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vin0718 wrote:
新手往往從笨問題開始...(恕刪)...現在DC上面出的24倍、26倍等等,可以打到好遠的目標物,如果在DSLR上,應如何選用鏡頭,來達到相同的效果呢? 又,DC上的1CM 近拍(或是清楚的特寫),DSLR上又如何選擇鏡頭??
DC 由於無法換鏡頭, 因此變焦範圍自然會希望越大越好. 免得老是拍不到樹上的鳥, 天上的星星. DSLR 由於可以更換鏡頭, 因此變焦範圍不是最重要的考慮. 當然 DSLR 一樣有追求一鏡到底的旅遊鏡 e.g. 18-200 mm, 30-300 mm, 50-500 mm.
話說回頭, 變焦 24 倍乍聽之下十分驚人, 但是這和考試成績進步 24 倍有異曲同工之妙 ( [期中考 1 分, 期末考 24 分] or [期中考 2 分, 期末考 48 分] or [期中考 3 分, 期末考 72 分] or [期中考 4 分, 期末考 96 分] ...) 所以乍見這光學變焦 24 倍的廣告台詞, 千萬別見獵心喜高興太早.
其實各位若還記得古早之前上國中/高中生物課的光景, 顯微鏡上的鏡頭轉盤不都清清楚楚標示著 40X, 80X, 200X. 為什麼照相機鏡頭不能比照辦理呢 ? 這個問題就十分有趣了. 原因之一在於人眼所見的景物大小與距離成反比, 同樣一輛公車距離越遠看起來越小. 所以拿 DSLR + 50 mm 鏡頭拍 20 公尺之外的公車, 與DSLR + 200 mm 鏡頭拍 80 公尺之外的公車. 兩張照片裡公車看起來是一樣大. 所以 DSLR單單標示倍率其實也沒啥意義, 因為定焦鏡用戶有一句至理名言 [用腳來 zoom]! 意思是 - 既然定焦鏡成像大小固定, 如果觀景窗裡的車子看起來太小, 攝影者就應該走近一點拍攝. 如果觀景窗裡的車子看起來太大, 攝影者也只好退遠一點拍攝. 反正總能找到一個距離剛好就是一張畫面裝下一輛公車. 改變拍攝距離就可以補償鏡頭放大倍率的問題, 鏡頭標不標示放大倍率好像也沒啥關係. 不過在顯微鏡的調整上, 物鏡鏡頭最近就是貼著蓋玻片觀察, 再怎麼拉遠也只能把載物台降到底. 既然移動距離有限, 那麼物距改變造成的物體(視角)大小變化也就有限, 直接標示放大倍率到也無可厚非 (其實是在預設的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 顯微鏡的物鏡對焦在極近處, 望遠鏡的物鏡對焦範圍包括近處~無限遠處)
不過話說回頭, 在攝影術啟蒙的年代裡老前輩們就發現一個事實: 左眼由 SLR 觀景窗裡透過 50 mm 鏡頭看出去的景物與右眼直接看出去的景物幾乎一樣大. 換言之, 透過 50 mm 鏡頭與光學觀景窗觀察, 景物的大小與肉眼鎖見幾無二致. 所以定義 [50 mm 為標準鏡頭]. 把這個定義加以延伸. [左眼由 SLR 觀景窗裡透過 500 mm 鏡頭看出去的景物] 幾乎是 [右眼直接看出去的景物] 的十倍大小. 所以按照顯微鏡的標示法,DSLR 50 mm 鏡頭相當於 1X, DSLR 500 mm 鏡頭相當於 10X. 可是前面不是才提過 [用腳來 zoom] 的概念嗎 ? 放大十倍的效果不是可以走近一點拍就好了, 為什麼要花大錢去買又貴又重的 500 mm f/5.6 ? 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景物都能 [用腳來 zoom], 就像 [月球就沒辦法走到 50 mm 拍滿版], 獅子老虎之類的大概也沒人願意走到[ 50 mm 拍滿版] 的距離拍攝, 地上飛馳的賽車 / 天上一閃即過的飛機一樣沒辦法走到 [ 50 mm 拍滿版] 的距離安心拍攝. 所以長焦鏡頭的確有它的價值.
