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0037 wrote:我把它圈起來了,大的鏡頭結果進光的大小做得小小的 不同廠商關機的光圈設定不同Canon關機是光圈全開Nikon/Sony則是關機光圈縮最小以下是同一顆鏡頭分別在佳能和索尼機身時關機的狀態
chen0037 wrote:現在手機感光元件越來(恕刪) 1,手機全是定焦鏡...不要聽那些唬爛牌子(尤其中國牌)唬爛有幾百倍變焦,現在的手機全都是定焦...手機最近一支有真正光學變焦的是將近五年前的Asus Zenfone Zoom,在這之後全都是用數位變焦銜接多焦段鏡頭的假光學變焦...不過之後手機的鏡頭可能會有另一種型態,就是只有望遠鏡頭有真正的光學變焦能力,廣角與超廣角則是維持定焦...畢竟望遠鏡頭視角窄、鏡片小,要在手機上面極度限縮的空間裡變焦也只有望遠鏡頭比較有機會辦到2,承上,定焦鏡的結構本來就比變焦鏡簡單,歷史上著名的蔡司Tessar結構僅需要四片鏡片就能成像...手機同理,結構極度簡化,基本只有5或6片頂多7片鏡片,而且導入全鏡組非球面的設計用以進一步壓縮鏡片間的空隙3,相機鏡頭的設計方向有著不少是為了追求畫質而生,甚至還有如同蔡司Otus這樣全系列售價破10萬但是別說防手震,連自動對焦都沒有的鏡頭...這樣的設計理念之下,相機的鏡頭會用更複雜、更多片鏡片的結構來消除各式各樣的光學缺陷...尤其這樣的鏡頭幾乎都跟大光圈綁在一起,更大的光圈就代表更多的光學缺陷、就要更複雜的光學結構來應對...所以即使都是定焦鏡,手機的鏡頭跟相機的鏡頭在重量和體積上也是完全沒得比4,手機的相機是重度依賴數位修正的,尤其現在配有超廣角鏡頭的手機,數位修正前後可說是天差地遠...但是相機廠設計鏡頭並沒有那麼依賴數位修正(無反系統的低階鏡頭為了壓縮體積也越來越依賴了),大部分的光學缺陷還是依靠光學手法處理,尤其高階鏡頭更是盡可能避免動用數位修正...數位修正雖然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最直接影響的就是畫質...重度數位修正下的鏡頭就算是縮圖之下也看得出來畫質劣化的,對我就是在說手機的超廣角鏡頭5,最後一點也是最根本的問題...光學是很死的東西,片幅大鏡片就要大,否則就是光圈變小或畫質變差兩個選一個...手機目前的片幅一直在加大,但是鏡頭可以用的空間(尤其厚度)卻沒什麼增加,最後導致的就是片幅加大但是畫質卻不增反降...目前的相機要有點畫質的,基本都是1"片幅,這本身就比手機大上一截所以鏡頭也要無可避免的擴大...又,相機大多都是變焦鏡,只有可換鏡的無反/單眼系統才比較流行定焦鏡,上面的種種因素加起來就是導致手機跟相機鏡頭大小差那麼多的結果另外補充一點,手機的相機除了上面說的只有望遠鏡頭能變焦以外,日後很有可能還會再多一種型態,那就是陣列相機...如同天文望遠鏡一般,靠著數位演算法與強力運算單元的持續進步,做大口徑的單一望遠鏡已經遠不如做小口徑但是很多顆排一起的陣列系統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取得的,要用單一望遠鏡辦到我們得先做出一個口徑跟地球一樣大的望遠鏡,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利用世界各地的天文望遠鏡各自拍攝,然後把所有的資料最後統整運算才得到那張照片手機以後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系統,而且已經有一支實作機出現,那就是Nokia9...但是現在的Nokia只是一個有著以前老Nokia員工的叫做HMD的小公司,人力物力都不足以應付這樣全新世代的設計,所以不斷延遲最後又草草推出導致效果不彰...這個概念是由以前一間Light公司所推出,它是一台很像手機的DC,但是機背有16顆鏡頭...