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106 wrote:
這問題本身並沒有對錯...(恕刪)
論壇就是這樣阿
很多人不喜歡 "閒聊" "討論" 而是喜歡 "辯論"
辯論跟討論 差在哪
差在一個是 開頭就要否定掉對方的論點
一個則是有用資訊的吸收 沒用的當沒聽到 有興趣的繼續討論
---------- 分隔線 -----------------
我個人也是喜歡 多曝一點(0.3~0.5) 看場景
因為Raw檔拉一下 白平衡調一下 就可以找到想要的色調
但是如果過暗的拉高 常常會有雜訊

真的不放心 直接包圍曝光 取三張
這樣要後製 疊圖 或是HDR都方便
กิิิิิิิิิิิิิิิิิิิิ ก้้้้้้้้้้้้้้้้้้้้ ก็็็็็็็็็็็็็็็็็็็็
Horology wrote:
試問:如果有人在某討...(恕刪)
除了公式性的東西 或是已經有學理立證的東西以外
我不覺得有什標準阿
尤其是攝影 標準更少了
每次我都要舉同一個例子~
我老媽的手機 只有30萬畫素 拍得很開心 用不慣數位相機
我應該要跳出來說 30萬是垃圾畫質嗎?
她老人家拍的快樂就好 這就是攝影不是嗎?
有些人就愛背景糊糊的 甚至柔焦
這些情況下 光圈與畫質的關聯確實不是很重要
還有就是 糾正跟辯論又是兩回事了...
辯論是雙方各持論點 但是未必都是100%對或錯
然後一方一直要打敗另一方 這才是辯論
กิิิิิิิิิิิิิิิิิิิิ ก้้้้้้้้้้้้้้้้้้้้ ก็็็็็็็็็็็็็็็็็็็็

從上面這張比較表,可以看出目前數位相機sensor曝光的特性,
有2個特性,可以證明「寧欠(曝)勿過(曝)理論」與「向右曝光理論」同時存在
1.「寧欠(曝)勿過(曝)理論」:
現代數位相機的Sensor平均的曝光範圍,約在-5EV到+4EV,意思是對暗部的動態範圍較高,
所以如果構圖中,最亮與最暗的部份相差超過9個EV,拍照時,稍微減一些EV值,不要讓亮部爆掉,
之後再用後處理,拉曲線,比較能得到最多的細節。
例如:踫到高反差的場景時,建議對高亮度的地方測光,就是把高亮度當作比較中間調,相當於整體畫面under,再後處理效果比較好。
直接對大樹測光,天空過曝就沒救了...

對天空測光,大樹變得很暗

第二張圖用 Shawdows/Highlights 調整過後就好多了

2.「向右曝光理論」
由上面的曲線圖中,可以看到線性度最好,斜率最高(指每個EV值,能顯示多少色階)的部份,是-1.5EV到+2.5EV,
意思是這個範圍,細節最豐富,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儘可能使用這個範圍來曝光。
我想,結論就是:
1.如果構圖中,亮部與暗部落差太大,建議稍微under一點,後處理時,再拉一下亮度,可以得到最多的細節,也就是「寧欠(曝)勿過(曝)理論」。
2.如果構圖中,亮部與暗部落差不大,建議稍微over一點,可以得到最線性的豐富細節,也就是「向右曝光理論」。
與版主說的:「反差大到已遠遠超過相機寬容度時就不用「向右曝光」而保守一點改用「寧欠勿過」,反差較小就採用「向右曝光」」是完全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