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復古蓋大樓] 您的 數位復古底片風味

變態大澀魔 wrote:
話說,我怎麼看到好幾張正方形的照片


那幾張很有數位味吧~


再來幾張銀鹽不特殊數位味

1.


2.


3.


4.

happyspirit wrote:
LensHuey wrote:
底片是底片,數位是數位,拍數位硬要弄什麼底片味,那直接拍底片不就好了,還比數位的便宜很多
況且,就樓主提的底片味,個人認為根本不算是底片味,各位可以從CAT大PO的照片就可以知道,難道那些照片要說成底片的數位味嗎?! ..(恕刪)


復古味很多種~看大家喜歡哪一味,想用數位調玩復古味或嘗試底片特殊味囉~ 

你哪天可以完全直接分辨 : 那張是數位 那張是底片 , 我想我這篇文章應該就不會發了~

另外沒人說數位能完全跟底片一模一樣,也沒人說底片就是只有粗顆粒跟色偏... ^^

不過很多大大腦袋仍然 "恐固立 " 在看這篇文章


前面我也提過,我數位與底片都拍
但是我不會刻意去把數位拍的修成像底片一樣,因為就如我所提出來的論點一樣,數位永遠無法修出底片的表現,何必東施效顰呢?!
您可以去傳統版看看,幾乎所有po圖的先進都盡力將底片拍得清晰,清楚,乾淨,因為,從攝影出現以來,這就是所追求的基本目標,攝影是紀實,後製是創作,兩者都是藝術,你要創作復古風我沒意見,但創作復古底片風味,我認為是
非但沒有新意,反而造成底片影像不良的錯誤印象~

另外,您欣賞某人的這件事,也間接影響到我回應的意願,所以,這篇以後我不再回應了~
88~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文包 wrote:
只是這是應用在數位版本. 一般講zone system是應用在黑白底片的版本
細節當然有所不同
概念卻是一樣

AA大神在他的書中把原理和操作流程講得太過詳細. ...
或許有人會誤會. 這個概念只能用在黑白底片與放相上
其實並不然


不要找一堆片段資料只為了鞏固你的論述

1.Ansal Adams生前就有拍過彩色,如果其他媒材也可以套用zone system
他早就寫進書裡了,並不需要你協助杜撰
我也實證過,彩色負片若要套用zone system的壓縮擴張操作
會造成三條特性曲線無法一致更動,而造成些許色偏
但階調確實可以被壓縮與擴張

2.zone system最重要的控制方法就是壓縮擴張
透過改變軟片的感光度與沖洗時間(增感/減感),讓原本的影像可以提高反差或者降低反差
來取得最佳的視覺感受
目的絕非只是一昧的增加可記錄範圍

3.數位要做階調壓縮很容易,但無法在一次拍攝條件下達成階調擴張
這地方是你搞混了動態範圍寬容度的證據
數位相機的動態範圍是固定的,換言之,他的在決定曝光後亮部與暗部端點是固定不變的
但是軟片的亮部與暗部端點卻是可以透過改變曝光值與顯影時間,就可以大幅增加
我就曾經看過有人用HC110(G式)搭上400TMAX(設ISO64)組成N+3,效果早已經超越13階的能耐
換成數位,若不做HDR,根本無法達成階調擴張,即使做HDR,也沒有軟片那樣柔順

4.你非常大力讚揚的邱老大,15年前就曾踏入數位領域,搞了一年之後全數拋售
他認為這東西無法超越現有傳統銀鹽體系,至今仍是如此,非常歡迎你親自求證
若Ansal Adams還在世,他絕對不會轉換到數位領域
答案非常簡單,AA的照片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在極黑/極白的區域,仍舊有非常多的轉折階可以看,更不要說亮部/暗部區塊他有多重視細節呈現
反觀現在數位這兩個處端點在這幾年的演進,仍舊無法滿足攝影家的挑剔

隨便丟一張數位拍的,上面標示你的測光數值(還不是用EV值)
就以為你在實踐zone system?
AA的書你白念了

小彭新城 wrote:
那幾張很有數位味吧~


再來幾張銀鹽不特殊數位味

可惡! 又是這種方型的照片 , 讚啦!


今天是歡樂星期五,當然是要歡樂一下











我為人正直,從不嘴砲。
變態大澀魔 wrote:
可惡! 又是這種方型...(恕刪)


你這幾張數位味很重耶 底片白拍了啦!!


