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鈞爺 wrote:三隻狗狗追著主人奔跑...(恕刪) 這張滿有趣的,角色之間有互動關係。與其是說話的照片,不如是"說故事的照片"故事總有主角與配角,所以照片中只有一個角色(或重點)就很難有故事。一隻貓是沒有故事的,但畫面中出現一隻老鼠,那感覺會很不一樣。
hacker725x wrote:這張滿有趣的,角色之...(恕刪) 您這樣敘述 我覺得很對 難度降低許多 也是我想要找的影像不知道在這之前辛苦回應的大大們會不會想要打我.........不過如果要分別我還是有一套說詞在會說話的照片 隱含豐富抽象意念 要刻意製作需要細部調整很久會說故事的照片 主體比較明顯 要刻意製作很簡單 要無意取得機會不大 但也算簡單會說故事的照片 是 會說話照片 的前導部隊如此練習因該容易許多了~
唉,嘴砲很容易,01文化就是這樣,在意的人就輸了。"到目前為止沒有讓我看到會說話的照片..."這誰都會講...一般人只看的懂淺顯易懂的情境照片...如果只會用高柔光或高對比來掩飾主題的空虛,只會更顯的做作矯情罷了。
其實我覺得拍攝照片是攝影者的內心投射,反應的不是外在的真實,而是攝影者內心對外在所詮釋的一種真實;而觀賞者與照片之間的關係,同樣也不是因為單純的影像引發了觀賞者的內在感動,而是因為觀賞者透過影像中的視覺引導、視覺心理、符號意義而引起自身生命經驗的共鳴,以及有著接近的文化水平,對於符號的敏銳而產生了內在觀感。就像很多在歐洲票房傑出的電影,在台灣的電影票房奇慘無比,甚至根本沒有片商願意引進。但這不代表這些電影真的難看,而是因為台灣的教育著重在文理學科,對於藝術、人文的培養教育相對薄弱,因此大部分觀眾無法理解電影語言中的大量符號學、結構主義、蒙太奇所產生的非表象意義,或是投射心理,當然提到這是為了表述一個事物的好壞是人所去定義,而不是這個事物自身的價值,不過繼續深入這個「唯心論」的話題好像又扯遠了。在我的認知之中,攝影撇開了技術層面不談,其實有很多細節值得玩味。你所選擇的拍攝物,以及你的構圖還有角度都反映出拍攝者內心的潛在意識,像阮義忠老師上課教的不是「光圈、快門、你有沒有高級器材?」,阮老師上課時要你去表述自己拍的照片,為什麼要這樣拍?然後再問其他同學從照片中看到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拍?」我想是每個貼照片上來的網友們可以思考,而且以一些簡短文字做表述,甚至可以說說當時拍攝的情況跟心情,而這樣能讓我們更能透視影像。至於「會說話的照片」、「影像的敘事性」則是我一直練習及追求的,但有時候被人批評照片時,千萬不要就此沮喪,也許不是你拍得不好,而是對方是個不懂得「看」的人。分享一個教授曾對我說過的創作態度:「如果你受到觀眾質疑的地方,你有你的理由及看法,你大可罵他們是看不懂的笨蛋,如果你所受到質疑的地方,是你未曾去思考過的,那你就要虛心的聆聽及接受建議。」
smokinghank wrote:其實我覺得拍攝照片是...(恕刪) 我蠻同意您的論點每個創作者的目的不同而創作者很容易產生盲點陷入一種創作者的自我迷思當中所以照片有被別人批評才會讓自己進步如果只想聽到他人的讚美很容易陷入畫地自限、過於自滿的情境中直得注意的一點不是每個人對事物詮釋觀點都相同所以要知道到底對方懂不懂得欣賞照片不是從他的批評裡得知而是他能端出什麼樣的菜讓你去學習如果沒有,那他也只是一個把相機放防潮箱,整天在電腦前用嘴巴拍照的人罷了.....多走上街、多跟陌生人接觸相信照片會越變越不同樓主也不用過於追求,或是崇拜知覺感官太過強烈的照片畢竟那並非一般人有機會拍到的就連專業攝影記者一生中也未必有機會拍到幾張拍照就用自己主觀情感的去拍就好不用預測、猜想別人的評論
好棒的討論串,要找到討論攝影本質的地方不多了,要找到很多人一起討論的地方更難!!小弟試著貢獻一點個人的拙見..每張照片都會說話,只是說的話能不能讓每個看官都聽到或聽懂 ??一連串的文字加一連串的照片能完整的向觀看者說一段拍攝者想傳達的動人故事...一張照片加上一個好的標題能引導觀看者走入拍攝者想表達的故事...一張沒有任何文字敘述的照片要能說話就只能憑觀看者是否經歷跟拍攝者相同的情境...週遭朋友一樣說中文,但卻有"知音"跟"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差別,一樣是照片是否也有這種分別 ??相同的照片,對單身的學子也許就是一張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孩 ?!對玩器材的人(此處無任何褒貶)是一張主體曝光不足,背景雜亂,色調不夠糖水之下下之作。但對為人父的我卻傳達著滿滿的溫馨。我認為照片會不會說話,完全取決於拍攝者跟觀看者能不能藉由同一張照片取得短暫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