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攝影該過曝還是不過曝?

RAW檔的原理就是紀錄當時情況的光線顏色資訊,而讓他接近過曝的原因是為了將當時的光線環境全部打包回家。
以供製作之用。這是我在學校學到的。其實拍RAW檔大部分就是要為了後製用的,既然如此,可供後製的素材(資訊)越多當然越好。拍RAW檔讓他接近過曝的意思就是盡量收集當時的資訊,直方圖填的越滿越好,當然這不容易達到。
換個方式好了,用包圍曝光,每次按三張,總有一張中的吧...

所以說器材真的可以補技術的不足...
已刪除
書上講的並沒有錯, "接近過曝,但是沒有過曝"

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聽成要拍成過曝而難以接受

其實這跟我們拍一張曝光不足的照片,回去拉到亮部滿格是一樣的道理(不考慮其它效果的前提下)

提到底片機正負片和S5 Pro的寬容度多高,好像也不是樓主想要的答案

在數位機可參可考Histogram色階分佈圖, 不過這僅限參考,得視畫面主體和個人偏好再行調整曝光值

給您參考
以下是我個人的經驗...樓主參考看看囉...

以前...我沒有用RAW檔的習慣....
每次拍出來的相片放到電腦就像開獎一樣...
無論是曝光或是白平衡,很少會是完全正確的。
誤差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砍掉。

後來...有了大容量的CF卡後...都一直使用RAW檔
曝光及白平衡都能用電腦軟體來調整

但玩一陣子之後,發現一件事。
就是曝光值有一點過度的用軟體調低還可以接受。
原本被蓋過的細節部分,只要不是到全白的地步,也能顯示出來。
相反的曝光值有一點不足的...用軟體調高之後,雖然縮小之後看起來還可以。
但放到100%的時後....會出現顆粒的雜訊,調整越多,顆粒越大....

所以現在我都會讓相機上的測光,曝光補償+1/3或是+2/3
寧可讓他過度一點,也不讓他有機會會不足

所以...我的結論是....當然相機測光測起來「神準」的話,就沒這些困擾啦
不過如果不是很準(便宜的DSLR...沒辦法)
而且是會用RAW來調整的,我覺得曝光過度一點是好的....
同意konwily大大的說法,
自己的D200實驗告訴自己, +0.7 EV 是最好的,
使用NX 1.1 可以讓
1. 暗部雜訊減到最少, 細節保留最多.
2. 亮部由NX曝光補償調過後, 仍可保留最多細節.
3. 調整過後再執行D-light, 看起來較自然.

但仍有缺點
1. 必須曝光很準, +EV需不讓NX判斷RAW為死白(不是jpg).
2. 必須犧牲一半的快門速度....
3. 軟體調整還是比較麻煩的.

個人認為12bit -> 8bit消失的4bit部分,
並非平均分布, 亮暗部可能多了1或2bit紀錄,
所以才能有此現象....

提供個經驗給大家參考~
kent21 wrote:
書上講的並沒有錯, "接近過曝,但是沒有過曝"
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聽成要拍成過曝而難以接受...(恕刪)
我猜是很多人看到樓主的這段話:
Wizarddaniel wrote:
…我翻到一本數位攝影書,裡面卻說數位攝影過曝比較好...(恕刪)
卻忽略了這段話:
Wizarddaniel wrote:
…書上的建議是儘量把最亮部拍到接近過曝...(恕刪)
簡單的說,就是樓主看錯了書上的意思,而很多人沒仔細看文章,就跟著樓主一起走上錯誤的方向。

不過,個人覺得有時有點小小過曝是可以接受的。例如背光拍攝,而背景又不重要時,我寧可犧牲一些亮部的細節來換取暗部的畫質。
請大家參閱下面的連結(向右曝光)
http://article.xitek.com/showarticle.php?id=3840

我想,我看到的是(如果不正確,請指正,謝謝)
1.一定要在RAW檔
2.因為CCD是非線性的,所以大部份的感光體都集中在前面1/2,所以才需要拍亮一點
3.要取得最大細節,先用RAW檔拍亮一點,轉成JPG才行

原文我也有找到(Expose to right)正確曝光或是向右曝光
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tutorials/expose-right.shtml
其實光什麼是「正確曝光」就很有得討論,
理論上,測光儀是以18%的灰卡,當成基準來測光,
也就是用18%的灰卡的反射光線,當成是正確的曝光量,
但在實際應用上,這世界的色彩不止是灰色的,要嘛太白,要嘛太黑,
同一個場景的曝光,理論上只要拿個灰卡,就可以正確的測量,
但實際上人的眼睛看東西又不是這麼看的,
人眼會隨著光線明暗自動補償,
人眼是可轉動的,針對某一點補償之後,
將無數點觀察的結果才組成一個畫面的印象。
所以人眼的寬容度超大。
但照片就是一次把瞬間的光線紀錄在CCD或膠片上,
所以所謂的正確曝光是不存在,
人眼專注在哪兒,哪兒看的清楚就是正確曝光,
而那個點的正確曝光量,就是用18%灰卡測出的曝光量。
可是這樣的照片好看嗎?
暗的地方顧到了,亮的地方就完了,
亮的地方顧到了,暗的地方也完了。
如果有個完美的底片,寬容度超大,可以紀錄超多細節,
但這拍出的畫面又太過清淡了。(什麼都要紀錄,那不淡怎麼行呢)
可大多數人覺得的好照片又都是高反差、高飽合的,
這根本是矛盾的。
我的感覺是,
回到攝影的本質,
在攝影剛發展時,測光表並不普及,
晴空十六法則是攝影者一定要懂的,
也就是大太陽下,使用100度底片,光圈就用16,快門就用100分之一秒,
有雲就修正為光圈8,
大太陽下,這個法則超好用,比相機的測光準多了,
測光表常被強光和陰影誤導,
什麼平均測光、重點測光,都沒這個晴空十六法則好用。
夜間、室內等弱光環境才是測光表用的時機。

阿男的空白筆記本 http://nick621116.blogspot.com/ 一個屬於大家的園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