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空間拍攝,我覺得還是以120中片幅以上為佳,135片幅的透視感太強烈了很多設計師並不喜歡這麼誇張的透視感,移軸鏡在此並沒有辦法解決這類問題,不論是135還是120個人和客戶的經驗最好還是不要低於24mm的焦距
建築室內設計這領域不是要強掉透視空間感嗎?變形的線條正常狀況下倒是不被容許的。135跟120應該是片幅比例問題,很多設計圖也不是方框格局,就我所接觸過的案子基本上設計師在劃設計圖時的視角跟透視就是該空間最佳的取景角度,但是業主通常不會告訴你讓你去發掘設計師心中最佳視角。有經驗的攝影師會先找到符合設計師心裡屬意的最佳視角,這也是設計師判斷攝影師功力的指標之一。打光更是需要經驗了,好的室內設計攝影師應該會還原設計師原來設定的現場光線氛圍而不是扭曲的把全景打亮拍得像二流商品目錄一般,說到這裡色溫的控制又是要關注的重要因素了。
我是用LR調的,最大的調整就是裁切。很難一言道盡後製過程,通常就是照自己感覺調出符合想法的影像。而且每張圖的調法都不一樣,即使把過程教教你也不一定下次的圖可以直接套用。就照片來說,可以提醒你創作的概念。拍攝時就要考慮到空間的機能性跟美感,雖然有很多不同片幅的照相機,但是拍攝時就必須決定什麼比例的片幅最適合表達眼前的設計概念,不要的的區域留著後製裁切。光線運用就以現場光場為標的,再用額外補燈拉高光源以補足感光元件相對於眼睛的容度不足,也是讓照片看起來儘量符合人的視覺感受。對於後製,先裁切到適合的構圖接下來 就自己想辦法透過色溫反差色調作修正,每個項目都有各自調整功能,缺什麼就補什麼,多了什麼就減什麼,互相調整取得正確平衡。先把各項目調整的作用功能搞清楚,搞了清楚原理之後自己上手就不會陷入困境了。拍室內設計都需要高檔設備,一般相機要拍到專業水準可是比較困難的。
強調設計空間感是一定的,應該是說避免拍出有強烈消失點的照片,很多室內設計空間的設計感與精神與傢俱和擺設有很重要的關係,過強的透視感會破壞這些物品實際看起來的形狀,基本上忠實還原肉眼現場所呈現的比例是比較適當的,所以在這類的案子中,中大型片幅或大型技術相機是最適合的了..
試了一下進ps拉了曲線 (提高整體亮度與些許暗部對比)再來加了銳利度 應該有好一點我知道Canon入門機與平價鏡組合 拍出來就差不多這個平淡效果都要進軟體拉一下曲線 (我現在用550d+sigma10-20mm) 直拍真的差強人意我以前用Olympus的入門機 因為Olympus顏色很重 對比也稍高基本白平衡調整k數的功能有給 現場可以抓到大概自己要的白平衡這個場景 只要架腳架 現場就可以拍出不錯的效果另外室內空間與建築的照片 他們大多使用2點透視表示有使用移軸鏡頭 移軸鏡頭我就完全不懂啦 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