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2738 wrote:當年看到日本[美蘭達]這個牌子的相機....(恕刪) 香港還有譯成"萬能達"、"美能達"的;Nikon叫"藝康",Canon叫"堪農"(這個配上當時那個地球符號其實意像還不錯),Ricoh叫"麗確",Bronica叫"碧浪之家"(滑水俱樂部?good!),Soligor叫"秀麗"、Tokina叫"圖麗"總之過去的譯名比較想兼顧"信、達、雅",除了音要接近、字面要好看之外,總想和"產品性質"以及"期望目標"拉上點關係,所以不會像"伊萊克斯"這種三個英文字母"-lux"能對應出三個中文字"萊克斯"的譯法出現...
台灣早期都是跟著香港說真的, 香港翻這些商業品牌出乎意料的雅----你看他們習慣的人名翻法, 一堆[奴][摩][查]...後來中國的翻法多是逐個外文字母音節直接翻---雖達,雅也是差了一點台灣的市場太小, 實在可惜, 看現在的翻譯書集, 譯者明明都掛(?)台灣人, 內文卻一大堆[不好說][沒事]...大概都發包出去了
effo wrote:你看他們習慣的人名翻法, 一堆[奴][摩][查]. 主要是用廣東話音譯的關係,最明顯而台灣見怪不怪的例子:Watsons變"屈臣氏"就是,"wa"和"屈"有何關係?廣東話發音就接近叻;MacPherson變成"麥花臣"、Colgate變成"高露潔"....您說高露潔翻得不[達][雅]嗎?我覺得它比忠於發音的譯法更容易傳達商品訴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