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丘的考題 : 從同一張 35mm 的底片放大兩張照片。一張為 5X7 吋,一張為 16X20 吋。此時兩張照片上的景深???

.stick. wrote:
終於有個比較有深度的...(恕刪)


您的理解並不正確,在之前的討論串我已經提過,影響最後照片的『清晰』,還有其他因素,有震動問題的照片在不同放大倍率下會察覺此缺陷,則因為最終(紙或螢幕)解析力的不足。複雜的是,不管震動、景深與系統解析力因素,都需要考量人眼觀看照片條件(放大倍率、距離、視力等),各自都有其概念差異。


與前面的前輩一樣,再強調一次,沒有所謂的『物理的景深』。景深就是景深,其計算需考量的因子,前面已經重複好多次了。

風之和子 wrote:
您的理解並不正確,在...(恕刪)


這樣解釋是可以理解的

那我不解的地方是:
鏡頭上景深標示的意義在那裏?
據這標示拍下的「作品」(不是放大出來的照片)的景深存在那裏?

照馬兄的說法,無法檢視的媒介,都沒有景深的問題。也等於不存在。

要放成照片才「出現」?

它是以何種方式存在?

它如果不存在(照你說的沒有所謂的物理景深)
那它為何「加入放大這變數」後,會「產生」。只是不同的放大尺吋,有不同的景深。

它是因變數不同而變化
不是因變數加入,才「產生」的吧!

反過來問:
一張20吋的底片,用很大、焦距很長的鏡頭,在可合焦的近距離下拍照
它的景深一定很淺
將這底片,「洗成」35mm底片大小的照片
它的景深會變很深嗎?
那些原來在20吋底片上都模糊的部分
會因縮小而變清晰嗎?


這些問題,是否可解釋一下


dgg兄,你的疑問的理由,在前面已經解答過;景深的概念就是為了處理在放大照片時,讓眼睛得到清晰的感受而來,評估的方式,您可以仔細的閱讀前述提過的參考資料。

另外,鏡頭上的景深表,廠商並沒有告訴攝影者其設定的放大倍率與觀賞距離條件。就我個人見解,以mtf測試採取40lp/mm標準時,對135底片設定了10倍放大與10吋的觀賞距離條件,鏡頭上的景深表可能也採取相同的條件而計算出來。

風之和子 wrote:
您的理解並不正確,在...(恕刪)


謝前輩糾正
前面的討論串~"~好多阿

不知道有沒有條公式能帶入所有因子呢?!
雖然說人眼極限或觀賞環境亮暗等等這種因素很難量化...

小弟網路上查到的景深公式多只有"光圈,對焦距離,CoC,焦長"這幾個參數...ˊoˋ
雖然景深公式都有備註說這是簡化模型= =

風之和子 wrote:
dgg兄,你的疑問的...(恕刪)


謝謝你後段解說提供的數據

不管廠商用什麼標準來設定鏡頭上的尺標
拍照後
因鏡頭(包括光圈、對焦距離、鏡頭焦段)所產生的「景深資訊」
一定是存在底片上的
不是嗎?

就如你提的數據,
在「一定的條件」下,
「照片」會與「景深尺標」達到「一致」(或是「無法辨識出差異」)的「清晰範圍」

所以,我才會說,
它不管放不放大,「景深」是存在的
放大超過你提的數據得到的照片,
就不是「原生」(也許你不同意這說法,但沒關係,我也不知用什詞)的「景深」
雖然用「景深」的定義,也可來說明它的「新」景深何在。





.stick. wrote:
謝前輩糾正前面的討論...(恕刪)


人眼的辨別能力是可量化的,就是眼科醫生為人所做的『視力檢查』。

dgg兄,您的意思我知道了,個人覺得有趣的事情是,『景深存在在底片』,卻是一件『不用看』的事情,那我們要如何取得『圖像』的訊息,此看法也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過了。如果您對這一大串文章所提的景深意義有不同看法時,避免用已經有一致看法的相同文辭,能避免彼此的誤解。您說是吧?
dgg wrote:
謝謝你後段解說提供的...(恕刪)


好吧,看在還有在認真討論的情況下,再舉個例子

很簡單的例子,一張照片,4x6好了,我們先假設他的解析度夠高,高到放大10倍還不會看到馬賽克(這意思瞭解吧?!)

