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ing wrote:
……您給太多問號了,不好意思。...(恕刪)

您所提的 Depth of Focus 與現在大家討論的 Depth of Field 是不一樣的東西。雖然都與光學有關,且縮寫都一樣。
Depth of Focus 或稱之為:對焦深度,主要在談在某個特定的距離區間內,解析度達到某水準,可視為合焦。然而在理論物理中,真正的焦點只有一個點。再加上感光體無法做到完全平坦、光源無法完全均勻,所以只要能確保中心到邊緣所有的感光體都在這“可接受的範圍“內,良率可達成即可。在此,因為光罩或 Geber 都只紀錄單一平面,所以不會強調在成像中的立體感。
即便是在攝影,也有所謂的對焦深度 -- 用以判定是否對到焦。這是許多數位相機在判定移焦的相關參數。也或許是先前有些前輩所堅持的已經存在在紀錄的媒介上。
然而 Depth of Field 所談的比較牽涉到作品與欣賞者/檢測者之間的互動。這時,距離、倍率、視力等等因素就跑進來了。
世上除了攝影之外,還有許多運用感光原理的例子。如先前提的 IC 生產、PCB 生產、印刷等。但是大多數的應用都固定了倍率、距離等因素,所以比較沒有特別注重景深。
潛水 ........
xwing wrote:
景深,確實〝不〞是單純攝影界內,如你們所認定:〝人眼〞是最終檢測器,的那樣......(恕刪)
又再跳針...
請問如果攝影最終不透過人眼看,
固定參數用機器量出來的景深對人有意義嗎??????
這跟人觀看照片時的經驗不同,頂多是存在的"一個數值"罷了
就跟這顆鏡頭焦段是多少一樣,最終人看到的是"照片"而非"焦段"
這篇是在討論攝影,你拿一些光罩、微影的東西加進來幹嘛?
攙在一起做三尿牛丸阿

xwing wrote:
我現在確實知道你們講的模糊圓是啥(因為我們所學,用是繞射峰來講分辨率、景深,不是模糊圓,我前幾篇也有附那章魚圖…(嚴謹許多的喲^^)),也如我前面所言,無損我前面對景深的論述。
我相信許多人也懂你說的繞射峰那個理論,最基本要是高中物理乖乖上課也會上到
但也絕對無損攝影上景深的論述,因為這兩種論調,
基本上是一樣的概念!!
一個是人眼,一個是儀器
儀器可以固定參數去做量測,人觀看時當然也可以,
但是
重點這樣做沒意義,因為不是所有觀看環境都能固定
從一開始片幅大小就"隱藏"了最終觀看照片的變因
(例如拿中片幅以上拍照,最終輸出很可能是會輸出的比35mm底片大,如果這樣人看大照片時自然會後退~顯而易見"觀看距離"就不一樣)
攝影上的景深之所以定義如此複雜,就是人觀看時含有太多不確定因素
為了完善所以才會如此
r121 wrote:
這種超主觀的東西 硬要說成有標準 有尺可以量
我倒是覺得
公式是絕對客觀,不然定那的多變因幹嘛?全部假設觀者條件一樣不就好
客觀的公式才能應用在各種觀看場合,而算出觀者主觀的觀看景深
ad47 wrote:
沒錯給儀器"看"的時...(恕刪)
被拍物體影像不一定要洗出照片才有景深,用儀器也可檢測出景深,
景深是鏡頭光學特性,對鏡頭而言,景深不需要洗照片而存在,可以拍成正片幻燈片....等。
所謂鏡頭的景深,是談論鏡頭特性時, 例如廣角或望遠鏡頭景深區別,
可以把人眼視力暫時排除,這時就不需加上照片的放大倍率問題,不然只會增加更多變數。
攝影上景深公式把照片上的放大倍率訂出統一標準所算出,雖不是很精確但也夠用了,人眼是較接近類比特性,
因為數值(位)化解釋類比現象總有不完美,要爭論永遠不完。
如果談論照片上的景深,景深是指照片內的清晰範圍,可能因照片尺寸不同及眼睛觀賞相片的距離,影響視力而得到不同景深(清晰範圍)。
如果是 1000萬畫素數位相機
因視力問題及解析度關係, 照片 尺寸 8x12 景深比4x6 小。
4x6 照片 240萬畫素
8x12 照片 1000萬畫素
畫素高可清楚辨識清晰範圍,得到較小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