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輩大家好:

焦段的定義應該指的是視角的大小

視角的大小、鏡頭焦距與底片的大小是有公式換算的:

視角(角秒) = (ccd或底片邊長 / 鏡頭焦長) x 206265

例如:50mm鏡頭使用135底片長邊36mm的視角

視角 = 36mm/50mm X 206265 = 148511角秒 =41.253度
** 1度=60角分=3600角秒 **

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就上面的公式算算,為何數位單眼等效焦長有些要x1.6倍,有些要x1.5倍原因了。

同樣的,我想拍一張滿框的月亮(滿月視直徑約30角分=1800角秒),使用Nikon D80 (CCD感測尺寸 23.6x15.8 mm),那我該用多長的焦距呢?

鏡頭焦長 = 15.8 mm / 1800" X 206265 = 1810.53 mm


咆哮的惡魔 wrote:
4X5單位是英吋.....(恕刪)

惡魔大所說的意思我都已知道,
我只是卡在換算的方法為何相反上


dgg wrote:
看不懂你問題的最後一...(恕刪)

這位大大,我那個問題也不是問題了.



我原來的問題是:
為什麼哈蘇80mm的鏡頭,裝在一般135底片機上(非半格,非寬幅),使用起來約等於135片幅的43mm鏡頭,
80x(43/80)=43
這是80乘完變小
而135片幅的80mm鏡頭,裝在APS-C的機身上,使用起來約等於135片幅的120mm鏡頭(以Nikon為例),
80x(43/28.8)≒120
這是80乘完變大

同樣都是大片幅鏡頭換算成小片幅,為何一個乘小,一個乘大?為什麼不是都乘小?

原來我的問題出在:都以135的鏡頭焦段表示為基準,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
如果第二個情形沿續第一個情形的算法
80x(28.8/43)≒54
所得到的焦段,就會是APS-C的望遠焦段(相較於其28.8的標準焦段而言)啦!

原來我的問題卡在這兒!!

還是感謝各位大大的回覆啊!

ouvox wrote:
我整個看完並沒有看到...(恕刪)

抱歉,是那一帖文的二樓"文包"大大說的.

asymmetric wrote:
我只是卡在換算的方法為何相反上




片幅的大跟小是比較來的....比較的標準就是最普及的135film

轉換係數也一樣是比較來的...比較的對象是1倍

因為135是標準...所以轉換係數是1X

片幅縮小時...轉換係數>1

換個方向來說....片幅放大時轉換係數當然就也跟著變...往<1的方向走...

咆哮的惡魔 wrote:
4X5相機再上去還有...(恕刪)


您說的這些,我都瞭解,問題只是卡在以135作基準這個問題上而已,現在已經想通了,還是感謝您的不吝分享,謝謝您.
mszcs wrote:
希望這張圖能幫到你,...(恕刪)

借這一PO文來請教閃光燈 zoom 係數問題是否也得等同乘上 1.5?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64&t=2981032&p=1#38969178

以前只注意到機身與鏡頭的換算, 沒想到閃光燈也有焦段強度, 是否其他家也出類似的閃光燈? 有了概念, 這樣在幫朋友照相時卻遇到搭配需手動調整的時機可以有較準確的光量.
答案:基本上所有鏡頭都不用換算(45那種蛇腹小弟沒玩過,要請前輩們解釋)

別再去記那種奇怪的換算表了,自己記好你那個鏡頭用在哪裡會有什麼效果那麼難嗎?
66裝80mm、135裝80mm、APSC裝80mm、之間的不同應該有感覺吧。

成像圈問題而已,其實真的簡單的事情弄得那麼複雜。
比較有營養的問題應該是景深會不會一樣之類、、、
6X6的80mm用在135還是80mm
用在APS-C一樣還是80mm
80mm鏡頭的成像圈是固定的
不同片幅擷取不同的感光範圍
造成不同的視角
所謂APS-C的等效倍率
是以135(24X36)系統的視角做為基準
6x6系統80mm鏡頭的成像圈
APS-C感光元件只擷取很小一塊
等效為135系統的120mm(80x1.5)的視角
但80mm從頭到尾沒變過,不會因為在APS-C就變成120mm
只是等效120mm鏡頭於135系統的視角
因為是以135視角為基準
所以不管什麼系統什麼焦段
用在135系統的等效倍率都是1
但小片幅鏡頭成像圈可能不足以涵蓋24x36mm
不知道是哪個天才
發明 "等效焦距" (等效焦段)
這個奇怪的名詞

HNM2738614 wrote:
不知道是哪個天才發明...(恕刪)


有個詞叫約定俗成
太常見了
不必驚訝!
你也常用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