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牙烈虎 wrote:
雖然您還是沒說明使用何種函數來運算,但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高斯分佈函數。...(恕刪)

不管是用甚麼函數,其實都缺乏了畫面中物件的距離關係,
對整個畫面一致性的處理就會缺乏層次感,看起來就會假假的,
所以我完全沒有考慮用別人的函數,
(就如同當年我當學生時不用OpenGL函數,自建3D Library...)
我是自己寫函數去處理,用光點投影的方法,對不同距離的物件做各別模糊程度的成像。

很久沒寫程式了,比不上當年可以快速把東西做完。
年紀大了就要當業務...

週末是家庭時間要陪小孩,
我也不會上網,初步的成果可能需要一點時間吧。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searchman wrote:
很久沒寫程式了,比不上當年可以快速把東西做完。
年紀大了就要當業務...
週末是家庭時間要陪小孩,我也不會上網,初步的成果可能需要一點時間吧。


辛苦啦...^^
對散景的實作運算圖很好奇,但還是以您的工作和時間為主。有空的話再忙...^^
版主的曲線應該不是高斯函數
只要把景深公式寫出來就知道了 (抱歉我沒實際去算)

要把3D空間裡每一個點
經過轉換投射到焦平面上再疊加起來
資料量應該非常非常大

我只能說: 版主 加油加油 !
對於模擬焦外成像的問題基本上近乎無解.
因為除了物距之外,還要額外考慮光入射角及光圈的交互作用投影到焦平面的幾何形變(觀察心形散景的測試圖片可以發現.註:心形孔洞的物理意義就是光圈)

其次是模糊的模型(稱為光暈)則需要作鏡片組和各光圈組合的Ray Trace結果來確定.是否用高斯函數作pixel取樣的weighting倒不一定,小弟在猜,基於光圈繞射,用富立葉級數的Cos偶函數作強度疊加也許能有不錯的擬合說不定,因為滿足中心點強度最大的描述.

順道提一下,一般google找的景深公式通常都是近似解,建議用成像公式和相似三角形的等比關係,作聯立方程式解景深會有精確解.
推一下此篇
這個概念比"景深"本身更有意義
因為景深是牽扯到人眼視覺解像力的東西, 不見得能反應圖片的樣子
(註: 就像用同一顆鏡頭, 景深計算機算出來APS景深居然比FF淺一樣)

所以當主體大小一樣時, 背景有多糊跟片幅一點關係都沒有
只跟背景距離/焦段/光圈大小這三者有關係
也就是說不管是APS或FF, 裝同一顆鏡頭且調整拍攝距離讓主體一樣大時, 無限遠的背景糊的程度是一樣的
當然了......此時視角是不一樣的
此外APS為了達到相同的糊, 拍攝者需要站的更遠, 所需的背景也要夠深, 因此會對拍攝造成一些限制
要不然就是換焦段更短但光圈更大的鏡頭
銀牙烈虎 wrote:
哇.....這個的確是超高難度的想法啊!!您打算怎麼計算散景(焦散面上的光路)落在焦平面上的光暈圓(airy disk)?

以135相機片幅為例,50mm鏡頭使用變形雙高斯設計和使用Biogon對稱式設計,在同光圈值、同拍攝距離下,景深範圍也許很接近,但散景的品質卻各有特徵。所以首先您得認識鏡頭設計(像是在哪一面鏡片使用非球面...)、光圈葉片位置與散景的關係。此外,鏡頭的像差校正程度的高低,也會改變散景的分布。

坦白說,一支像差矯正至接近完美的鏡頭,在聚焦面上成像絕對比70年代的老鏡頭要銳利,但是,散景的觀感,說不定還比不上老鏡頭呢!
...(恕刪)


有人把這篇挖出來了。上面是我的疑問,有人可以回答嗎?

同樣的焦段、拍攝條件相同,但光學設計不同(如 變形雙高斯 vs. Biogon),景深外模糊程度也不同,這套公式若沒有考慮到光學配方、光圈葉片在鏡片組中的位置、光圈葉片的形狀,像差校正......該如何算出景深的模糊程度?

如果只考慮一個理論的無像差完美鏡片,算出來的模糊程度與實際不同,對攝影者有何幫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