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i Dodo wrote:
千萬不要覺得這又是一...(恕刪)
人腦是靠"常理"去推論正常的色溫與白平衡
相機只是靠數學公式跟RGB的比例配重去計算出一個新的色溫與白平衡
單純就差在這裡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edbass wrote:
人腦是靠"常理"去推論正常的色溫與白平衡
相機只是靠數學公式跟RGB的比例配重去計算出一個新的色溫與白平衡
單純就差在這裡

有沒有想過?

那些數學公式 或 那些演算法, 是怎麼來的?

是不是 這方面的研究者, 得先觀察 一堆攝影師 調了幾千次的白平衡 後..

等從中看出有某些的模式後, 才會用數學 去描述那些模式.

宅男乙 wrote:
有沒有想過? 那些數...(恕刪)
光人腦對周遭事物認知所得到的資訊來分析顏色這點
一般電腦視覺就做個半死了,而且連影像切割還會做的很落漆
這種單純調整顏色分布的演算法會有多複雜?

Color balance

Automatic color adjustments

重點反而是場景的判斷去決定要調整的色溫,這種抽象分析是目前電腦還沒辦法跟人腦匹配的地方
當然也可以去搞個色度計在相機旁邊給予即時的色溫資訊,但是就會變成樓主納悶的,跟人眼看到不相符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樓上H大已經說明了,不知樓主是否已經明瞭。。
=============================================
底片相機,光線直入底片感光,只能靠底片的感光層來處理。
所以才有日光片、燈光片等分別。
=============================================

底片時代無法也無意義做出數百種K數的色溫底片,因此大略分幾種而後你自己用濾鏡去調整。
數位相機是因為電子時代來了可以更方便,可是如同底片機一開始你要選底片,那麼自動白平衡就是幫你測量色溫給你調成該用啥麼底片來感光,這樣夠簡單了吧。。

你不要自動白平衡,也可以,那你去買個貴森森的色溫測量表,而後測量現在的色溫是多少,再來手動輸入色溫(有點想像空間好嗎,當成裝底片),好開拍。。。

這樣有清楚到了沒有,自動白平衡只是幫你自動測量,省去你手動用色溫表去量,當然有時候也會因為光線干擾而測量不準啦,拍久了你就會去想這樣色溫對嗎。。。

另外一提,有些相機裡有色溫修正的功能,就是怕自動的測量不準啊,開到校正那裏,拿一張白紙,讓相機去測量,這時候就會有校正的色溫出來。。。

自動白平衡不是要改變你的顏色啦,是要幫你省去拿色溫表測量這個動作啦。。。
簡單的說,底片時代把後製先做在底片上,當你選擇不同底片時,你已經完成初步前製,但這種狀況,色溫就得靠環境色溫狀況加上色片,來前製在沖抵片時還原色彩,數位時代,這些只要色彩紀錄的下,就能靠後製環源回來甚至色溫藝術創作

數位時代的自動白平衡,其實就是製造廠都有他自己的一個真正的顏色參數,相機在紀錄的一瞬間,甚至無反在呈現預覽影像時,會去矩陣運算比對相機原廠的顏色參數,去做互補跟修正,但相機比不上人眼,有時會被反差太大的環境形成誤判入光顏色資訊,自然就會產生雖然自動修正,但修過頭的情況,不過科技進步,這些缺失除了像婚禮場景光源混亂過大的情況,基本上都算修正的不錯,科技進步讓照相不再是非常專業才搞得動的興趣囉
重機喜好者
Fidi Dodo wrote:
千萬不要覺得這又是一...(恕刪)

我們所看到色彩是怎樣一回事,否則你會迷惑在於<白>平衡的字彙下。




光線照在物體表面,會產生穿透(或折射,反射與吸收,你所看到物體色彩是來自於光線中被吸收一些波長,一些穿透,剩餘反射出來的各種波長混合。
這些波長在人眼的錐狀細胞的反應下,由大腦形成所謂色彩。

您所謂<真實色彩>本身是不存在,你看到世界正立,而不是倒立,只是因為剛好感光細胞能對這波長產生反應,腦海將這些資訊修正,獲得所謂看到的影像與色彩。

因此,像有些動物如果沒有像人類眼睛對於各波長反應,那就會和人類中的色盲是一樣世界。




不同光線來源部分,我們根據從黑體加熱到各種溫度所發射的光線狀態來定義所謂<色溫>。
因此,在相機中非是在平衡成白色,而是對於照射物體表面的主要光源作定義色溫,也就應該說是自訂色溫,自選色溫,以及自動色溫。









所以要說就直接用感光元件拍到怎樣就怎樣是有問題!



也就是這個世界是充滿各種波長範圍,但人眼能感應道就只有中間一小段波長範圍,把這個範圍波長稱作可見光波長。
而你所使用底片 顯示器 與各種視覺產品,都是根據人眼的反應去找出對應的材料。









有光的地方就會有色溫
沒光的地方不會有色溫(廢言)
今天你所拍照的環境色溫表量出來的數值,假設5500K
直接設定給相機
這個動作就等同取消AWB

換個黃昏的環境量測到4200K
就設定給相機4200K
可以不設定色溫值K和AWB嗎?
當然不可能
相機的顯像需要有個參考基準點
色彩管理才有個標準
否則相機對色彩的判定會如同瞎子一樣
其實我覺得只是字面的問題
你被自動兩個字搞得太鑽牛角尖了

Takila2011 wrote:
有光的地方就會有色溫...(恕刪)
應是說感光元件看到的是絕對色溫
我們看到的都是大腦調整後的相對色溫
白平衡矯正也只是讓原來的顏色資訊,讓「人類」看的比較舒服而已
今天換做是另一種生物可能對我的顏色認知與反應又都不一樣了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用哲學的角度看,你看到的影像的定義,跟其他人的影像定義,一定不一樣

你怎知道我看到的顏色就是你所看到的

科學的方法定義了黑體輻射,用絕對溫度來當成基準,但你看到的顏色對應在在色溫光譜中,跟我的一定就不一樣,因為你眼睛視神經的"ISO"跟我的決不會相同,感光程度自然不一樣,這個世界用黑體輻射定義下,除非絕對零度,否則都有光的溫度,只不過除了可見光譜,其他我們都看不到,人的肉眼能看到的光譜,其實低的可憐
重機喜好者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