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丘的考題 : 從同一張 35mm 的底片放大兩張照片。一張為 5X7 吋,一張為 16X20 吋。此時兩張照片上的景深???

dgg wrote:
其實我並不是挑戰這些...(恕刪)


很有趣的想法

不過盲點在於我們並不會問「底片上景深多少」,而是問「照片上景深多少」

這樣您瞭解了嗎?

一切的觀點在於「照片」,而不是底片

就算你要講底片,那也有一樣的問題

同一張底片,50公分看,20公分看,5公分看跟拿兩倍放大鏡看

你看到的東西不一樣,那景深到底在哪裡?

講極限一點,當你用奈米等級的放大鏡觀看時,其實底片上除了對焦準確的那一個點,其他地方都是模糊的,每一個對應的光點有超過一個以上的感光顆粒被感光,所以景深只有一個感光顆粒的長度嗎?

結論,景深還是照他的定義,跟解析度、放大率等等有關,他實際存在就是如此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底片時代有這麼大的困擾嗎?
景深、景淺有這麼龜嗎?
數位時代帶來了方便,也帶來了更多的無厘頭!
馬克蘇大大辛苦了。

公式之所以存在,是經過學者很嚴諽的去推論及驗正的,並且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

很多人只知道代公式,但卻不知公式背後的立論條件。

我也只知道攝影這個領域的東西,換成別的領域,我也是小白一個。

攝影學有很多東西是植基於"人"或"人眼"。如果不是由人來參與,那就只是個物理現象,我覺得那不是攝影呢。

抱歉,打從這個標題出現,我就知道本版又有新戰文了,前面的十幾層樓我並沒有進去看,所以誰對誰錯我也無從知道,不過提出一些小弟我的看法。

路過,還請各位大大繼續。
www.photo-school.net 攝影學園,攝影學習的樂園

馬克蘇 wrote:
講極限一點,當你用奈米等級的放大鏡觀看時,其實底片上除了對焦準確的那一個點,其他地方都是模糊的,每一個對應的光點有超過一個以上的感光顆粒被感光,所以景深只有一個感光顆粒的長度嗎?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
但這個傳統景深理論的假設在於"底片/鏡頭 有無限大的解析度"

這整個討論串之所以會沒有交集
就是因為數位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很方便的用100%來檢視"原始檔案"
而 感光元件/底片 的解析度是有限的
有限的意思就是會有一個截止解析度
超過這個解析度後的範圍內影像都是同等"清晰"的
也就是說因為器材的解析度限制,
導致理論上的焦平"面" 擴展成了一個立體的空間
在100%的檢視下,景深是一個固定的數字
當進入景深區域後,無論離焦平面有多遠,影像都是同等清晰

傳統的景深公式\理論 是建立在"影像的最終觀賞環境是放大洗出來的照片" 這件事情上
而在數位時代許多人可能按了幾萬次快門但從來沒有洗出過一張照片
所有的照片都是用在螢幕上100%檢視 的方式觀賞
對這樣的人來說景深就是拍照當時就已經固定了,不會因為放大倍率而定
(因為他的放大倍率固定在100%)
devilnd wrote:
但這個傳統景深理論的假設在於"底片/鏡頭 有無限大的解析度"

不是的
理論上,底片銀鹽顆粒大小事會影響模糊圈的,
只是顯影后的顆粒大小大概是0.1~0.2μm,
一般大小放像不要放過大是很難看到顆粒
不然要是能看到顆粒大小~那模糊圈就"至少"等於顆粒大小了

devilnd wrote:
在100%的檢視下,景深是一個固定的數字
當進入景深區域後,無論離焦平面有多遠,影像都是同等清晰

這邊也不對,因為100%檢視雖然能固定畫面在電腦中的大小
但是 影像要呈現出來,還需要用螢幕來輸出
這時候景深就會受到螢幕的影響了
(螢幕大小、螢幕每像素間隔)

試想
有個1吋的超高密度螢幕,也能夠以100%檢視照片
你能辨別出相同的景深嗎?

