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 淺景深、大光圈、長焦、壓縮感 的迷思 (轉自-影遊樂園)

銀★Club wrote:
固定距離,所有焦段景深不變...............但畫面改變(即視角改變,或裁切改變)
簡單說,同一距離,同一鏡頭(同一焦段)...................FF拍全身人像,轉接M43變半身人像!!!!!但景深無改變
樓主的範例是,拍攝距離改變,讓人像固定同一大小.......所以景深改變


固定距離, 所有焦段景深不變?

底下是55MM與500MM用F8, 你可以看看對焦距離10M, 光圈都是F8, 55MM景深從6M~幾乎無窮遠, 500MM景深還是在10M左右, 連15M都不到, 怎會是所有焦段景深不變??


綠蟾蜍,綠蟾蜍,塔綠般最愛綠蟾蜍
謝謝大大的分享~
獲益良多....
感激不盡喔!
路過的熊 wrote:很久以前的佳能鏡頭介(恕刪)
 
是的,這點沒錯。 
GPS死嫩B wrote:
有點不懂,目標位置固(恕刪)


拍攝的距離需要改變,不然使用不同焦段時,目標大小就會不一樣!內文有提及,換上更長焦段時,拍攝者需要後退,即拍攝距離變遠,而且具體增加的距離與焦段增加的距離成正比。
alexchen1212 wrote:
寫得太棒了 還有比(恕刪)


很高興文章對你有幫助!

其實在資源/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懂得選擇器材對攝影體驗有很大幫助,而且對於實際應用,亦有影響。
銀★Club wrote:
固定距離,所有焦段景(恕刪)


壓縮感與剪裁效應有所不同。另外,如果改變焦段,光圈不變,同時改變距離,以使得目前物在畫面中大小一樣的話,其實景深近乎不變,但背景的虛化表現會不同,這個就是壓縮感,而虛化表現/壓縮感 並不是等同於景深!
wingc0810 wrote:
如果改變焦段,光圈不變,同時改變距離,以使得目前物在畫面中大小一樣的話,其實景深近乎不變(恕刪)

你看看你用135mm跟300mm拍出來的照片, 景深都不一樣了, 很好奇你的這個結論從哪來的??
綠蟾蜍,綠蟾蜍,塔綠般最愛綠蟾蜍
景深只和兩件事有關係:觀測距離及覘孔大小。開口越大景深越淺、距離越遠景深越深。50和500的鏡頭同樣標示f/8,開口大小會一樣嗎?用50和500把相同物體拍成佔畫面相同比例的照片,所需距離會一樣嗎?

[景深]顧名思義即"景物深度"→清晰景物的縱深範圍→重點在[清晰]而非[模糊]。(清晰=有合焦,即成像模糊圓直徑小於肉眼可分辨兩點距離)
GPS死嫩B wrote:
你看看你用135mm(恕刪)


師兄提出的是很好的問題,這也是了解壓縮感的核心所在。攝影的人,通常只在乎主體在畫面中的大小,比如說,文中的半身人像例子當中,筆者可以用20mm拍,也可以用300mm拍,同樣是半身人像,但是背景會有所不同。

景深指的是成像當中合焦的距離有多少,這是以長度作單位。在不限定焦段的情況下,景深一樣,不代表對焦距離一樣。另外,必須認清,背景有多糊與景深有多淺,並不是同一件事。

景深深淺,正比焦段,卻反比對焦距離,具體說的話,如果光圈大小不變,50mm 在 5米的景深 與 100mm 在 10米 的景深會一樣,這裡需要一點計算,不過網路上也可以找到景深計算器,只要輸入對應的數值,一樣可以得到結果。

而背景"糊成一團"除了與光圈大小有關外,也要歸功於視角減少(即焦段增加)帶來的壓縮感。所以"大光圈淺景深,長焦段壓縮感" 這兩件事要分開討論。

由於照片是外景拍攝,實際對焦距離並不是百分百精準,景深上可能有微妙的差異,加上不同鏡頭的散景過渡表現不同,只能作參考,但壓縮感上的差異,是明確的。
GPS死嫩B wrote:
有點不懂,目標位置固(恕刪)


景深一樣的一思是,
清楚的距離範圍一樣,
不是模糊範圍的畫面一樣.

所以假設兩張都是針對眼睛對焦,
如果 135mm 那張你 100% 裁切發現只有眼睛的部分完全清楚在景深範圍內,
那 300mm 那張你 100% 裁切也會發現只有眼睛的部分完全清楚在景深範圍內,


然後兩張的被景跟前景糊化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樓主自己都搞不懂他在講什麼,
所以他沒辦法跟你解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