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機能在長曝過程中分段儲存照片?

尾巴 wrote:
要得到6種曝光組合,本來就只要60秒啊,每10秒一張,共六張,依時間順序編號1、2、3、4、5、6,回家用軟體疊圖,1是10秒,1+2是20秒,1+2+3是30秒,依此類推,這樣做的壞處是要多一些儲存空間,而且不能馬上看,要回家用電腦跑完才可以看到結果 (可以帶筆電去現場處理來解決),好處是可以隨意挑選 (例如2號有車子開過的車燈,就選1+3+4疊圖,跳過2號,有點類似黑卡的效用),若拍到一半有動到,還可以針對動到的那幾張做移動校正,彈性空間大很多。

軟體可以疊圖眾所周知,但這是不一樣的概念,請勿混淆~
你確定曝光10秒的2張照片,疊圖後等於曝光20秒照片?
所以用6張曝光10秒照片,可以疊圖成一次曝光60秒照片的效果???
於此類推,按照你的邏輯,我是不是可以把一張嚴重曝光不足的照片複製經過多次疊圖,形成一張完美曝光的照片??
果真如此,以後拍夜景也不太需要再腳架了,只要拍一張手震範圍內的照片便可以回來做無盡的疊圖,也會有正確影像!!
希望這只是你的筆誤,否則實在太可怕了!!

"http://image-foryou.blogspot.tw"
小弟的工作就是天天在做這種疊圖,量很大,光是做移動校正就累死人,只不過不是用一般市售相機,也不是用一般市售軟體,但原理是一樣的。

同一張圖疊一百次和不同時間的一百張圖疊一次是不同的,以簡單的雜訊來講,假設每張圖會有一百點雜訊,連續拍一百張圖再疊起來,會累積一萬點的雜訊,而這一萬點的雜訊會隨機分佈在幾百萬畫素的一整張照片中,不同時間拍的不同張圖要雜訊在同一位置重疊的機會較小,有點被稀釋掉的味道,但若是直接用同一張照片疊一百次,因為都是同一張,所以雜訊的位置一定都一樣,結果是每一點雜訊都會在同一個位置被疊一百次,等於把每一點雜訊都直接放大了一百倍,結果就是噪點變得特別明顯,有點類似底片增感的效果。

當然軟體疊圖和直接增加曝光時間的結果不會百分之百完全一樣,因為軟體疊圖是死的運算,一加一就一定等於二,加十次就一定等於十,但增加曝光時間是電氣訊號的累積,不太可能有那麼完美的線性,而且還有感光元件過熱噪點增加的變數,多少會有些差別。

若是要用市售商業相機拍攝,再用市售軟體處理疊圖,這種做法似乎是不少天文攝影者常用的手法,小弟這方面完全沒經驗,但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些天文攝影愛好者的經驗分享,隨手找了一篇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4&t=1330492,可以參考一下。

小弟提供的是個人實際的工作經驗分享,各位不妨實拍幾次做個實驗,反正花不了多少時間,數位拍攝也不用多花錢,實驗完就知道效果大概如何了。
如果現有相機無此功能,或許疊圖是一種另類的解決方案。但可能比較適合於靜態風景,如果要拍攝光軌效果,我猜想每張照片的拍攝間隔可能會讓光軌中斷。

我認為這種功能很方便,各大相機大廠應該不是沒有想過,但不知道是現有技術是否有哪些瓶頸? 還是成本會增加? 不然真的可以造福不少喜好玩長曝的玩家。
ku96 wrote:
軟體可以疊圖眾所周知...(恕刪)


