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拍照的『笨?』問題。 看得到就一定拍得到???


aachen8 wrote:
常常在拍照時,會發現眼睛看到的景色還有想拍下來的景色(顏色跟構圖),
跟相機拍出來的圖片,往往都不一樣。

顏色 就 換換白平衡, 沒辦法挑像的, 就挑好看的.

構圖 就 換換焦段.. 用 標準段 拍拍看, 至少讓 景物透視感 比較 接近人眼..

josephyen wrote:
不只是相機的問題,還...(恕刪)

要實驗相機動態範圍是否遠低於人眼,去拍烏絲燈就行了。你會發現人眼很輕鬆的就能看到發亮的燈絲,但相機拍出來通常就只是一團亮亮的。就算設定成 1/8000 F22 ISO100,雖然拍到燈絲了,但是周圍就只是一團黑。
舉個簡單的例子~

照片翻拍 怎麼拍 都很難完美對吧~

所以你眼睛看到風景

跟你用相機去拍風景 再用眼睛去看照片 就是翻拍了

還有就是兩眼的視差景深 腦內精密運算補完

這都是平面照片表現不出來的

但是相反的 因為照片只有平面

所以根據你拍的角度 跟 光線

可以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有些照片看起來超美 但是你在現場用眼睛看 可能一點都看不出來 美在哪~
กิิิิิิิิิิิิิิิิิิิิ ก้้้้้้้้้้้้้้้้้้้้ ก็็็็็็็็็็็็็็็็็็็็
白平衡應該是腦袋厲害,是腦告訴你那個光線下應該是甚麼顏色

人眼寬容度高記得跟眼睛不是一次看全部有關,而是非常快速的掃瞄
我忘了在哪本書看到的了

我也覺得人眼的防手震真的很屌,不過網路上有影片,鳥類的頭可以固定在空間內的一點
身體怎麼動頭可以完全在原位,那個超屌的


SniperX wrote:
人眼很強大啊

1. 自動對焦: 小心近視或老花
2. 自動白平衡: 當然,不少朋友會有色弱的問題,對某些顏色不敏感
3. 自動 ISO: 流言終結者有實驗
4. 自動 HDR: 或說是人眼的寬容度高,加上腦袋的自動補完
5. 關不掉的防手(?)震: 腦袋與各部肌肉自動處理

尤其是 2. 3. 4.,相機不容易達到


相機也很厲害

1. 長曝: 長達數小時以上的曝光
2. 短曝: 利用閃燈瞬間凝結影像
3. 複製: 數位或類比,都能複製分享
4. 焦距: 長短都有,放大率也不同,微觀望遠都行...(恕刪)
我的 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odinq/ 目前很冷清
aachen8 wrote:
常常在拍照時,會發現...(恕刪)
透過 OVF / EVF,拍得的照片的感覺會比較接近所想要的
用 LCD 監看,常常會不太一樣

另外,若構圖時想得太多,腦中自動補足太多意境,拍出來也比較會不如預期
的確~人類眼睛的功能真的太強大了!
不管在防手震、可用ISO、HDR甚至是追焦和變焦速度~
這些都不是現行相機可以相比擬的。
高動態範圍更是讓相機望塵莫及~
只差視力是比較難保養~現在近視的一堆。
所以長焦段可能是相機比較有優勢的地方?    

不過人都會遺忘,
而相片往往是喚起記憶最好的鑰匙,
一張相片可以幫你記憶很多東西。
啊咧?離題了~哈哈!

其實環境越單純,
越可以拍出接近你所看到。

樓主現在只要去考慮什麼樣的方式才能適當地表達你想表達的,
至於怎樣讓相機的成相接近人眼所見,
也許在未來才會有解答吧?



黑貓白貓,可以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橘子貓~~~ ^^

SniperX wrote:
3. 自動 ISO: 流言終結者有實驗

哪一集??
想要接近看得到也拍得到, 就請直接上全幅機吧(感覺上你應該還沒有全幅機),至少L鏡比較拍得出來。

如果用傻瓜單眼或者旅遊鏡,拍出來的往往跟自己的感覺有落差,
因為這兩者涵蓋的焦段太長,鏡片又不能做太大,所以只好鏡片做小一點,犧牲鏡片所能容納的前後景深,也就是得犠牲立體感,例如說拍人時,常會有明明後景比人大,結果拍出來卻出現後景比人還小的情況。
用Aps-c拍,則是會覺得好像相片被裁過一樣,少了那麼一塊,但已經是很夠用了,
不過APS-C儘管不夠完美,先不管光圈大小好了,起碼加上L鏡之後,感覺就是比較立體一些,
跟人眼看到的很接近。


josephyen wrote:
不只是相機的問題,還有顯示技術的問題。就當前狀況,相機的紀錄能力其實都超過大部分人的螢幕。
<恕刪>
所以,要討論相機能不能拍出來,首先要改善顯示技術,現在主要是顯示技術壓著數位相片的發展。就好像大家的相機明明都能拍 Adobe RGB ,大多數人卻只敢發佈 sRGB 給別人看。

大大,您讓小弟又上了一堂免費的影像課程,感謝您。

zephyr624 wrote:
的確~人類眼睛的功能...(恕刪)

如果有一天,人類眼睛所見能變成數位影像不曉得會變成什麼樣?哈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