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沒有用RAW檔的習慣....
每次拍出來的相片放到電腦就像開獎一樣...
無論是曝光或是白平衡,很少會是完全正確的。
誤差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砍掉。
後來...有了大容量的CF卡後...都一直使用RAW檔
曝光及白平衡都能用電腦軟體來調整
但玩一陣子之後,發現一件事。
就是曝光值有一點過度的用軟體調低還可以接受。
原本被蓋過的細節部分,只要不是到全白的地步,也能顯示出來。
相反的曝光值有一點不足的...用軟體調高之後,雖然縮小之後看起來還可以。
但放到100%的時後....會出現顆粒的雜訊,調整越多,顆粒越大....
所以現在我都會讓相機上的測光,曝光補償+1/3或是+2/3
寧可讓他過度一點,也不讓他有機會會不足
所以...我的結論是....當然相機測光測起來「神準」的話,就沒這些困擾啦
不過如果不是很準(便宜的DSLR...沒辦法)
而且是會用RAW來調整的,我覺得曝光過度一點是好的....
理論上,測光儀是以18%的灰卡,當成基準來測光,
也就是用18%的灰卡的反射光線,當成是正確的曝光量,
但在實際應用上,這世界的色彩不止是灰色的,要嘛太白,要嘛太黑,
同一個場景的曝光,理論上只要拿個灰卡,就可以正確的測量,
但實際上人的眼睛看東西又不是這麼看的,
人眼會隨著光線明暗自動補償,
人眼是可轉動的,針對某一點補償之後,
將無數點觀察的結果才組成一個畫面的印象。
所以人眼的寬容度超大。
但照片就是一次把瞬間的光線紀錄在CCD或膠片上,
所以所謂的正確曝光是不存在,
人眼專注在哪兒,哪兒看的清楚就是正確曝光,
而那個點的正確曝光量,就是用18%灰卡測出的曝光量。
可是這樣的照片好看嗎?
暗的地方顧到了,亮的地方就完了,
亮的地方顧到了,暗的地方也完了。
如果有個完美的底片,寬容度超大,可以紀錄超多細節,
但這拍出的畫面又太過清淡了。(什麼都要紀錄,那不淡怎麼行呢)
可大多數人覺得的好照片又都是高反差、高飽合的,
這根本是矛盾的。
我的感覺是,
回到攝影的本質,
在攝影剛發展時,測光表並不普及,
晴空十六法則是攝影者一定要懂的,
也就是大太陽下,使用100度底片,光圈就用16,快門就用100分之一秒,
有雲就修正為光圈8,
大太陽下,這個法則超好用,比相機的測光準多了,
測光表常被強光和陰影誤導,
什麼平均測光、重點測光,都沒這個晴空十六法則好用。
夜間、室內等弱光環境才是測光表用的時機。
阿男的空白筆記本
http://nick621116.blogspot.com/
一個屬於大家的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