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丘的考題 : 從同一張 35mm 的底片放大兩張照片。一張為 5X7 吋,一張為 16X20 吋。此時兩張照片上的景深???

銀牙烈虎 wrote:
糟透了。你不要誤導別...(恕刪)


你還能跟他講喔......

我已經昏倒了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馬克蘇 wrote:
你還能跟他講喔......我已經昏倒了好冷.....(恕刪)

就像我說過的,如果有暗房實作經驗的朋友,這個主題並不難理解。但不懂公式、看圖幻想還用雷射筆舉例的,那真的有點難了。
後來補充說明:
模糊圓是一個常數,前提是觀測的條件固定。
景深公式可知,景深與四個參數有關:焦距 focal length、光圈值、物距、模糊圓
LEICA或蔡司只是為方便計算景深,建議的方式來計算模糊圓的公式
並不是真正物理上模糊圓的定義
物理上模糊圈兩種模型不同,也出現(1)最小模糊圈及(2)最大的模糊圈說法
1. 最小模糊圈:是Airy disk 以圓核心與外圍糊的光暈形成很大對比的時候,圓核心直徑為模糊圈大小,光暈直徑比圓核心大很多,我把圓核心形容成颱風眼
颱風眼相對比颱風來的小。

2. 最大的模糊圈:因為光線衍射及解析度因素,人眼辨識力的界線,,由清楚的變成(周圍是糊的光暈的圓),直徑由小而大,當時的圓核心直徑為模糊圈大小
類似有近視的人,在驗光時眼睛會看到驗光機光束照射眼睛, 看到光點由清楚到模糊來回變化,可測出你眼睛度數。
衍射圓的直徑是由小而大,
不是
模糊圈 Circle of Confusion 的直徑是由小而大

如果底片或ccd/cmos 不在焦深內就是失焦(out of focus or error of focus)你要的對焦點不在景深的範圍,
對焦點外光點由清楚到模糊到更模糊,所以相機失焦會發生對焦點前移或後移,也是景深前移或後移
照片尺寸大相對景深比較小,容易分辨相機失焦問題,也是與景深有關
因為鏡頭與機身(底片或ccd/cmos )可以相對移動,所以大部分失焦可以調 鏡頭或機身解決,
所以維修人員會問你要調鏡頭或機身 !
有些變焦鏡頭公差大於焦深,就無法調焦解決,除非改變(底片或ccd/cmos )片幅,有較大模糊圈及焦深
或縮小鏡頭公差 , 這現象在一些人用FF 機身後就可感受到。
有些人調整相機下對焦反光鏡角度,可以改變光線到焦平面(底片或ccd/cmos) 路徑大小,也達到部分調焦功能
但是精度不夠及角度不平,最好以軔體解決。
關於模糊圈的定義:
要探討人眼辨識力就有不同說法,你說是很正確嗎?不一定, ,人眼是較接近類比特性,數值(位)化解釋類比現象不完美,爭論永遠不完。
有理論模型才得以推測很多現象 ,但是有些理論模型l不完全相同, 有些理論模型比較複雜或精密,
說法不太一樣,科學上要求精度(例如半導體) 會用更複雜模型,光的波長,繞射與干涉...等。的模型有時用 "波" 及 粒子的形式,"繞射現象"就會用"波" 的模型研究

DAVIDC2924 wrote:
要計算模糊圓直徑,利用幾何學即可,而且模糊圓必須位於影像平面,也就是底片或ccd/cmos上
這直徑大到何種程度,會看成一個「圓」而不是一個「點」?這就是人眼辨識力的界線。
位於焦平面以外的影像點,就是失焦(out of focus or error of focus)
景深就是這樣形成
是衍射圓的直徑是由小而大,
不是
模糊圓 Circle of Confusion 的直徑是由小而大..(恕刪)


你抄這些代表你沒看懂。
銀牙烈虎 wrote:
你抄這些代表你沒看懂...(恕刪)

同意+1
完全是搞錯模糊圈的意義
又一直雞同鴨講,無限回圈...
ad47 wrote:
又再跳針...
請問如果攝影最終不透過人眼看,
固定參數用機器量出來的景深對人有意義嗎??????
這跟人觀看照片時的經驗不同,頂多是存在的"一個數值"罷了
就跟這顆鏡頭焦段是多少一樣,最終人看到的是"照片"而非"焦段"

這篇是在討論攝影,你拿一些光罩、微影的東西加進來幹嘛?
攙在一起做三尿牛丸阿...(恕刪)
真好笑……
xwing wrote:
真好笑……...(恕刪)

不好意思
如果您有認為是正確的看法、理論
歡迎拿出來、給個公式、論文等等
請不要再到我信箱來說些543~要討論就請在這光明正大的回覆

你之前提到的光學、電子的儀器設備的景深(Depth of Field, or Depth of Focus)
是否可以告訴大家,是如何測定的呢?

又攝影用的景深公式,你覺得哪裡不對?
要說就一起談吧~
DAVIDC2924 wrote:
要計算模糊圈直徑,利...(恕刪)


糢糊圓(COC)跟光線沒關係,它指的是底片(感測器)上多大一個點在實際上放相出來給人看的時候會覺得糢糊的臨界值。

這個東西是針對底片(感測器) 去推的,跟有沒有對到焦沒關係。

可以這麼說,COC 的值愈大,對焦可以愈隨便,COC 愈小,對焦相對就要相當精確,不然隨便也是脫焦。

這麼說吧,假設有兩個感測器 A, B,A 的每個像素跟沙鍋一樣大(沙鍋大的像素有沒有看過呀?!),B 的每個像素只有一奈米,所以 A 的糢糊圓很大,B 的糢糊圓他x的小。

假設你今天有一顆鏡頭可以把影像投射在 A 及 B 之上,想當然爾,在 A 上面隨便對焦都很準,搞不好鏡組前後移了 3 公尺都還是準焦。但在 B 感測器上面就不同了,大概得念冰心訣(心若冰清,天塌不驚)才能順利對焦成功。
So far away~
mephisto wrote:
A 的每個像素跟沙鍋一樣大(沙鍋大的像素有沒有看過呀?!)...(恕刪)

有!
戶外超大型LED看板....
終於有個比較有深度的討論串了....(不然景深問題永遠等於光圈....很可笑)
也謝謝各位大大肯花時間來做討論造福我們新手
縱使意見不同但也是非常感恩


小弟並無光電學背景
小弟對此題目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有差
依據經驗法則來判定之(手震照片在2吋相機螢幕上看跟電腦20吋上面看的差異)


以小弟不見得正確的知識內
CoC是相機廠商再製作相機時候就給予的定義
(對角線/1670 <=數值沒把握,且各廠商有不同定義)

至於此問題為何會答案是"有差異"
小弟也認為物理上的景深只決定於前端(光圈值對焦距離等等)

至於為何照片放大會影響景深
小弟認為"照片放大過程中,解像力下降程度之函數關係"來解釋
換個方式說...並不是景深變淺,而是照片變模糊@@

不知道小弟的認知是否正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