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我們用上了最銳利的大光圈鏡頭,全開即可用,於是拿來拍攝淺景深
那是否可以解釋為,對焦景深範圍外的散景都稱為"不足以支撐解像力呢"?
例2.現實情況下,大光圈全開能支撐36MP的鏡頭有多少?
那是否大部份鏡頭還是得縮光圈求銳利度與景深?而縮了光圈之後(估且以風景攝影常用的f8來論),到底有多少鏡頭沒有能耐支撐36MP?
例3.老鏡玩家這麼多,要的不外乎是它獨特的缺陷或是與現代鏡頭不同的光學結構產生的畫面
如旋轉散景、特別的光班等,只有少部份老鏡才是所謂追求高解象力的鏡頭
36MP下,確實如樓主所說更加還原(解像不足的部份變的更明顯)
但是那不就正是這顆鏡頭原始的表現力嗎?
即便換句話來說:這顆鏡頭不能支撐高畫素。
那換到低畫素相機反而就可以支撐了?
36mp的相機一樣能縮成小圖(變成可以接受的銳利度)
但低畫素相機卻不能還原成大圖呀
何況老鏡玩家要的,本來就不見得是它的解析力
有需要的時候一樣能縮光圈求解析力不是?
例4.就算用上了不足以支撐高畫素的鏡頭,難道就不能出圖了嗎?
例5.畫面只要有一點點的晃動,就可以算是沒有達到最佳解像力了,任何鏡頭都一樣。
但是晃動下出的好圖卻也不少不是嗎
我好像有點偏激了,這裡是單論某某鏡頭能不能支撐高畫素
但是在真正的實拍、實際應用的時候又是如何呢?
畫素越高可以凸顯好鏡頭的好
也可以凸顯差鏡頭的差
論鏡頭技術能不能追不追得上感光元件的技術
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產品
有超高畫素的相機,就會做出一顆配合它的鏡頭,或是相反
例如LSST,先設計好望遠鏡後才訂製3憶畫素的CCD
但若要論量產的產品來說
的確鏡頭是會差一點
鏡頭成像品質會受
"玻璃、鍍膜、膠膜材質"及"鏡組設計"及"組裝品質"進而影響色散、慧形像差、平場度...等問題
要怎麼在有限的售價內製造出一顆最高品質的鏡頭才是最大的問題
Zeiss Otus Distagon 55/1.4
Nikon 50/1.4
Canon 50/1.4
Sgima 50/1.4
四隻目前市面上f/1.4的標準鏡
Zeiss這隻號稱是市面上最接近理論光學的標準鏡
換來的代價是買一隻Zeiss可以買另外三牌的標準鏡10+隻

所以回答標題的疑問
如果你有錢有閒,嫌市面上鏡頭都不好!準備開生產線訂作一系列極度接近理論光學的14.24.28.35.50.85.100.200.400.600.800
---那追得上

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覺得5萬元以上鏡頭是珍品;10萬元以上鏡頭是逸品;20萬以上鏡頭是沒品
---那追不上








"當提供足夠多的像素的時候,就算f2.8都會開始碰到衍射現象"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Thom Hogan的"D800 Lens Choice"這篇文章:
http://www.bythom.com/2012%20Nikon%20News.htm
其中提到28-300在D700上面是不錯的鏡頭
在D600上面是個平庸的鏡頭
在D800則是有缺陷的鏡頭
理由是望遠端f5.6的邊角要達到最佳表現時需要縮到f11
但已經跨過36M像素密度所造成衍射的門檻
DX畫幅 D3200上面的18-55 也一樣
因為55端的邊角為達最佳表現需要縮到f11
但也過了24M像素密度所造成衍射的門檻
而55端只縮到f8的邊角是餵不飽24M像素的
所以與其說135鏡頭餵不飽135高畫素感光元件
不如說現有的135鏡頭開口都太小
如果要達到最佳表現,就要像蔡斯55/f1.4 Otus那樣
把鏡頭做到120的像場,然後只截取中心給135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