過牽強

同片幅高畫素
在光源充足的情況,絕對比畫素少的佔優勢
在光源不足的情況下,畫素多的就會吃虧
這是兩全不能其美的事,至少就現在的技術而言

所以我還是一樣那句話
該選畫素多?還是選畫質好?這個討論主題沒有正確答案,看你自己使用習慣跟需求

另外,有人提到很多高階相機的畫素並不會太高 ( ex.A7s "只有"12M )
那是因為 12M~16M 是目前多數人認為可以兼顧 畫質與畫素的平衡點
jaffrry wrote:
假設 FF機是很渣的地雷鏡,Apsc機是蔡司鏡
假設 FF機是初代影像處理器,Apsc機是1X代影像處理器
假設 Apsc機使用者有頭腦,FF機使用者沒大腦(請勿對號入座)
假設 Apsc機使用者有常識,FF機使用者沒知識(請勿對號入座)
假設...(以下100條假設...自動省略)


我真的不知道你的論點在跳甚麼TONE
38樓,你的回文說到
"如果你仔細看大家回文,就會發現手機感光元件大小是影響畫質的主要原因。"

但是你的49樓發文卻又說到
"拿感光原件來談單眼畫質影響,你的程度自然不言可喻..."

論點真的要這麼跳TONE嗎?中心思想在哪裡?

要講假設當然要固定幾個項目
而單就不同之處來比較啊
我再問你一次
同樣ISO 25600、同樣鏡頭、同樣處理器、同樣光圈與快門
僅僅就感光元大小不同
請問
感光元件大的畫質好
還是感光元現小的畫質好

我等你的答案啊
緑茶、麦茶、ウーロン茶、でもやっぱり〜あきちゃ
jaffrry wrote:
鏡頭,影像處理器,感光元件是影響單眼畫質的三大元件(一堆人認同是基本常識)。結果,哪個元件特別不重要嗎?居然淪為變因。


傳說中拔掉獅子的鬃毛,掉落的頭髮就能找回來。

感光元件要是不好
就算給你徕卡鏡頭也是枉然啦
一下子否認感光元件
現在又拿鏡頭、處理器來比擬感光元件

這些話術,騙騙西門町的國中女生還可以
你要加油哦
緑茶、麦茶、ウーロン茶、でもやっぱり〜あきちゃ
jaffrry wrote:
所以,你是他的影分身囉,他沒寫的你都知道!
既然你加上『相同鏡頭』『相同世代影像處理』。那你可以順便教一下,影響單眼畫質的因素有那些,免得還有人傻傻搞不清楚呢。


哇,你竟然侮蔑其他人說是我的影分身
是因為論點錯誤被抓包而惱羞成怒嗎

『相同鏡頭』『相同世代影像處理』,影響單眼畫質的因素
最重要的還是感光元件大小啊
這道理你還不懂嗎
感光元件的尺寸才是決定畫質好壞的關鍵
緑茶、麦茶、ウーロン茶、でもやっぱり〜あきちゃ
ks_stone wrote:
基材,線路,濾光片等等都會占掉部分表面積.
所以發展出Microlenses或BSI技術盡可能增加面積.

沒錯Oxi/metal 會遮蔽光的入射量
Microlens可以補償入射量,但他並不是為了增加面積,而是聚光
濾光片則是選擇讓什麼波長的光進入PD,並不會"占掉表面積,減少入光量"
BSI是從背面感光,可以減少Oxi/metal的遮蔽,但BSI也不是萬能,藍光吸收深度對BSI就是個弱項
所以應該不難發現,目前BSI只用在小pixel來增加入光亮,高階相機多數還是選用FSI

ks_stone wrote:
相同的技術水準下,同一面積內四顆像素要塞入四組感光跟訊號放大線路,
跟塞一組感光跟訊號放大線路,自然感光的面積就不是1*4=4這種數學題.
再來就電子電路來說,單位面積內線路越密集,訊號干擾越大,產生的熱越高.
基礎噪訊也越高.
如果這些電子與物理的限制不存在,當然樣本(像素)越多越好啊!!!

首先,放大器的確會增加,但並不是4顆像素就是四組放大器
而是共用放大器,而且放大器layout的位置並不是放在感光區,不會占用pixel感光面積
再來,線路也是一樣是共用的,透過clock的控制,可以將畫素的資料放到正確的位置重組
因此請不用擔心線路太多干擾變大的問題 ( 當然整體線路變多是正確的 )
不過確實畫素越多,來自電路的雜訊越大,原因是colck必須更快才能達到相同frame rate
clock快意味著電流變大,也就是熱

所以你說得沒錯,並不是1*4=4這種這麼簡單的數學題
不過你應該看得出來,前面的回覆我是針對SNR的計算
在光源充足的環境,雜訊是Shot Noise主導,此時的電路雜訊,是可以被忽略的
如果造成你的誤會,在此說聲抱歉
stddg wrote:
這是不可能的,無論你用哪個軟體,只要是用相機輸出的照片檔(RAW/JPEG/BMP),都是已經經過軟體處理過的檔案,並不是"原始檔案"


就我的認知、至今的使用經驗與他人的分享狀況。RAW file 的資料都是 ADC 後的 raw data,也就是每個 photo diode 轉成數位數據後原始資訊。另外也會夾帶一些相機的 metadata,例如 noise reduction 的設定,風格設定等。但這些只是設定參數,不直接影響 raw file 內的 data。

如果用原廠軟體,幾乎都會依據 metadata 中的設定去處理 data,從而產生近乎相機 JPEG 直出的效果,所謂的 noise reduction 也是在電腦軟體處理階段才套用的。但若用副廠軟體如 lightroom, aperture,則大多不考慮這些 metadata。(當然 long exposure noise reduction 是個例外,這動作在相機以外無法做,除非想要兩倍大的 RAW 檔)

http://lclevy.free.fr/cr2/ ::
"RAW" here means that this file stores information directly coming from the sensor, almost without process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w_image_format ::
A camera raw image file contains minimally processed data from the image sensor of either a digital camera, image scanner, or motion picture film scanner.[1][2] Raw files are named so because they are not yet processed and therefore are not ready to be printed or edited with a bitmap graphics editor.

http://www.nikonusa.com/en/Learn-And-Explore/Article/ftlzi4ri/Nikon-Electronic-Forma-NEF.html ::
the NEF is Nikon's RAW file format. RAW image file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digital negatives, contain all the image information captured by the camera's sensor, along with the image's metadata (the camera's identification and its settings, the lens used and other information).

josephyen wrote:
就我的認知、至今的使...(恕刪)


raw到底原不原始,RawDigger可以算是個答案。

stddg wrote:
這是不可能的,無論你用哪個軟體,只要是用相機輸出的照片檔(RAW/JPEG/BMP),都是經過內部軟體處理過的檔案,並不是"原始檔案"


自己對RAW的認知與也是屬於原始資料內容,而原廠手冊對於RAW file的說明亦明確指出RAW是感光元件的原始資料。

Nikon:
RAW(NEF)撮像素子の生データ(RAW形式)を記録しま す。撮影時に設定したホワイトバランスやコ ントラストなどを、撮影後に変更できます。
Olympus:
RAW(ORF)画像とは 写真にする前の未加工の状態です。
(ホワイトバランス、シャープネス、コントラスト、色変換などの処理を行っていない未加工のデータです。)

而JPEG 才正是套用你拍照時的設定,去修改原始資料進行輸出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