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ki21 wrote:
就是在遠距離下,拍攝高速移動的火車,然後在同一成像下放大火車頭的比例,基於拍攝距離越遠振幅對模糊的影響越小(要求較低快門速度[請理解成﹕實際焦距的安全快門]),所放大後的影像也是清晰的。等效焦距的安全快門的利用,就是在這被放大後的清晰的影像下,不斷再放大(請理解成有無限高的數碼像素密度),然後不斷地提高快門速度,甚至比在近距離下拍攝清晰的火車頭所求要的快門速度更快,這就是在忽略了在同一焦距鏡頭下同一焦平面上物件的成像距離對快門速度的影響,而錯誤地提高快門速度。
這段是又是不知所云
拿你的"放大論"來說好了
同樣的50mm鏡頭
在D700上成像的一個點
在CX會被切割成7.29個點
在D700上"正好"可以凝結一個FF點上光線的快門速度
在V1上可是跑了2.7個CX點的距離
空口說無憑
同一顆鏡頭
去拿去裝在D700上面和V1上面
對著遠處距離不變速率較固定的移動物體(ex火車/捷運)
先用D700找出可以凝固住火車的快門
再用V1同快門拍下一班車
各拍十張你就知道你錯在哪了
對同一顆鏡頭而且相機和被攝物距離相同的情況下
片幅越小的感光元件
對於畫面上物體移動的敏感度越高(也就是35樓feng大的圖)
而這個敏感度與等效焦距乘數成正比
而這個移動可以是物體主動(例如移動的火車)
也可以是被動(例如手震)
所以安全快門當然是等效焦距的倒數
感謝NIKON出了1系列
拿來當教材真好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片幅越小的感光元件
對於畫面上物體移動的敏感度越高(也就是35樓feng大的圖)
V1對於畫面上物體移動的敏感度高,是因為片幅像素密度高。D700對於畫面上物體移動的敏感度低,是因為片幅像素密度低。兩部相機所得的影像差異在於﹕D700因像素密度低把很多細節都裁剪了。
在一顆鏡頭而且相機和被攝物距離相同的情況下,若D700(Nikon D3x的像素密度已經比D700高,風聞還會出超過三千萬像素的D800,像素密度比D700更高)的片幅像素密度和V1的片幅像素密度能設定成一樣(兩者都沒有把細節剪裁掉),兩者雖然片幅大小不同,但放大後作100%檢視所得的影像也都是相同的。
科技進步,Canon 早就在上海世博裏展示出1億像素的CMOS,像素密度更高。當全片幅的像素密度高於小片幅時,對於畫面上物體移動的敏感度,將會比小片幅更高。像素密度的改變是和運用安全快門是沒有關係的,只關係著能捕捉多少鏡頭的成像細節。另外,在討論安全快們時,請不要忽略了在同一焦距鏡頭下同一焦平面上物件的成像距離對快門速度的影響(請參考130樓)。
azuki21 wrote:
V1對於畫面上物體移動的敏感度高,是因為片幅像素密度高。D700對於畫面上物體移動的敏感度低,是因為片幅像素密度低。兩部相機所得的影像差異在於﹕D700因像素密度低把很多細節都裁剪了。這和運用安全快門是沒有關係的(請參考130樓,特別是最底的一段)。
錯
D700是把細節合併而不是裁剪,細節越多,移動/震動就會越明顯.在把D700畫面crop成CX畫面大小的情況下,V1的細節是D700的7.29倍,對移動的敏感度則是2.7倍
因為對移動的敏感度是CX是FF的2.7倍
所以快門要提高2.7倍才能凍結同一束光線
azuki21 wrote:
在一顆鏡頭而且相機和被攝物距離相同的情況下,若D700(風聞Nikon會出超過三千萬像素的D800)的片幅像素密度和V1的片幅像素密度能設定成一樣(兩者都沒有把細節剪裁掉),兩者雖然片幅大小不同,但放大後作100%檢視所得的影像也都是相同的。
在拍攝靜止物體的狀況下我同意這點
但是我的結論會是隨著畫素密度增加
面對100%檢視時安全快門就勢必得提升
實際上這件事情在數位相機畫素密度提升的過程已經一直在發生
不只是安全快門,諸如移焦/機身微震等底片時代不會有的症狀也是來自於此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azuki21 wrote:
就是在遠距離下,拍攝高速移動的火車,然後在同一成像下放大火車頭的比例,基於拍攝距離越遠振幅對模糊的影響越小(要求較低快門速度[請理解成﹕實際焦距的安全快門])
邏輯思路混亂又一篇!......唉!