尾大說的其實是算對的
我有在玩天文攝影對長曝還有原理跟構造還算熟悉
天文照假設一張圖需要曝1個小時才可以得到足夠細節
但相機5分鐘就撐不住了
這時會一張曝5分鐘連曝滿1個小時用軟體疊圖
躁點的部分屬於隨機訊息所以會越疊越少
天體部分雖然單張訊號很弱,但每張在每個位置都或多或少有訊息量
所以天體的部分越疊細節會越清楚(固定訊息)
背景的部分會越疊越乾淨(隨機訊息)
深空攝影算是變相的用疊圖來達到一張正常曝光值得照片
天文分開疊圖1小時相當於傳統底片一次曝光1小時的訊息量(底片沒躁點)
----------------------------------------------
另外回樓主那種相機已目前CCD和CMOS的成像原理來看是實現不了的
屬於先天物理限制,沒辦法一次曝光內分別存檔數次只能一次曝光算一次
當然會不會開發出機內疊圖軟體達到類似效果我也不曉得
要一次曝光存檔數次除非開發出完全全新的感光元件不然目前的感光元件還無法
這是因為CMOS每個像素點都像一個電池,感光部分像是太陽能板
太陽能板接收光子產生光電效應,感光之後發出來的電子儲存在電池裡
讀取的時候就是分別把每個像素點的電池裡面的電子倒出來數有幾顆電子
就知道這個像素點的明暗程度,每個像素點的明度分別就此生成
數以千萬計的像素點的明度被讀取出來相片的成像就形成了(每個像素點的明暗差異)
寬容度則是每個像素點電池的容量大小,電池越大能容納的亮度越高(越不容易過曝)
這是CMOS的成像原理

樓主的構想很好
但物理限制在於讀取的時候只能倒出電子才能得到明度資訊
倒出電子的時候電池被清空曝光就會暫停
沒辦法達到一次曝光個別讀取
利用疊圖確實比較適用於拍攝靜物,因為兩張照片中間會有一段不能曝光的時間,若是拍移動物體,會有一段軌跡的間隙。
但換個角度思考,若是這段不能曝光的時間夠短,例如用純電子快門以減少機械快門作動的時間,而且物體移動的速度不會太快,在這段不能曝光的時間內,成像移動的距離少於一個畫素,那麼這軌跡的間隙就會消失,或是像車燈因為很亮,會有一定量的散射,這散射可能正好蓋掉那段軌跡的間隙,最後還是可以達到接近長曝的效果。
總之現實狀況千變萬化,做個實驗試看看,某些情況下結果未必如想像中的那麼糟。



補充說明一下小弟先前舉的例子
--------假設每張圖會有一百點雜訊,連續拍一百張圖再疊起來,和直接用同一張照片疊一百次---------
前者會有一萬個噪點,且每個噪點的亮度只有一,因噪點數量多所以分佈會比較平均
後者會有一百個噪點,但每個噪點的亮度是一百,因噪點數量少所以分佈會比較不平均
疊圖的功能目前數位相機已經能夠做到了,
Sony的多框ISO和CASIO的高速連拍防震都是類似的原理,
可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http://exilimschool.blogspot.tw/2013/04/blog-post.html

拍攝多張欠曝的RAW檔,
配合Photoshop影像堆疊的功能,
再拉回正常亮度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請參考:
http://www.nphoto.net/news/2014-11/27/98d3a6b84b191612.shtml

https://helpx.adobe.com/tw/photoshop/using/image-stacks-photoshop-extended.html
ku96 wrote:
軟體可以疊圖眾所周...(恕刪)
尾巴 wrote:
利用疊圖確實比較適用於拍攝靜物,因為兩張照片中間會有一段不能曝光的時間,若是拍移動物體,會有一段軌跡的間隙。
但換個角度思考,若是這段不能曝光的時間夠短,例如用純電子快門以減少機械快門作動的時間,而且物體移動的速度不會太快,在這段不能曝光的時間內,成像移動的距離少於一個畫素,那麼這軌跡的間隙就會消失,或是像車燈因為很亮,會有一定量的散射,這散射可能正好蓋掉那段軌跡的間隙,最後還是可以達到接近長曝的效果。
總之現實狀況千變萬化,做個實驗試看看,某些情況下結果未必如想像中的那麼糟。...(恕刪)

現在智慧型手機上就有這類APP,我也試過拿來拍車軌,不過效果還是不夠理想~
(可能是我太近拍攝,還是看得到斷軌...)
效果不如直接找長曝一次的APP~
如果只是拍靜物倒也是堪用等級~(聊勝於無)

該APP的
優點就是它可以在拍攝完畢後自己決定增減堆疊的秒數(張數),
缺點是解析度沒辦法使用原生相機解析度輸出成品,畫質會縮水(很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