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看了阮義忠攝影展

每一個攝影者
都是帶著主觀的視野
從觀景窗看出去
這是一個完全主觀的呈現方式
每個人切入的點不同
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時空切片
這是他人所無法置喙
濫情???
另一個解釋
不就是情感滿溢
重點是有心,能起而行紀錄當時的社會,也許片面,但不得不承認真是好的作品,阮先生是攝影家,不要將太多的社會責任加諸在他身上,去看展,你會有所感動。你很難再找到他所記錄的影像,真羨慕他的成果。
jill1124 wrote: 其實很多老一輩的人認為蔣經國對台灣貢獻很大……...(恕刪)
敝人建議您~ 別對一件作品或事實.. 而驟下結論

不論是從『歷史』或『藝術』層面 / 角度, 略顯狹隘 ... (如果有誤, 不吝指正)。

cheers.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依舊對我不屑一顧!!
學院裡的大師們
不抓個顯著的目標來批鬥不行
練就了一身以筆代刀的功夫
不擒殺個望其項背的人不行

感謝十幾年前的那篇批評阮義忠的文章
讓我更警惕話語權的可怕 (笑)

圖書館的架上還擺著阮義忠"攝影家"共63期
十多年前我跟同學一直以為
這樣國際化的攝影集期刊根本不可能生存
但它也撐了六十多期
書裏頭經常可見他老婆幫忙做翻譯
向外國攝影家取得刊載同意
我不知道當時台灣除了阮義忠還有誰做得到(或者誰願意燒錢做?)




其它阮出版的精裝本如 "攝影美學七問","當代攝影大師","攝影家西遊記"
這類深入探討攝影本質與人性的雪銅紙印刷書
當時印刷術量少,大家是想買卻買不到
那是大學時汲汲吸取攝影知識的我們最奢侈的視覺資料來源

我訝異於阮義忠身上雖握有出版物的武器
卻從沒有用這樣的武器回應過那篇批評
而是潛心在自己的工作裡
這種武器如果在無限自我膨脹的人手裡
我看就是另一種模樣了

如果一個人花了大半輩子為攝影圈努力
大量出版實體刊物
卻在網路剛崛起的時代被那樣一篇批判文章從此蓋棺
我想那個人心就碎了吧

十年來,我一直偶然看到那篇文章
心裡總想著...呀...世界就是這樣啊...
直到一兩年前阮義忠有了自己的FB

總想針對這件事寫封信給他加加油打打氣
感覺他是不太會為自己辯駁的人

我經常揣摩他對這件事的想法
是置之一笑嗎?
還是也萌生了一丁點灰心?
我不知道。
其實相信很多知道阮義忠貢獻的人
看到那篇文章,心就不由自地疼惜了


你很難看到另一個角度的資訊
因為那篇文章在網路的散佈是散裝的
後來又被郭教授出版的的書收錄在其中
已經具備了"其他人沒有著力點的話語形式"

譬如你要批評它
你也不知道要發在哪好
它又不是一個新聞網頁,你可以去底下留言表示不贊同


有趣的是,這篇文章以游擊的形式存在於網路十多年,
這期間攝影人早就經歷了一個世代,甚至兩個世代,
現在跟年輕人講阮義忠,誰知道他是誰?(笑)
既然不認識,就無需關心,
既然無需關心,郭老的批評得不得體也就不甘我事了。

年輕人在熟悉阮義忠之前
或許會先讀到"阮義忠+濫情主義"的資訊
之後要認識他,帶有色眼鏡的機會就大了
話語權大勝,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我永遠記得李敖說:歷史是我寫的,只要我活得比你久,我就贏了
說得真好。說得真好。





DU 雙魚的海邊
我有阮先生的攝影集,但看到大尺寸的沖放作品,搭配說明,真是一場心靈饗宴,令人感動。阮先生的人文關懷、攝影眼、攝影技術,在在都是值得我等學習之處。
splendors wrote:
敝人建議您~ 別對...(恕刪)


怎麼了?
說真的我從來沒聽過阮忠義這個名字,
蔣經國我也沒概念,
是不是有什麼關連我不知道,
如果有碰到什麼痛處真的很抱歉,

郭大爛 wrote:
學院裡的大師們不抓...(恕刪)


「怎麼了?
說真的我從來沒聽過阮忠義這個名字,」

有人義忠、忠義傻傻分不清楚
就放過他吧!

郭大爛 wrote:
年輕人在熟悉阮義忠之前或許會先讀到"阮義忠+濫情主義"的資訊...(恕刪)


嗯嗯,您一語道破

的確我在搜尋阮老師的時候

同時看到郭老師的文章

好幾個,有個還放在學校的伺服器中...

我試圖想找阮老師的回應

但奇怪怎麼也找不到

如果批評者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咖就算了

但郭老師在某些領域似乎又有一席之地

而且這兩年還看的到郭老師的文章

所以這點實在不解

為何他一直沒回應這篇在網路上有頗高點閱率的質疑呢?

懶的回應?

還是灰心?

藝術家果然是藝術家啊...
水龍凱恩 wrote: 所以這點實在不解

為何他一直沒回應這篇在網路上有頗高點閱率的質疑呢? 懶的回應? 還是灰心? 藝術家果然是藝術家啊......(恕刪)
敝人是理工背景出身...

曾經修過通識學分... 肛肛好~ 有人提出反邏輯之批判... 經典之結論 : 別想用"統計方式蒐羅到"... 結論~ 樓主您自己清楚!!

Cheers.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依舊對我不屑一顧!!
水龍凱恩 wrote:
地點:台北松山文創...(恕刪)

有空值得去看看。

前面有種種討論,我認為:
藝術畢竟不是科學,有褒有貶是正常的。
照片若能引起討論,就已經成功了,不論是批評或讚美,
想想不過100年前,印象畫派當成形時還被嘲諷,
前幾年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出"日出印象"時,大排長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