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chc wrote:
連高中程度的最基本「...(恕刪)
寫不出來就直說,不是每個人都是無聊的酸民。
至於可控制變因?
鏡頭,影像處理器,感光元件是影響單眼畫質的三大元件(一堆人認同是基本常識)。結果,哪個元件特別不重要嗎?居然淪為變因。
josephyen wrote:
『SNR是一個比值,並不會因為統計的pixel數變多,SNR 就會下降』 <--- 這點我從沒提到過
josephyen wrote:
雖然 3200 萬畫素因為單一 pixel 的開口面積較小, SNR 不理想。但由於 pixel 的數量較多,實際上能夠以較低的 SNR 提供相近的輸出結果。
josephyen wrote:
N 不會因為受光面積明顯降低是因為 N 主要來自於電路本身,無論 pixel 大或小,電路本身設計差異不大
josephyen wrote:
DxOMark 的測試確實排除了軟體上的差異。各家軟體或晶片除燥技術的高低不會表現在 DxOMark 的數據上。由於我不管哪台相機幾乎都使用 lightroom 處理,所以 DxOMark 的數據就相當俱有參考價值。
jaffrry wrote:
假設 FF機是很渣的地雷鏡,Apsc機是蔡司鏡
假設 FF機是初代影像處理器,Apsc機是1X代影像處理器
假設 Apsc機使用者有頭腦,FF機使用者沒大腦(請勿對號入座)
假設 Apsc機使用者有常識,FF機使用者沒知識(請勿對號入座)
假設...(以下100條假設...自動省略)
ks_stone wrote:
基材,線路,濾光片等等都會占掉部分表面積.
所以發展出Microlenses或BSI技術盡可能增加面積.
ks_stone wrote:
相同的技術水準下,同一面積內四顆像素要塞入四組感光跟訊號放大線路,
跟塞一組感光跟訊號放大線路,自然感光的面積就不是1*4=4這種數學題.
再來就電子電路來說,單位面積內線路越密集,訊號干擾越大,產生的熱越高.
基礎噪訊也越高.
如果這些電子與物理的限制不存在,當然樣本(像素)越多越好啊!!!
stddg wrote:
這是不可能的,無論你用哪個軟體,只要是用相機輸出的照片檔(RAW/JPEG/BMP),都是已經經過軟體處理過的檔案,並不是"原始檔案"
stddg wrote:
這是不可能的,無論你用哪個軟體,只要是用相機輸出的照片檔(RAW/JPEG/BMP),都是經過內部軟體處理過的檔案,並不是"原始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