照上面這麼說, 小 DC 配上 24 倍光學變焦鏡不就贏過又貴又重的 DSLR (50-500 mm) 10 倍變焦鏡. 那麼 DSLR 的貴與 50-500 mm 的重不都掉進水溝裡 !? 嗯, 天下如果真有這等免費午餐就好了. 大家可以把 24 倍光學變焦小 DC 放在 Sigma 50-500 mm 旁邊比看看. 那麼 DSLR 的 1X~10X 光學變焦究竟勝在何處? 很簡單, 晴天之下無爛鏡 (正午大太陽直射, 大家都要縮光圈到 f11 ~ f16 拍攝), 但是陰雨天氣晨昏之際 (低光度拍攝) 兩者之間的差異就顯露無遺.
因為鏡頭除了焦長 (e.g. 20~480 mm) 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參數那就是光圈值大小. 定義是 光圈值 = (焦長/主鏡直徑) or 焦長 = (光圈值*主鏡直徑) or 主鏡直徑 = (焦長/光圈值) . 這又有啥實際意義呢? 一隻 500 mm f/10 的鏡頭, 主鏡直徑只有 50 mm . 一隻500 mm f/2 的鏡頭, 主鏡直徑達到 250 mm . 這兩者的主鏡集光面積分別是 pi * 625 mm^2 (500 mm. f/10) : pi * 15625 mm^2 (500 mm, f/2) 或者是 1 : 25 . 不用說, 這兩者的投影亮度也是 1 : 25. 售價差異當然更嚇人.
所以文章一開頭就說 [千萬別見獵心喜高興太早] , 先把望遠端拉到底的光圈值算一算再講. 天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 DC 24 倍光學變焦是把影像拉大了, 但是主鏡直徑太小, 集光能力薄弱, 影像直接拉大的結果就是黯淡不夠鮮豔失去細節. 真的要高倍放大還是要把 DC 接到大口徑望遠鏡拍攝.
至於 DC 的光學變焦倍率計算也是以 50 mm 當成 1X 來計算, 不過在 DSLR 用的鏡頭上, 28-560 mm f/2.8~5.2 的意思是 28 mm 廣角端光圈有 2.8 (主鏡有效直徑 10 mm) 拉到 560 mm 望遠端光圈值還有 5.2 (主鏡有效直徑 108 mm) , 小 DC 大概不會裝上直徑 108 mm 的大砲鏡頭.
gavin0718 wrote:
新手往往從笨問題開始...(恕刪)
樓主很兇...

所以我還是對著gavin0718大您說好了...
現在DC上面出的24倍、26倍等等,可以打到好遠的目標物,如果在DSLR上,應如何選用鏡頭,來達到相同的效果呢?
先假設以35mm全幅規格做換算...
再假設對照物(DC)焦段最小為廣角24mm...最遠為240mm...(10倍光學變焦)..
26倍??!!...那就是24mm*26=627mm..(這很變態..暫時不討論)
以單眼(全幅機)來比較焦段...5D2的KIT鏡..24-105(105/24=4.375)..裝這支..能讓您的5D2有4.375倍光學變焦
所以...以單眼機身來講..(不管它是FF抑或是APS-C)
要在不換鏡頭狀況下達到超過10倍以上光學變焦說實在不容易....
剛剛大概看了一下...S牌APO 50-500F4-6.3EX RF HSM這支剛好10倍

而...假若您手上有多顆鏡頭可以替換時.......
假設您有一顆17-40.....也有50-500..
17-40......40-50焦段空缺...50-500.......(500/17=29.4....)..
那是否可換算成29倍光學變焦??
又,DC上的1CM 近拍(或是清楚的特寫),DSLR上又如何選擇鏡頭??
而這個..應該就是直指微距功能....
以S家老17-70來說...最近對焦距離為焦平面算起200mm..
所以..當我的相機裝上17-70(此時擁有4倍光學變焦)....
而不管17端或70端最近對焦距離都是200mm:焦平面...
(70端焦平面到鏡頭前端約為190mm)...這時..我也擁有1CM近拍囉..
想來..有關於變焦的倍數...應該是可以這樣下去做比較吧...
而數位邊焦...個人感覺是可以忽略..
因為我用過的DC..數位變焦就是將成像放大裁切...
畢竟檔案放到電腦上..按一下放大..不就是數位變焦嗎..?
以上內容.若有錯誤請不吝指正..參加討論就是想證實與增加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