一般會認為100%就固定了景深,是因為螢幕像素間距一般在0.25~0.3mm之間
人眼能夠辨別出來,所以此時模糊圈就"至少"是一個像素大小
(又一般正常看螢幕的距離下,的確能夠辨認出螢幕單一像素...所以模糊圈就等於該螢幕一個像素大小)
扯到景深的文章永遠都是能戰的, 因為有太多人不懂景深是什麼, 但是卻又自以為懂了

不過倒是希望那些不懂景深理論只會用網頁算算術的人

透過這麼長一串討論能真正去體會景深到底是建立在什麼邏輯之上

景深的定義就只是: 人類肉眼不能分辨細節差異的縱深長度

當然這只是初步的, 要能夠計算出結果還要假設更多東西, 那些有興趣的人自然會去看

沒興趣的人至少也要了解景深到底是什麼

別只會用這個詞但卻不知道詞的意思, 那樣就像前面很多人一樣......搞笑了
1.個人仔細觀察部分朋友意見,認為討論此話題好像是個太過學究、太嚴肅或太科學的課題,似乎是很無聊與攝影無關的事情,其實不然,討論景深與其基礎的模糊圓概念都是為一個重大的目的:

『給攝影者評估最終影像可呈現的大小』

也就是照片能放多大的技術性評估,在攝影科學中,為影像鍊(image chain)的環節之一,此問題在過往的底片攝影為主的時代,已經討論很多了,國內文獻在蔣載榮老師的黑白暗房教科書(至少十年以前)就有許多重要的參考資料。很可惜的是,多數攝影愛好者並不一定有精力理解這些複雜知識;網路攝影論壇時代興起後,這些知識更難有效傳播,洗鏡光老師在其網路發表的論著也指出這樣狀況。


2.景深的概念到了以電腦螢幕為呈現媒體的數位影像時,有沒有改變,答案是:沒有。理由為;
a.對於人眼的辨別能力不會因為看電腦螢幕或相紙而變化,即當人眼觀看物體的距離越遠,人眼能辨別物體細部的能力就越低。
b.景深的概念中,本來就考慮了觀賞距離之影響,電腦螢幕只是更改此參數數值,更簡單的說,以相紙為媒體時,設定的觀賞距離多以『人的閱讀距離』為數值(一般為25-30公分);現在以常見電腦螢幕為媒體時,此距離就會加大(如此才不會看到液晶螢幕上的點,若為液晶電視的話距離又要更遠)。

以上,請參考。
拍照對每個人有不同的含意,有人很浪漫有人很嚴肅,
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沒有人可以批評他人的個人價值觀,
當你在批評他人的個人價值觀時,
多想想自己的價值觀能代表全人類的價值觀嗎?
不行的話就別去批評他人!!

下面這段很老梗卻很好用:

我說...人為什麼要拍照? 人活得好好的他為什麼要拍照?
喔...到底是為了要回味兒
回什麼味兒?
回自己的味兒 回自己和大家生活的味兒 回經歷和體驗的味兒
回感受深刻的味兒 回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味兒

什麼樣的照片才叫好呢?
拍得漂亮拍得瀟灑拍得清楚拍得得意拍得精彩拍得出色拍得深情
拍得智慧拍得天真浪漫返樸歸真 拍得喜事連連無怨無悔
拍得恍然大悟破鏡重圓拍得平常心是道拍得日日好日年年好年
如夢似真止於至善!
我的天啊!什麼軟片這麼好啊?
啪啦!KONICA COLOR!
它抓得住我 一次O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IPah2yq8ho
1. 考題必須加上觀賞相片的距離, 才有意義 ,不知視丘原有的考題有否?
2. 照片上的景深是指照片內的清晰範圍,可能因照片尺寸不同及眼睛觀賞相片的距離,影響視力而得到不同景深。
3. 照片上的景深鏡頭的景深是不同的問題,影響鏡頭的景深的是"物距" "焦長" 及 "光圈",鏡頭的景深是不會隨照片上尺寸而變。
4.除了被拍物體在照片上清楚的範圍是 "景深", 還有被拍物體在底片或 CCD/CMOS清楚的範圍是 "焦深" , "焦深"影響鏡頭是否失焦問題。
DAVIDC2924 wrote:
3. 照片上的景深與鏡頭的景深是不同的問題,影響鏡頭的景深的是"物距" "焦長" 及 "光圈",鏡頭的景深是不會隨照片上尺寸而變。

鏡頭的景深...鏡頭哪來的景深?
景深是攝影成像後,被人觀看時才會有的東西
DAVIDC2924 wrote:
4.除了被拍物體在照片上清楚的範圍是 "景深", 還有被拍物體在底片或 CCD/CMOS清楚的範圍是 "焦深" , "焦深"影響鏡頭是否失焦問題。

拍物體在底片或 CCD/CMOS清楚的範圍是 "焦深"??
焦深是啥?自創名詞嗎?
請問怎麼知道拍物體在底片或 CCD/CMOS上是"清楚的"???
不也是要成像被人觀看之後才知道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