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裏一直有疑問: 電影播起來的質感, 為何和電視劇不一樣?

hillside wrote:
簡單的問題,答案有很難嗎?...(恕刪)


我是因為聽不懂那些專業名詞, 才問說那些技術有沒有很難
不是因為了解那是啥, 才反譏說那些技術有很難嗎
(我想了好久, 才大概知道你要表達啥~哈)

對了, 在一部電影中, 負責處理影片這類的後製,
是屬於電影結束時, 字幕介紹幕後人員名單中的 "美術" 還是"剪輯"?

hl805hsp wrote:
對了, 在一部電影中, 負責處理影片這類的後製,
是屬於電影結束時, 字幕介紹幕後人員名單中的 "美術" 還是"剪輯"?



都不是,
應是標示數位調光或調色這類的歐
最主要的應該還是運鏡手法吧…?
hl805hsp wrote:
就是影片看起來的感...(恕刪)

樓上大大說了很多因素,我也來聊聊個人感覺。不多說,只舉其中布景美術與化妝的差異。

我雖是漢人,但童年生長在深山裡,10歲之前,我家沒自來水、電、瓦斯..這些東西。夜晚點的是煤油燈、外出舉火把或硝石燈、母親與姑嬸們燒飯煮菜用的是傳統泥磚灶燒材火、洗衣是青石板與引流山澗水..沒肥皂、但有"茶箍",家裡牆上掛滿刀釜鋸與捕獸夾、鋤頭鐮刀斗笠、魚簍陷阱套索..燻黑的牆角一堆竹簍扁擔畚箕、與粗曠笨拙的陶罐米缸醬菜缸依靠在一起..。也曾走訪住在較靠平地的親戚,他們務農生活較"現代化",有電,牆上"道具"不太一樣,但燒的仍是柴火,家裡地面也是夯土無磚,桌椅門窗櫥櫃的木作手工差不多。

每當我看到電視古裝戲裡、那種尋常人家的廚房裝設、地板清潔度、雜亂度、稍富人家婢女衣著、手部化妝...我都很想笑。我這個上班族的手,都比那個燒材火下女的手還要粗造黝黑不乾淨;村婦婢女的衣著不但會反光、還能看到剛拿出衣櫃的新衣摺痕、清潔光鮮無補丁;尤其臉部化妝,比我上班族老婆還要雍容華貴..我都會想:到底這些導演編劇有沒有考據過,古時候燒柴火的廚房長得甚麼模樣?當下女的窮人家女兒與尋常村姑,她們的穿著、容貌、手腳、肌膚..大約是個甚麼模樣?

某些電影也有這種"求美過度騙很大"的鏡頭,但總得來說,比較像樣些。有些較注意細節的,我看起來跟我小時候的家與廚房,味道就頗接近了---姑且不去計較電影中的年代還更早數百年。

有些細節說起來落落長,但就算你沒有實際經驗,常常也可以在一眼的瞬間、憑直覺察覺"怪怪的",電視劇通常怪的多些,電影怪的少些,這是我的感想。

widther wrote:

樓上大大說了很多因...(恕刪)

老兄真有耐心
這麼長的文說明那麼小的問題
只是
有些人,我推想,觀察力、思辯力、邏輯力都不足,可能也難體會你的用心。
看看這家公司Filmlook, Inc.的介紹便知,數位Video跟膠卷的影像有哪些差異(拍寫,英文的)

昨天看公視伍迪艾倫紀錄片時,很驚訝的發現,這部片反其道而行,把傳統膠捲電影的片段轉換成現代數位影片的感覺了,有點不太習慣。
hl805hsp wrote:
是屬於電影結束時, 字幕介紹幕後人員名單中的 "美術" 還是"剪輯"? ...(恕刪)

電影片尾 的 參與製作人員公司list 的是不是都要要比電視劇的 要長很多很多,

捲頁時間 都可以演奏一首完整的交響曲了.


一個有龐大的預算, 很多的時間, 製作出來的兩個小時片子.

另一個沒什麼預算, 沒什麼時間, 至少要播個20~30幾集..


你可以像這樣弄去修、去合成、調色, 來弄一個畫面就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YhM4MVmrY


一個是給你一天去修,

另一個是給你一個星期去修.

那一個可修的比較細緻、無破綻?

答案很清楚...


我有去抓人家用好的 Blender 的套件, 來 Render 20世紀福斯的片頭, 嘛才一、二十秒, 總共嘛才五、六百個 full-hd 影格而已, 電腦在那邊跑了5個小時 還沒畫完.

20世紀福斯的片頭 Blender 套件
http://ballyweg.net/20th-century-fox.html


感謝大家的解說, 各加1~2分

話說電視劇"命運交叉路"的劇組, 之前就在我家附近, 我常看到他們在路邊拍,
都很快就拍完一個鏡頭或對話, 我想那應該就是比較低成本的拍法吧
hl805hsp wrote:
電影播起來的質感, 為何和電視劇不一樣?...(恕刪)


這問題是我在20多年前就一直有的疑問!
電影播起來,就是在電視台播起來

原本想法
電影的打光很有層次,光影豐富, 用錢請最好的人才器材堆出來的
電視打光就只管亮,層次不太講究,

但這差異只算在軟體上

我的想法應該是純討論電視電影硬體器材畫質差異

應該是亮度與每秒格數的差異!

電視台放電影就是很明顯比較暗

純電視節目就很亮
這是""類比頻道時代""對播放電視與電影節目差異的想法

我想
以前電視節目用廣播級攝影機拍, 其感光元件是電子的(好像是CCD),畫面很亮

電影用膠卷拍,電影在電影院放本身的特性就是不會很亮,轉錄的VHS帶上也一樣,電視台放VHS帶播放給觀眾也不亮

還有電影每秒24格左右,畫面比較不連續
電視節目攝影機好像是30還是48 or 60忘了

這些都是造就電視電影畫質的差異

尤其以前映像管電視時代, 看廣播級攝影機拍的電視節目會更亮!

映像管電視也會強化電影vs電視畫質的差異

幾個月前家中第四台數位化後,
用液晶電視看數位電影台, 電視偶像劇與好萊塢電影的畫質差異,感覺小多了
我很難分辨, 只能由這是偶像劇, ok, 這是電視攝影機拍的
電影就是電影攝影機拍的

不然還真看不出來

數位台看到以前李連杰拍的霍元甲, 不再像以前類比頻道一看就是電影畫質(雖然解析度差,但畫面變暗)
頻道與電視數位化後,這霍元甲讓我有電視攝影機拍出來的錯覺(大陸電視劇的錯覺)

我心中的答案只有一個, 就是男人最不想聽到的一句話SIZE DOESMATTER
(當然, 01上很多鄉民沒這問題)

如果你仔細感受過現場展覽任一個原作(繪畫或攝影), 跟書上的印刷作對比的話 .....

畫質...它會養大胃口....但從來就不是主要會讓你感動的因素
相信我, 默片時代人們看到電影一樣感動到痛哭流涕
二戰末期第一次看到色彩深度貧乏到可笑得彩色電影一樣感動到痛哭流涕
七零年代看到超寬螢幕一樣感動到痛哭流涕

....................................................................
電視劇?那是另一個命題囉
拍攝手法道具畫面解析度....只能說我們被養大胃口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