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Hsu wrote:
越廣角的鏡頭,這個消失點就越前方(或說越接近畫面中心),畫面裡的東西就越會「前大後小」,這個前大後小就是所謂的「壓縮感」。反之越不廣角的鏡頭,消失點就越遠,甚至遠到畫面以外很遠的地方,這時物體其實還是會前大後小,只是程度很輕微,這時就沒有壓縮感了。所以雖然退後到某個地方一定可以把所有的地方都納入畫面裡,但有沒有那種「前大後小」的效果就是感覺有差異的原因。...(恕刪)


這段怪怪的, 是不是剛好說反了?
玩球囉~~~
changchunghao wrote:
哎呀 ~有時候想退也...(恕刪)


S10-20 變形控制很強了, 看其他同是10mm鏡頭拍的您就能了解,

變形控制爛的就會把直線拍成曲線, 而這一顆洗馬頭, 表現優良

可惜是DC鏡. 不知道您說的變形嚴重是指何?還是小弟對變形嚴重的

認知是錯的
r9858788 wrote:
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有大大說這樣是『有廣沒有角』

有廣沒有角應該是小豬弟發明的非正規名詞吧XDD
剛剛拿了個瓶子簡單用DC做個小實驗

把瓶子放在桌角,然後分別用廣角端和四倍的望遠端
從右下角,目的是把瓶子『頂天立地全部拍進去』

廣角端理所當然很近就可以全部入鏡
望遠端不用說,要稍微往後一些才能全部入鏡
這時候就迎造成兩種不同的透視感(但一樣的角度,一樣全瓶入鏡喔)



廣角攝


退後望遠攝

這樣就很明顯不同了,明明都一樣廣(足夠瓶子全部入鏡)
廣角攝影會營造一種很雄偉、壯觀的透視感,這就是『有角』
而望遠端就看起來平凡了一些,就是失去了一些『角度』這個就是小豬弟口中的『有廣沒有角』的樣子

這和角度有絕對的關係,就像以前在話建築圖的時候,有兩種一種是2D,一種是3D
2D當然就是所謂的平面圖、直力圖,而3D的話就比較複雜,還要設一個參考點,並且依照物體高度決定參考點的角度
角度越大,紙張在怎麼小張以可以把建築物話進去,而畫出來看起來很雄偉
較度越小,紙張就需要高一點、寬一點,才能畫進去,看起來以會比較清楚一些,死角比較小,但是就呆板了些
(現在都電腦繪圖了,好像都沒有在學這個了?)

所以廣角鏡的優勢在於他的角度夠大,所以距離近就可以把畫面通通吃進去,並且營造一種壯觀、雄偉的感覺
而退幾不還是可以把東西照進去,但少了雄偉壯觀的透視感,但也得到比較多的平面細節囉~
希望這樣分享,樓主能夠理解『有廣沒有角』的意思囉
專有名詞只是嚇人用的!令人感動的畫面和用語,才是最真實的
1.透視感的不同 (眾網友在前幾樓已有SAMPLE)
2.有些地方退無可退,同樣的,有些角度你拿24mm躺了趴了還是拍不進去

SAMPLE:5D+24mm


這時候會想去敗超廣魚眼回來
退後要小心看路!!

有攝影師因為這樣摔進海裡!!
robertren wrote:
這段怪怪的, 是不是...(恕刪)


呵,沒反啦。

假設畫面中要畫一個正方體的盒子,若是廣角的話,消失點在畫面內,先假設這個消失點在畫面上方好了,那正方體頂面的左右兩條邊緣線的角度就要指向那個消失點,這時頂面是個上小下大的梯形,看起來就是前面大後面小。如果非廣角的話,消失點應該在遠方,遠在畫面之外,這時正方體頂面的左右兩條線當然還是要指向消失點,只是消失點太遠了,所以兩條線趨近平行(就跟太陽太遠了,所以太陽光被當做平行光的原理一樣),這時就沒有前大後小的感覺。其實前面有人講到透視角,這個透視角就是根據消失點決定的。
廣角能展現氣勢原因小弟推測有
1.透視感 (近很大遠很小)
2.透視變形誇張 (仰角5度,12mm與85mm所呈現的透視變形不一樣)
3.非常人視野

但廣角鏡頭的代價就是(相較於標準或望遠鏡頭)
1.桶狀變形嚴重
2.邊角失光
3.解像力較低

一般而言廣角鏡頭其他特色
1.景深較淺(焦段短)
2.口徑較大(似乎目的是改善邊角畫質)
3.對焦行程短
4.花型遮光罩居多



T124廣角鏡
一個在12端
一個在24端

這組照片姑且稱呼主題在相同放大率下,背景所呈現的範圍不同
(嚴格說起來是拍攝者與被攝者與背景三者地物關係,鏡頭差異不大)

附帶一題
1.態攝影中常常拿Dolly與Zoom比較其差異
2.小弟在"觀念攝影"一書,蔣教授指出觀賞照片距離也有關係
Luke Hsu wrote:
呵,沒反啦。假設畫面...(恕刪)

一般攝影的用詞....壓縮是用在望遠端, 而透視則是用在廣角端
玩球囉~~~
不同焦段呈現出各異的感覺
樓上威小豬的實驗就是個很棒的例子
廣角和退後..

這二個效果真的可公完全一樣嗎...真是不解..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