不過
第一張是在八卦山嘛!?
happyspirit wrote:
文大發表過很多不錯的分享你可以邊看邊學不少了吧!












相信我,銀鹽一定比你還長壽。

happyspirit wrote:
文大發表過很多不錯的分享你可以邊看邊學不少了吧!


他的分享你應該完整看完
有一半以上後續討論都是在針砭他論述錯誤的地方
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看似對的東西最危險
你可以看看他的態度是怎麼回應的

更重要的是
千萬不要學他被罵嘻皮笑臉,對知識不求甚解,被圍剿就高喊[鄙視數位]挑撥族群對立
說錯話還不肯出面道歉
行徑跟時下政客差不多了

笑容可掬 wrote: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在這棟樓份外顯明阿...


文人相輕,輕蔑的還是文體/詩詞/意境
但攝影技術講求科學,力求實證,是非對錯本來就該有憑有據
跟文人相輕有何相關?

infoto wrote:
zone system最重要的控制方法就是壓縮與擴張
透過改變軟片的感光度與沖洗時間(增感/減感),讓原本的影像可以提高反差或者降低反差
來取得最佳的視覺感受
目的絕非只是一昧的增加可記錄範圍


其實大概知道有人會這麼回
因為每次看到有人提zone system. 意思大多都是 "我準備要在顯影上玩一些東西嚕"

就如你所說. 那是"控制方法"而已. 操作方式本來就隨媒材而有所不同
而不能代表zone system的核心概念

再看一次AA大神說的
I believe the electronic image will be the next major advance. Such systems will have their own inherent and inescapabl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rtist and functional practitioner will again strive to comprehend and control them


infoto wrote:
4.你非常大力讚揚的邱老大,15年前就曾踏入數位領域,搞了一年之後全數拋售
他認為這東西無法超越現有傳統銀鹽體系,至今仍是如此,非常歡迎你親自求證
若Ansal Adams還在世,他絕對不會轉換到數位領域


15年前的數位可以跟現在比嗎?
而且邱老大的堅持是有意義的. 也有實際產出的. 我佩服他
他們藝廊一樣有邀請數位玩很大的年輕藝術家展出. 一樣給予肯定. 也不會因為媒材不同就大小眼

AA還在世會如何? 這已經不可考
但就憑那段話至少可確定
AA大神是很樂見數位時代到來. 也樂觀認為zone system概念同樣可以應用在其上

而且AA大神還強調
成功不必在他
未來自然會有人熟悉新媒材的特性和控制方法. 然後將zone system概念應用於上


infoto wrote:
隨便丟一張數位拍的,上面標示你的測光數值(還不是用EV值)
就以為你在實踐zone system?
AA的書你白念了


同樣光圈iso. 快門值你要我換成EV值. 這有什麼問題呢?

zone system不斷在強調的0到10區是什麼意思? 當然不會只是增加顯影時間以延伸亮部動態範圍=階調擴張這麼細節的事
不同媒材的特性和做法. 當然不同嚕
LensHuey wrote:
但是我不會刻意去把數位拍的修成像底片一樣,因為就如我所提出來的論點一樣,數位永遠無法修出底片的表現,何必東施效顰呢?!
您可以去傳統版看看,幾乎所有po圖的先進都盡力將底片拍得清晰,清楚,乾淨,因為,從攝影出現以來,這就是所追求的基本目標,攝影是紀實,後製是創作,兩者都是藝術,你要創作復古風我沒意見,但創作復古底片風味,我認為是


我也是數位底片都拍. 但我的想法卻有所不同

曾經我想知道
為什麼RVP的天藍和草綠可以那麼漂亮. 那數位到底能不能作到相同效果
能接近到什麼程度
如果不能. 是為什麼不能

曾經我想知道. 底片的階調連續性很好. 那數位能不能達到或接近相同效果


我從來不覺得這裡面有什麼不可跨越或不可侵犯的界線
從過程中
我學到很多技術細節
這讓我拍攝的彈性和可選擇性更加擴大. 自由更多


攝影可以是紀實. 可以是創作. 隨著每個人追求目標不同. 想法不同. 攝影可以是任何面貌型態
我樂見有不同的想法
不同觀點
不同表現手法型態的作品出現

我想世界會更精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