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蘇 wrote:手振,有定義嗎?你問...(恕刪) 這樣說好了那天我幫你老兄拍了一張照片放大一般的六吋臉有些糊(手振)那就放一張1吋的你會認為我拍的「作品」沒手振嗎?感官上,你可認定沒手振但,事實上,有無手振?你真心認定我「拍的」沒手振?二張照片放一起你會說,大的手振,小的沒手振?那只是大小不同倒底手振了沒?當聊天討論就教了
ad47 wrote:真正在物理學上合焦的是一個面,沒有深度...(恕刪) 簡化講是這樣沒錯,不過物理學上早就知道不是這樣。是有深度的,因為光的波長並不是無限短,我上一篇(15頁141)剛好有附圖了。再強調一次,景深不是只有〝人眼〞用的,只能用〝人眼〞來判別的。(我知道有人又要搬連結給我看了,不過事實是如此,如我前面提過的曝光機,用人眼來講景深是無用的,也不需要)樓上的dgg兄,我相信你也是了解地,他們很多人是侷限在攝影範圍內在討論景深的,講的也不算錯啦,所以沒啥好爭的。
dgg wrote:這樣說好了那天我幫你...(恕刪) 呼應我剛剛的回答我拿一張密封起來的底片給你,他到底景深是多少?手振有沒有?如果你沖洗出來看,就有放大縮小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老早在景深定義裡面講了,也都定義好了,公式也都代進去了真的很奇怪,定義的如此清楚,所有該包該注意該處理的,定義、公式通通都有,為什麼你只能「某種程度接受」?
xwing wrote:簡化講是這樣沒錯,不...(恕刪) 你說的沒錯,但那是在某些領域的問題,而不是攝影的問題這裡討論的是攝影,當然只能由人眼來檢視,有人眼來判定當然,數位時代來臨,的確引伸出其他問題,例如數位影像是可以100%檢視,可以不用沖洗檢視,這時候放大率、觀賞距離、人眼辨識率是否還需要納入CoC的計算?是否該改變檢視方式?定義從頭改寫?但,那是學者們的事情,是科學家、數學家的事情,我沒有能力判斷、規劃、改變
馬兄,您辛苦了,要把許多被誤解的概念說明清楚,是件不容易的事。在此謝謝您的努力。在這一連串的討論中,有些交錯的概念必須澄清。1.影像必須被檢視才有意義,堅持『底片上的景深』而不討論放大的照片的看法有問題,至少這種見解在這樣的事例不能用,即無論怎麼描述『從拍攝的影像中的A點到B點都是清楚的』,對人而言腦子沒有得到視覺的刺激而辨識與認知,上面描述永遠只是則文字命題。2.清楚VS模糊:此描述是視覺的認知,對攝影影像的產製過程而言,要達成眼睛所辨認的『清楚』,基礎的概念即為人眼的解析能力,更白話一點就是視力,但對於景深的討論『僅僅只是人眼感覺清晰』的一個環節而已,學過暗房放大(或數位暗房也有相似的概念)的基礎知識:清楚的影像(但不完全等於高解析力或很多細節的影像)來自於:光學鏡頭的解析、相機系統(片幅、對焦等)、後處理系統(傳統或數位放大過程)、攝影技術的實踐總和。對景深的科學參數討論,均有前述環節的因子加入,但不代表所有的因子。更簡單的說,解決景深問題後,還有震動、承載媒體、底片或數位擷取與攝影主題等因素應考量與解決。3.相機震動對於最終影像而言減少了光學鏡頭應有的解析能力,導致底片或數位感測器記錄了較少解析線條,最終成像時,影響可達成的放大倍率。以經驗實踐就是:當照片放的更大時,震動影響更明顯。4.總歸一句:放大照片時,手振、景深、鏡頭解析力、底片解析力、暗房放大程序通通都是一門學問。以上請參考。
剛剛下班騎車回家的路上想了想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是很簡單的東西為什麼會爭議了這麼高的樓還各有堅持問題出在名詞沒有經過嚴格定義後產生的弔詭如果把視丘的題目改成這樣:從同一張 35mm 的底片放大兩張照片。一張為 5X7 吋,一張為 16X20 吋。此時兩張照片上的清晰範圍應該________,為什麼?空格部分是 1.相同 2.不相同這樣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馬克蘇 wrote:呼應我剛剛的回答我拿...(恕刪) 其實我並不是挑戰這些定義我用這個問題來總結我的想法好了也許不適當但這也是我僅有的能力了同一張照片,放大六吋,沒看到痣放大到二十吋,看到痣以上都是同一人,同時間,同條件下看的那請問底片上有沒有痣?套在視丘的問題上景深是「從小張的深,變到大張的淺」還是它存在一定的景深?(不是大的,也不是小的)沒有原來的底片,那來的大、小照片照片不會是原生的是從底片來的底片沒放大成照片就「不存在景深」嗎?以正片來說(因負片的顏色與我們正常的視覺不同較難辨識)放在看片箱上「視覺上」,從前到後,都在景深內(例如三公尺)放大六吋,景深變淺了(例如三十公分)放大二十吋,景深更淺了(例如五公分)請教這張正片的景深是多少?這不是筆戰反而覺得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我的論述至此請各位繼續了我會好好學習的
xwing wrote:我了解!可是景深真的...(恕刪) 攝影上的景深定義,當然不一定適合用在其他領域dgg wrote:哈哈我只想知道...(恕刪) 如果「作品」是一張「不能檢視」(就是不能看)的底片,那你可以說他是存在,但我也可以說他不存在,因為無法證明(不能檢視)但你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證明他存在,那就看你的本事在這邊,景深的定義在那裡,公式在那裡,變數在那邊,確確實實可以檢視、可以驗證,你要說他不是,同樣,請拿出你的理論、實驗、數據等等,來推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