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蘇 wrote:
講極限一點,當你用奈米等級的放大鏡觀看時,其實底片上除了對焦準確的那一個點,其他地方都是模糊的,每一個對應的光點有超過一個以上的感光顆粒被感光,所以景深只有一個感光顆粒的長度嗎?...(恕刪)
由於現實世界因為生產技術、使用材質、成本、設計功力、空氣介質、使用溫度等的限制,即使是焦平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模糊圈。
devilnd wrote:
傳統的景深公式\理論 是建立在"影像的最終觀賞環境是放大洗出來的照片" 這件事情上
而在數位時代許多人可能按了幾萬次快門但從來沒有洗出過一張照片
所有的照片都是用在螢幕上100%檢視 的方式觀賞...(恕刪)
非也!景深在反應的是光學上的表現,而非底片或是數位感光元件的差異(同尺寸)。即便是用數位的拍攝,100% 觀賞或是全螢幕,也都可以分出景深的變化。更何況 26" 的 LCD 螢幕的解析度不過 1920x1200,也不足以 100% 觀賞。
即便在過去底片時代,許多人還不是只用便宜負片洗 4x6 而已。
不能認定用數位的都不用心。
xwing wrote:
有人講到〝模糊圓〞、〝模糊圓〞……
其實並不正確,景〝深〞,字面上就可知是一段距離(深度,或Z軸上的距離)。
所以並不是模糊〝圓〞,只要在同距離的物,不管在畫面中央還旁邊,落在景深範圍內的,都會是清楚的!
附張圖,清楚些。
拍的並不好,不過從紗窗可明顯看出,這應該不算〝圓〞了,而是清楚〝條〞、模糊〝條〞。
當然,同距離的物,成像後,中央比較清楚,周圍稍稍模糊,這是因為CCD、CMOS是平面的,不是弧面的……不過這已經不關這題的事了(雖然也可算是景深的事^^a)!還有另外 色像差的問題…… 但這些在這邊都可忽略啦!...(恕刪)
經過將近兩百篇討論後,您確實知道我們在談的模糊圈是甚麼了嗎?
xwing wrote:
能否給我個出處?感謝!
因為硬要加個〝人類肉眼〞,再怎麼看就是不對頭,物理上的定義也應該不會這樣定……
很多源頭的理論並不會把景深定義成這樣,那是在攝影界經過推導後才得結果。
(我google普普查到的是:描述在空間中,可以清楚成像的距離範圍。這比較令人接受!至於怎樣才算清楚?我前面也說過了,端看〝像〞 的〝偵測端〞的要求來定的!偵測器不見得要〝眼睛〞)
就像我前面提過的曝光機,很多光學、電子的儀器設備也都用景深(Depth of Field, or Depth of Focus)這詞,而這些〝像〞並不需要〝眼睛〞去看,而是到時候電路能work,或儀器分辨的出來就可。
如果照您的定義是對的,那物理光學、半導體業那些不都是誤用?
反過來將攝影界用的景深一詞,擴大到所有景深就是這樣定義……應該不是這麼說的吧……...(恕刪)
出處?就在先前給您的被嫌的半死的連結中。在先前 CoC 中有一段:For most people, the closest comfortable viewing distance, termed the near distance for distinct vision (Ray 2000, 52), is approximately 25 cm. At this distance , a person with good vision can usually distinguish an image resolution of 5 line pairs per millimeter (lp/mm), equivalent to a CoC of 0.2 mm in the final image.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一般人舒適的最短視距為 25 公分。在此視距,視力好的人可分辨出每公釐 5 對線(一黑一白)的解析度。很多鏡頭廠家就是以此為設計依據代入 CoC 的公式,算出並訂定所需的規格。開發時,只要用儀器量測是否符合所定訂的解析度,而不再是找人來看(萬一某廠家找到檢測的師父眼睛超利,那鏡頭可能永遠設計修改不完或是成本超高)。
至於您提到的曝光機 ...... 很抱歉,沒有很深入的研究 .........
1. 光罩是否算等同於攝影中所說的底片?
2. 若是,那光通過光罩會因為光罩影響到成像厚度(還是時間會影響)?光罩中有半透光的區域嗎?每層光罩紀錄的是單一層平面影像(線路)還是立體多層的?
3. 這時所談的景深,是否意味著成像區(感光區)“可被接受“的清晰範圍,只是被認定可接受者是製程良率(或是要符合良率所要達成的控制參數)?而解析度也被要求遠比相機鏡頭高?
潛水 ........
DAVIDC2924 wrote:
被拍物體影像不一定要洗出照片才有景深,用儀器也可檢測出景深,
所以鏡頭的景深是沒有照片放大倍率問題 , 照片上的景深與鏡頭的景深是不同的問題,因為影響鏡頭的景深的是"物距" "焦長" 及 "光圈" ,
所以鏡頭的景深是不會隨照片上尺寸而變。
科學上與攝影上景深用途不太一樣,光碟機雷射頭檢出光碟片上的訊號也存在景深因素,精密度遠超過人類視力範圍,
照片上的景深的說法, 因為照片是給人看的,必須考慮視力問題,照片尺寸不同及眼睛觀賞相片的距離,而得到不同景深,,攝影理論上與科學上景深概念是不同的。
早期模糊圈 COC 用推論值,現代科學進步用儀器已可檢測出模糊圈大小。
不好意思…
沒有所謂鏡頭的景深這種東西。
『景深』這兩個字的定義在攝影科學的範圍內就是一個公式,說的是照片上看起來的清晰範圍,說明的是最終輸出的結果,鏡頭的種種屬性都只是這公式中的一個個參數而已,並不是全部。
另外跟你保證,糢糊圈的大小還是只能推論,因為有『人』這個因素在,不是每個人的視力都一樣,不是每個人的感受都一樣。
再者,精確來說,每個不同的底片、感測器(CCD, MOS)、呈現設備(LCD, CRT, 相紙…) 都會有不同的糢糊圈,是檢測得到沒錯,但在計算時還是只能用推論值。
So far away~
DAVIDC2924 wrote:
被拍物體影像不一定要洗出照片才有景深,用儀器也可檢測出景深
沒錯
給儀器"看"的時候,對於儀器而言當然也會有景深
就像你說的雷射讀取頭~就等同人類的眼睛,也同樣的也會有景深不固定的問題
例如距離光碟距離遠近、讀取頭本身等部分,都會影響最高分辨率
(如同人眼因為許多因素造成最終看照片時景深可能變動)
不過讀取頭只需要每次"分辨"一個點,不需要像人眼看照片時必須"看到一整個線、面",所以有些地方可以預期會不太一樣。
DAVIDC2924 wrote:
所以鏡頭的景深是不會隨照片上尺寸而變
鏡頭本身不會有"景深",別再跳針拉!!

