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獅 wrote:但我知道太陽對於大地上任何景物都是公平的,它的光線照射萬物都是一致的,只要測得當時的EV值(快門和光圈組合),在同一地點,同方向無論拍任何場景都無需改變,不會因相機所測的範圍因顏色不同,反射率不同得到的測光結果不一樣....(恕刪) 這個意思是不是和使用"入射式"測光表的意義是相同的?
stephen02 wrote:這個意思是不是和使用"入射式"測光表的意義是相同的?(恕刪) 是的,但比入射式測光表更好用.雖然入射式測光表測得的EV值是最準確的,但卻不能套用到每一顆鏡頭上使用,因每顆鏡頭雖然光圈一樣但進入到底片室或CMOS/CCD的亮度卻不一定一樣,這就是所謂的鏡頭因素,而相機透過鏡頭測光的話,就把鏡頭因素給屏除了.節錄自魯獅札記:(C-107)DIY灰卡替代品轉載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精技第137頁的建議片段:今日科學研究發現,明暗度平均的畫面,實際上只有反射照射其上的光量的13%(而非18%);為了保持連貫性,今日的灰卡仍如以往,作成18%的灰,如柯達公司所建議的,使用18%的灰卡來進行替代性曝光時,必需將其曝光值再調高半格(曝光補償+0.5)經將近一年來的試用,發現,隨身攜帶一片背包隔層當灰卡使用,讓諸多場景拍照的曝光準確率提高了不少,而此物又有諸多優點:(1)使用灰卡因屬紙張材質,其反光率比布料材質的變數高,即當將灰卡或隔層以平行或向上或下傾斜所測EV值,紙質灰卡自0~2.5格間變化,而布質隔層自0~1.5格間變化。(2)紙質灰卡經多次皺摺後容易毀損,攜帶不方便,而布質隔層卻剛剛好可放入口袋內,不怕摺皺,也比使用測光表方便,且不站空間。(3)可到迪化街永樂市場2~3樓購買布料來做,1碼只要幾十塊錢就可做好幾個,經濟又實惠。通常,我的褲子口袋裏一定放一片(不拍照也帶著,就如同手帕般隨身攜帶),而在包包裏頭又放有兩片備用品。(已弄丟好幾片了)平常10次拍照用它核對測光達5~7次之多,夠依賴它了吧!有回在雨中拍照,一隻手拿雨傘,一隻手拿相機,又怕布灰卡被淋濕,而沒能拿它來校正測光,不但拍照時沒信心,得到的作品測光失誤率竟然比使用布灰卡高達20倍以上。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全省到處跑的,而失誤可說是絕對不允許的,試想,一趟跑到鵝鑾鼻拍個出火或風吹沙之類的場景,回來後就得趕著交件印刷,哪有時間允許再遠跑一趟重拍呢?
測光表的入射式測光方式比反射式測光準確,眾所皆知。因每種物體因顏色的差異,對光的反射率不一,因此而影響反射式測光方式的準確度。相機的測光就屬反射式測光方式,對於拍攝不同場景常需要曝光補償就是此原因。(更先進的能判別顏色測光不需曝光補償的新型機種機身除外)既然相機使用的是比「測光表的入射式測光」不準確的反射式測光方式,那拿「灰布」或「灰卡」給相機當補助測光哪可能有時優於「使用測光表測光」的可能呢?這就關係到鏡頭的變數囉!應該有人注意過:使用同一部機身(先不考慮該機身測光準確與否因素)且使用相同光圈但不同焦距鏡頭,測出來的快門值不一定相同。同理,相同焦距但不同廠牌鏡頭也一樣會如此。這就關係到該鏡頭結構的設計因素,導致經鏡頭進入到相機測光系統不相等的進光量。例如個人現役中的Contax測距連動相機G系統。我用AV模式,光圈f11,G2裝G90和G45各測得1/125秒;G35、G28、G21各測得1/60秒;G16測得1/20秒。測光場地是一整片所有鏡頭都能含蓋進去的柏油路面停車場或一堵灰色的牆壁。使用測光表的入射式測光方式若所測得的結果是f11、快門1/125秒時。您說我能直接就套用在G16、G21、G28、G35、G45、G90各顆鏡頭來拍照嗎?
魯獅 wrote:是的,但比入射式測光...(恕刪) 謝謝提供資料我覺的這個和以前學生時用底片機的時後老師曾說過拍人像時用自已的手掌測光(當然要和被攝者的臉同向)可以避免掉測光的失誤可能意思也相同只是準確度會更高但有時又有其困難的地方是如果拍攝的方向一直改變或是陽光陰晴不定之時(比如跟團旅拍),這樣就會每次都多一個較正的程序當然,如果拍攝的畫面反差過大,物件光線構成過於複雜之時,這還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謝謝魯大提供方法~
節錄自魯獅札記片段我的120系統-Pentacon-six就是沒有內建測光表的。雖然買有測光表,卻懶得帶出去,總是先用135系統測光後拍幾張,再將ev值拿來給120用,但偶爾都會出鎚。120系統拍照通常以50mm(約為135的30mm)和80mm(約為135的48mm)鏡頭為主,後來發現,只要是使用G45測光後再用120的80mm或50mm拍,就會曝光不足;若使用G28、G35測光後再用120的拍就無此現象。因此以後先用G45測光的話,無論120使用50mm或80mm鏡頭,都得將快門速度調慢一級。
我覺得不用刻意去死背哪種場景用什麼測光模式反倒要去理解測光的原理,以及如何調整測光對我來說,就是相機針對我設定的測光模式以及測光範圍內的東西,而給我一組光圈/快門的組合測好就拍照,感覺太暗就加EV,太亮就減EV,也不用去強求一次就拍好,反正數位時代嘛 曝光度不滿意就重拍一張就好但關鍵在前後兩次拍照必需針對同樣的地方測光因為加減EV是建立在"前後兩次測光數據是一樣"這個前提之上如果前後兩次測光數據不同,那加減EV只會越搞越亂至於要加多少EV,我覺得就讓自己的眼睛來主宰吧只要讓想拍的東西符合我所希望的曝光度即可(因為有的人喜歡亮一點,有人喜歡暗一點,沒有一定標準)至於用不同的測光模式只差別在第一次拍攝能否就取得比較接近理想中的曝光值可以用少一點的拍攝次數就達到理想的曝光值如果畫面中的亮暗程度差異不大,那用哪個模式我想都差不多如果亮暗差異明顯,那用中央點測去針對主題測光也許會比較快一點其實如果有時間慢慢拍,我個人還是建議用M模式這樣就可以無視測光這兩個字,只要專注於畫面的曝光度是否是我想要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