OK,如果你認為景深就那樣,不應該改變,那我們來看看照片

假設這張照片,拍的是有名的對焦表尺,看上去,有2cm的景深,因為上面刻度2.0是清楚的,2.1已經模糊了

接下來,我們也不去放大沖洗了,你可以乾脆把他當作底片、幻燈片,差不多啦,重點是,如果你認為景深就在那邊,那應該就是那樣,不會改變

可是,當我拿出一把放大鏡,仔細的往2.0那個刻度看,挖勒,怎麼不是一條線,是個有點糊的線耶,看看,奇怪了,怎麼都不清楚,只有1.5以內才比較清楚,那怎麼回事?

底片放大就是那麼回事,景深有沒改變?景深就是在照片上嗎?不,景深要你去看,你看得出來,那就是當時(那個條件下)的景深

你去看底片,那就是那時候的景深,你沖洗成4x6,那就是那時候的景深,你沖洗成10",那就是那時候的景深

這樣瞭解了嗎?

不是景深不存在底片,而是你沒有去看他,怎麼知道他的景深?

你沒有給他「解析」、「辨識」的條件,景深怎麼去測量?

即使用儀器,儀器有儀器的「解析度」,計算時的CoC就不一樣

底片也有底片的解析度,如果你是用儀器去「看」底片,那CoC就跟用眼睛、用放大鏡,又不一樣

而我們在攝影這個領域,使用的,就是眼睛,為了統一比較,所以採用固定大小的照片,固定的檢視距離,約略的人眼辨識率,算出CoC,把他常數化,方便一般使用類似器材的攝影者比較景深

我也說過,在數位時代,大家不一定要沖洗照片,大多數在螢幕上觀看數位檔案,景深是否有需要改變他的定義?是有可能,更精確一點來說,CoC的計算,需要加以改變

但這又要考慮到許多個人化的問題,例如檢視比例、螢幕解析度、觀賞距離等等

或許有一天會有人找出比較適當,讓大家都能接受的CoC,在那之前,傳統景深定義還是一個準則,公式則無論如何都能使用,只是CoC是否合宜而已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dgg wrote:
照你說的沒有所謂的物理景深...(恕刪)

何謂物理景深?每一顆定焦鏡頭都有自己固定的景深?
您可否定義一下鏡頭的物理景深是什麼?

一個鏡頭,可以有口徑、焦距、焦比等等的物理特性
放諸四海皆準,不會因為觀測者的改變而改變

而景深呢?同一個鏡頭,拿來給人看、給魚看、給老鷹看,景深會相同嗎?
人眼、魚眼、鷹眼擁有不同的解像力,如果看同一個鏡頭,景物清晰與模糊的地方都改變了,景深還會相同嗎?
如果景深會隨著觀察者的極限辨識力而改變,景深還是屬於鏡頭不變的物理特性嗎?
傾聽台灣的心跳聲:少一點傷痕 多一點的掌聲 少一點戰爭 多一點的單純
馬克蘇 wrote:
好吧,看在還有在認真...(恕刪)


小弟接觸底片機只有短短1個月
都已經忽略原來底片也是可以"看"的
突然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謝謝前輩指導了!
風之和子 wrote:
人眼的辨別能力是可量...(恕刪)


其實不是對「景深」的定義有疑問
而是對「適用」的範圍(或場合)有些不同的看法
(好像是講法律的事,哈哈)

(我想,你們也一定在這句話就跳腳了。
「怎會有不適用的場合?」馬上會出現在們心裏。
但是,我一時找不出適當的說法,請見諒)

你們是堅持一體適用,絕不能有例外。
這我也理解。

視丘吳老師那邊,我真的打了電話,結果他那天沒進教室
後來想想, 他會出這題目
一定也是「無例外」的立場
就沒再打去打擾他了

我為這事,特別問了幾位國內有名望的攝影師

(有一位還是周五早上八點來電,原是要找我談事情的
結果,被我先問了這問題,還討論了十來分鐘,才進入他想談事)

見解也不一,倒不是對景深有不同定義
而是,不同的想像層面導致的(這也不是很精確的用語)

我倒是想到
有一張CD,以儀器測,它頻率響應是20~20K
但,我們只能聽到18~18K
那這張CD的頻寬倒底是多少?

這是不是很有趣的問題

我的話就此結束了
很多冒犯的地方,就請見諒了
也對你們的熱心表示敬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