你說用儀器"驗"景深,阿不就代表是給儀器"看"了嗎.....問題是固定好所有變因用儀器驗出來的景深有啥屁用?
照片終究是要用人眼看,當然是要用人眼來定景深的標準....
這就像一個視力1.0的人跟0.1的人站在一起,1.0的人說"我看這張海報好清楚喔,阿你應該也看得清楚吧!!?"

ysrl wrote:
看來鏡頭上的"景深表尺"應該註明,只適合原底片尺寸,因為放大後景深改變了,
或者在"景深標示位置"加註適合放大至哪個尺寸的照片,以維持景深。...(恕刪)
不需要註明。有些現代的鏡頭沒有景深表尺給你看了,有的隨便標一標意思一下。不過就算是老鏡頭上有景深表尺,也都不太精準,只是標個大概參考用罷了。
攝影早期的攝影底片的確是不放大的,因為當年連「放大」的概念都沒有。照片是用大尺寸底片印樣(叫contact print)出來的,兩者尺寸一樣。你要一張5x7的照片,你就得準備5x7的底片。同理,8x10的照片要8x10的底片去印樣。
如果你必須用8x10的底片,那麼相機體積、鏡頭、三腳架加起來也夠壓垮肩膀了,所以LEICA才提倡用兩格35mm電影底片來拍照。除了將器材輕量化之外,目的就是要用小底片,透過放大的過程,獲得大尺寸又「足夠清晰」的照片。這正是這串主題的核心。
話說回來,這些之前我都寫過了說......又是無限迴圈嗎......。

cedric8tpe wrote:……我沒嫌過。您給的……也不是景深的定義……
出處?就在先前給您的被嫌的半死的連結中。在先前 CoC 中有一段:For most people...(恕刪)
光罩、微影…恕我很簡單的講,光罩應算是物,晶片(或基板)上的光阻才算是像的感光區……您給太多問號了,不好意思。
景深,確實〝不〞是單純攝影界內,如你們所認定:〝人眼〞是最終檢測器,的那樣。
堅持強調這個定義的,若有興趣的,或許可以google一下Depth of Focus (別用Depth of Field),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cedric8tpe wrote:我在後續的幾篇就有提過了,也跟 馬克蘇 兄抱歉過,我現在確實知道你們講的模糊圓是啥(因為我們所學,用是繞射峰來講分辨率、景深,不是模糊圓,我前幾篇也有附那章魚圖…(嚴謹許多的喲^^)),也如我前面所言,無損我前面對景深的論述。
您確實知道我們在談的模糊圈是甚麼了嗎?...(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