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水流 wrote: 另外追問,如果早期的手機,例如 iPhone 4S/5/5S/6,只有800萬左右畫素(應該沒超過剛才的那個數字8847360),我們可以說就物理學原理來講,這種手機就無法錄製4K影片嗎?...(恕刪)平實而論, 無人瞭解樓主提問此一情形目的何在 ?? 作專題 ?? 評估相機購買 ?? 後續.. 敝人有瞄到樓主想購買 M43相機。。
時下所謂的 4K照片, 是從動態錄影的"幀數 (Frame)"取出一張(or 多張) 4K畫素解析度供作為靜態照片目的。 講白點, 靜態照片的每秒可拍張數 (相機硬體本身的緩衝區 / buffer)拍不到那麼多張時, 改成 4K錄影*30fps(還有60fps或更高幀數的), 從 30個 frames中取出一張較喜愛的畫面當作靜態照片。 舉實例, Pana家的 G、GH系列, 大多支援 4K 錄影擷取畫面。
for e.g. 相較於一秒可拍 9張畫面的靜態, 以五色鳥衝入水面場景, 有可能是失敗機率較高的.. 就改成 4K 錄影(30fps/秒)方式擷取幾張, "可能"成功機率有機會提昇 ("可能" 2字而已)。
但是, 動態錄影的資料流量(每秒)有多大... 肯定遠超過靜態拍照(單張)所處理的資料量(不用"流量" 2字, 因為並非持續時間內的畫面擷取)。
業界(商業販售)的標榜 4K或4K高清(中國用詞), 幾乎是在機器本身另外搭配一顆專門處理 4K CODEC DSP 處理器。 那麼校園中的 MPEG / Motion JPG的模擬處理該如何達成... 用 PC 處理器, 配上 DSP Simulator 軟體(演算法), 照樣可跑出 4K動態錄影結果。 但是校園內的半成品, 可沒有"好鏡頭"及"較佳的即時動態測光演算判定", 真要拿出實際應用(過曝/暗曝/合理亮度範圍資訊量)... 還談不上"清楚" 2字的 !!
iPhone4 或相關系列, 早早作出規格及成品結果, 若有提供額外介面(interface)供其內部 4K DSP輸出的話, 倒是"有某種程度"的可行。如果目的用來說嘴或評估, 只能縮小變數/變因來講評.. 不是時下著潮服屁孩般的嘴砲式華山論劍。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依舊對我不屑一顧!!
隨水流 wrote:?K 拍照, 就是一個高速錄影 DSP處理器伴隨而生的應用之一。splendors wrote: 平實而論, 無人瞭...(恕刪)我是純好奇,想了解相關知識XDDD 因為網路上的關於攝影的基本知識教學讀了之後,對相關知識還是有點模糊, 剛好想到4K這個問題,所以想上來用問的幫自己釐清觀...(恕刪)
如同數位感光元件在亮度反差極大範圍作拍照, 就是沒有膠卷底片來得佳。 但是膠卷底片的取得成相結果確實沒有數位感光元件來得直覺又方便, 這是使用者需求趨勢。 5年前或更早之前的數位相機用 HDR技術替補亮度反差極大範圍場景, 真的滿假不符合實用。 我用 Pana家 FZ200 內建 HDR拍照, 倒不如我用後製 HDR 更逼真。 但現今 smart-phone 藉由多核處理器優勢卻後來居上補替 DC 領域的這方面不足.. 這也是事實 / 現實。
https://www.panasonic.com/tw/consumer/digital-camera-camcorder/lumix/g-series-learn/article/advantages-of-4k-video.html
我們也無法以古非今、以今非古(電子產品、處理器, 每十來年即有一個明顯世代交迭)。 充份利用就是..
後記.. 補述, 4K拍照功能, 類似敝人手中的 XZ1 Compact手機有項功能, XPERIA 的「自動追焦連拍」, 後續再挑一張最喜歡,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依舊對我不屑一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