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大澀魔 wrote:
話說,我怎麼看到好幾張正方形的照片
那幾張很有數位味吧~


再來幾張銀鹽不特殊數位味
1.

2.

3.

4.
happyspirit wrote:
LensHuey wrote:
底片是底片,數位是數位,拍數位硬要弄什麼底片味,那直接拍底片不就好了,還比數位的便宜很多
況且,就樓主提的底片味,個人認為根本不算是底片味,各位可以從CAT大PO的照片就可以知道,難道那些照片要說成底片的數位味嗎?! ..(恕刪)
復古味很多種~看大家喜歡哪一味,想用數位調玩復古味或嘗試底片特殊味囉~
你哪天可以完全直接分辨 : 那張是數位 那張是底片 , 我想我這篇文章應該就不會發了~
另外沒人說數位能完全跟底片一模一樣,也沒人說底片就是只有粗顆粒跟色偏... ^^
不過很多大大腦袋仍然 "恐固立 " 在看這篇文章

文包 wrote:
只是這是應用在數位版本. 一般講zone system是應用在黑白底片的版本
細節當然有所不同
概念卻是一樣
AA大神在他的書中把原理和操作流程講得太過詳細. ...
或許有人會誤會. 這個概念只能用在黑白底片與放相上
其實並不然
infoto wrote:
zone system最重要的控制方法就是壓縮與擴張
透過改變軟片的感光度與沖洗時間(增感/減感),讓原本的影像可以提高反差或者降低反差
來取得最佳的視覺感受
目的絕非只是一昧的增加可記錄範圍
infoto wrote:
4.你非常大力讚揚的邱老大,15年前就曾踏入數位領域,搞了一年之後全數拋售
他認為這東西無法超越現有傳統銀鹽體系,至今仍是如此,非常歡迎你親自求證
若Ansal Adams還在世,他絕對不會轉換到數位領域
infoto wrote:
隨便丟一張數位拍的,上面標示你的測光數值(還不是用EV值)
就以為你在實踐zone system?
AA的書你白念了


LensHuey wrote:
但是我不會刻意去把數位拍的修成像底片一樣,因為就如我所提出來的論點一樣,數位永遠無法修出底片的表現,何必東施效顰呢?!
您可以去傳統版看看,幾乎所有po圖的先進都盡力將底片拍得清晰,清楚,乾淨,因為,從攝影出現以來,這就是所追求的基本目標,攝影是紀實,後製是創作,兩者都是藝術,你要創作復古風我沒意見,但創作復古底片風味,我認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