人家在討論手持相機會振動的安全快門,
您在發表遠距離高速移動目標物的安全快門?

難怪一直雞同鴨講!

azuki21 wrote:
在一顆鏡頭而且相機和被攝物距離相同的情況下,若D700(Nikon D3x的像素密度已經比D700高,風聞還會出超過三千萬像素的D800,像素密度比D700更高)的片幅像素密度和V1的片幅像素密度能設定成一樣(兩者都沒有把細節剪裁掉),兩者雖然片幅大小不同,但放大後作100%檢視所得的影像也都是相同的。
您終於也承認畫素密度會影響模糊程度了喔?!
那 V1 用 50mm 鏡頭的手持(別再搞高速火車)安全快門也是 1/50s 嗎?
等著看您怎麼繼續凹這一點
您終於也承認畫素密度會影響模糊程度了喔?!
不是承認影響模糊程度(因為在焦平面上的成像模糊程度一直沒變),畫素密度只是關係著能捕捉多少鏡頭的成像細節。
D700是把細節合併而不是裁剪
在D700和V1的焦平面上,在各自中央1mm平方的面積下,D700的畫素密度是低於V1的像素密度,所能捕捉的成像細節是少於V1的。而並不是把細節合併。
上圖白點一格當做一畫素好了, 在不同片幅中, 密度相同
那麼上下晃三點, 在不同片幅中也是一樣的...
同意!
如果小片幅為了放大到和全片幅一樣, 那麼你看到的的確是晃動變大...
不同意!因為小片幅在原本面積的畫素密度的畫素數目不變下,而為了放大到和全片幅一樣,小片幅(面積已經和全片幅一樣)已經改變了畫素密度,小片幅(面積已經和全片幅一樣)的畫素密度會比大片幅低。所以在拍攝同一個晃動裏,大片幅能用三點畫素記錄,小片幅(面積已經和全片幅一樣)必定小於三點畫素記錄,所以晃動並不會變大。這是同一面積下,拍攝同一晃動,畫素密度較低的成像細節流失。
就如同137樓的大大所言﹕
但畫素密度不同, 大家討論的根本就是不同立足點....
azuki21 wrote:
不是承認影響模糊程度(因為在焦平面上的成像模糊程度一直沒變),畫素密度只是關係著能捕捉多少鏡頭的成像細節。
成像細節 vs 模糊程度......原來您是這樣凹的

高畫素能捕捉更多細節,但不會捕捉更多模糊程度?......好深奧的推論。
azuki21 wrote:
因為小片幅在原本面積的畫素密度的畫素數目不變下,而為了放大到和全片幅一樣,小片幅(面積已經和全片幅一樣)已經改變了畫素密度,小片幅(面積已經和全片幅一樣)的畫素密度會比大片幅低。所以在拍攝同一個晃動裏,大片幅能用三點畫素記錄,小片幅(面積已經和全片幅一樣)必定小於三點畫素記錄,所以晃動並不會變大。這是同一面積下,畫素密度較低的成像細節流失。
(以上您的紅字部分)又是一個邏輯思路混亂的結論!
我來標註一下(以下紅字是我的註解):
因為小片幅(例如D700的DX範圍)在原本面積的畫素密度的畫素數目不變下,而為了放大(洗相片的放大)到和全片幅一樣,小片幅((放大後的相片)面積已經和全片幅一樣)已經改變了(小片幅放大後的相片的)畫素密度,小片幅((放大後的相片的面積)已經和全片幅一樣)的畫素密度會比大片幅低。所以在拍攝同一個晃動裏,大片幅能用三點畫素記錄,小片幅((放大後的相片的)面積已經和全片幅一樣)必定小於三點畫素記錄,所以晃動並不會變大。這是同一(洗成相片)面積下,畫素密度較低的成像細節流失。
從頭到尾都用小感光面積放大後的相片細節來討論,
結論(底線加粗者)卻是拿感光元件出來套用......唉!指鹿為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