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眼的確是可以看到拍出來的景象,但是那是硬體的。也就是你熟悉了空間壓縮成平面,以及你的器材製造的效果,在拍照前的一剎那,自己就能把效果在腦海裡呈現。
而這時候,有沒有達到你想到的深意,你必須用攝影語言去檢視,功力好的,大部分的照片都是可以檢證過關,功力不好的,只好到檢討大會時才發現問題。
老實說,不要看作者寫的文字,你看到那張嬰兒的小腳,你想到什麼?
我是個感情不豐厚的人,我只看得出這是嬰兒的腳,皮膚很好,而且掂著。但是,因為無法從影像上感受到力道,以至於有沒有出力「站」,我不一定很能確認。
這張照片是不是好照片,答案很明顯,是的。對焦精準,曝光正確,主題明顯,構圖無瑕疵。
有沒有傳達出力的感覺,我覺得沒有很成功。
有沒有傳達「里程碑」這個意念?老實說,我覺得沒有。
有一個東西,樓主講了很多,但是他沒有明白指出來那是什麼。這個東西就是「抽象」,樓主說了很多東西,其實最重要的觀念是「攝影也可以進行抽象藝術的表現」。攝影者在技術巨幅提升之後,會遇到瓶頸,因為必須面對「攝影創作的內容」,其中一個突破方式就是朝向這裡去前進。但是,台灣的教育在這裡沒有針對一般學子提供這類的美學觀念,只在台灣看恐怕不夠,要到國外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參觀,看了一流的作品之後,才會明白那是什麼。
至於有些想法,可能不是一張照片就能解釋完畢的,你需要利用一個中心思想去拍連作。
以版大的嬰兒腳照片為例,我不曾為人父母,因此一開始,比較難感受到那種「站」的力道,當然一下要我拍,我就拍不出來;但如果一位新手媽媽來看,可能就很有感受,這時候如果給這位母親一台相機拍類似的題材,角度就會比我多元與深刻。
有些人也許才剛始拿相機(不管相機的形式),也許只用auto、P,卻能得到不錯的影像,有美感、或有觀點、或有感情…簡而言之:這影像會說話。
我想這全拜現在相機科技的進步,讓越多人不需要經過攝影技術的鑽研與磨練,就能透過相機輕易完成這種「表達」。
但我不是說技術、器材無用,比如機器可以幫忙80%場景,剩下20%應該就是有技術、熟器材的高手才能表達那種「卓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