這台L16就是消費性陣列相機的始祖(找圖之前先確定你沒有密集恐懼症),Nokia9便是與他們合作推出,在這之後曾經Sony、小米也打算跟他們合作但最後又取消了下一位可能推出陣列相機的,不是三星就是GoogleGoogle街景其實就是由不同角度的多支相機拍出來再接圖而成的,這方面他們已經很有經驗...但在手機上,三星已經申請了專利,不僅是陣列相機而且是光軸可傾斜的陣列相機...這意味著可以直接放棄獨立超廣角鏡頭,直接用接圖的方式拼成超廣角...然後又因為是陣列相機的緣故所以可以同時拍攝,不僅可以達到各相機間無時差,也可以靠機械結構精準判定光軸偏移量,從而做出幾乎不會有誤差的拼接圖,甚至還能繼續保有現在手機各種精美的疊圖演算法...理論上啦,這樣的設計可以大幅提升超廣角的畫質,而且可以輕易用小小鏡頭做到更廣畫質又更好的超廣角...然後利用各種角度的光軸偏移來得到不同視角的超廣角照片,這是一個全新理念的數位變焦...Google在好幾年前就有這樣的技術,可以用等校28mm的鏡頭拍9張不同角度的照片來拼接成一張等校14mm的照片...三星這樣的專利則是更進一步直接省掉移動相機時造成不同角度的視角中心點位移與時間差,這兩點是目前Google相機使用超廣角接圖時,拍攝距離越近越容易出現接縫的根本原因,幾乎只能用來拍景,室內拍攝怎麼樣都是破綻百出…所以大家才寧可做獨立超廣角手機是不可能再變更厚的,基於這個前提手機要強化畫質只能走別的方式...反正不會是相機廠的作法,他們的作法就是純粹的大艦巨砲主義,靠光學實力強勢輾壓...手機就是演算法的天下,數位帶來的已經不只是修正,甚至是創造
chen0037 wrote:...相機鏡頭的設計... 痾~~~你的攝影"基本"知識還太粗淺貧乏,要談什麼"相機鏡頭光學的設計"可能還太早了點,這隨便辜狗一下剖面圖一堆,我不是光學專家所以也是有看沒有"懂",你呢?前面其他先進已經講了很多,其實有機會的話找支老鏡(或手動鏡)來把玩一下,至少知道光圈環長什麼樣怎麼調,如何仿人類瞳孔般放大縮小(調進光量),只是不如先把光圈級數記一下這比較"實際"一點(這會用到);手機鏡頭模組先天上太小很難"太複雜",所以絕大多數光圈是固定不可調,也難做實體光學變焦大多靠運算模擬,這技術重點與困難點本質上是不大相同的,市場競爭已證明不輕薄不好賣,這就是最大限制,不像攝影器材可以為了實體光學素質用力堆好料,然後鏡頭大小與片幅(成像圈)大小呈正比,結果就是畫質好的變焦鏡頭貴又重,但還是有不少人會去買;拍照這回事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有"實體"的眼見為憑比較容易學習與理解,胡思亂想談理論不如一張一張實驗拍下來看,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跟通通交給AI去處理,體驗是大不相同的;攝影真要"要求"起來...眉角非常多,這跟絕大多數用手機的,根本就不知道曝光三角丶焦段(視角)特性,以及透視壓縮感,完全是兩回事;很抱歉這麼講,以前用過攝影器材研究過攝影基本知識的,即使只拿手機,對於視角丶場景與光線的"理解"還是會更深入講究,所以只看內容不苛求畫質的話,手上是否拿專業攝影器材...這時候"才"不是那麼重要;
潛出水面 wrote:DC剩下的市場就還有(恕刪) 防水當然是手機勝出啊!買過2台防水相機,都出勤沒幾次就葛屁,反觀手機無蓋防水,洗澡游泳甚至海邊浮潛跟冬天一起泡溫泉,一點事都沒有,覺得防水拍攝還是手機好用。
1手机镜头需要覆盖的像场只有一点点大,请了解画幅差别2手机镜头真实焦距很短,只有几毫米,又不需要覆盖大像场,故可以做得很薄(例如iphone X的那个广角镜头,等效焦距28mm,真实焦距只有4mm)3因为光圈F值=真实焦距/入瞳孔径,所以极短的焦距配上小孔径也能做成大光圈,比如一个4mm焦距的镜头和一个28mm焦距的镜头,前者入瞳孔径只要2mm就达到F2,后者需要14mm才达到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