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幅6100万像素接近光学繞射極限了? 分析有疑問

小弟學淺,其實看不太懂D大闡述的事情,

diffusionless wrote:
那一篇基本就錯了。
NyQuist frequency 是談最低取樣率,必須要大於兩倍以上,否則會有干涉失真。
也就是這個nyquist frequency 原來是來解釋為何需要LPF,怎知這個作者不知道那來用在這。
取樣本來就是越高越好,只是因爲畫素有S/N的問題,才無法一直提高畫素。
(恕刪)


nyquist frequency 本來就是計算單頻可以被復原的最低採樣率,
空間上變成梳函數的旋積,
立論是對於單色光的分析,實際光譜當然低到高都分布,
但我不太明白用nyquist frequency 分析有什麼錯?

取樣是越高越好沒錯,ideal case S/N,積分積起來不是一樣嗎?
你所謂的S/N問題是指電路(製程)方面的問題嗎?

diffusionless wrote:
繞射是波特性,怎麼可以用點去討論,一開始就錯方向。
取樣是越高越接近原本樣貌,怎會變上限。
(恕刪)


你講的"點"是講取樣點還是?? 這裡我看不太懂
取樣本來就是"點"的概念阿不然要怎麼取樣?
上限是在於光圈大小,而非取樣頻率。
取樣頻率高,解析下降,本來就是錯的,
只是超過這個上限,多的取樣都是浪費,僅此而已。

diffusionless wrote:
Airy disc是我們在討論像差時使用,它就對焦最好狀態相當是焦點,但並不是一個點
但實際上它的每一個點都是一個強度分布的結果
每個位置像差都不一樣,而點是非連續性,但實際影像是連續性,
把光當作像素一樣點分布,怎會有繞射問題,又怎麼成像,
數位取樣會有非連續性問題,但光成像是類比怎會是光點這樣非連續性狀態。
(恕刪)

原本立論就是用點光源,單色光做ideal case 計算,
對該單色點光源繞射產生的Airy disc取樣,
加上實際狀況會因為鏡頭缺陷,多色光等等再打折扣。
其結果是最大值,
但是能量也沒有全部分布在Airy disc裡面,所以還要再打折扣。
意思就是說,
原本的單色點光源經過光路重重折損干涉之後,
最理想狀況是61MP的密度,
成像處本來就糊掉的部分,再密下去也沒用,實際搞不好上限只到50MP這樣。
用單色點光源立論只是比較簡化問題,有什麼錯嗎?
這邊我沒深究還請賜教.....
elfwong wrote:
另一版可能看的人少,...(恕刪)

看不太懂 路過留個言
建议先看完视频,手机镜头光圈大并且不可缩小(恒定f1.8或者2.2),所以像素可以更小一点

镜头存在分辨率极限,跟镜头口径、焦距有关
在分辨率极限下用更密集的像素没有意义,最小的点都散射成4个像素大,用4个像素和1个像素去捕捉没区别
assis1123 wrote:
小弟學淺,其實看不太...(恕刪)

可能解釋過多反而亂掉。
簡單講,繞射像差控制最高解析力,所以畫素提高是讓取樣接近原本解析能力,當達到該光圈的極限解析,畫素一直提高到極限解析就不會在增加,也不會衰退。

也就是畫素並不會讓影像的限制或或衰退,只是增加取樣靠近原本鏡頭解析狀況,限制影像解析是在繞射像差,這個是那部影片最主要錯誤。

極限或衰退跟畫素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因爲高畫素會有放大問題,所以在小光圈下超越高高畫素並沒有改變只是保持極限解析,但越高畫素在顯示器會被放大越大,超過模糊圓而感覺糊糊,並非解析衰退,

畫素不是原罪才是個人想表達,這個問題也是當初顯微鏡發展要因,波長限制才是最大因素,光圈只是在攝影領域只用可見光內作來源的前提下,可以變化因素
diffusionless wrote:
也就是畫素並不會讓影像的限制或或衰退,只是增加取樣靠近原本鏡頭解析狀況,限制影像解析是在繞射像差,這個是那部影片最主要錯誤。(恕刪)


我沒看錯的話,
巫師那個影片跟你的說法並無二致,
頂多說那個標題容易讓人誤解罷了,
很多人包括本站小編也都被標題誤導而產生錯誤的理解,

不過看影片的內容,
其涵義跟立論是很有說服力的,
他也沒有講說畫素高導致畫質下降這樣的錯誤說法。

我的理解跟你說的內容相同,
然後我的理解是從巫師那邊來的,
所以我一直不明白你說巫師錯誤的地方在哪裡?

大家結論應該是一致的,
你講的錯誤的地方,是論證過程嗎?
assis1123 wrote:
我沒看錯的話,
巫師那個影片跟你的說法並無二致,...(恕刪)


個人淺見
也是這麼認為

又個人淺見
標題是不是應該改成
"能榨乾鏡頭光學系統解像力極限下(因受縮光圈下繞射所限), 全幅感光元件所能夠允許的"最少總畫素" "

看了D大說
也就是畫素並不會讓影像的限制或或衰退,只是增加取樣靠近原本鏡頭解析狀況,限制影像解析是在繞射像差

這句話應該還是呼應了D大以前所提到的公式(太久了, 只記得大概的形式, 若公式有誤請D大指正),

1/(總解像力) = 1/(鏡頭解像力) + 1/(感光元件解像力)

當感光元件解像力 ➡∞

(總解像力) ➡ (鏡頭解像力)

看起來我應沒會錯D大的意思

但是感光元件解像力趨近無限大(即畫素過高)沒意思, 徒浪費記憶體

只記錄到大部分無謂的資訊
要讓無畏資訊最少, 就是找出最少總畫素的一個"明顯門檻"的數字

這也就是巫師裡面所分析的

只是其分析我有疑問, 已在一樓敘述了

但若還有會錯D大意思的, 請D大指正
diffusionless wrote:
繞射像差控制最高解析力,所以畫素提高是讓取樣接近原本解析能力,當達到該光圈的極限解析,畫素一直提高到極限解析就不會在增加,也不會衰退。


幫d大summary起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elfwong wrote:


個人淺見
也是這...(恕刪)

哪個式子是還要再弄上n次方才對,它是出自一本攝影光學的經驗式。
那影片在於方向錯誤,一般背景的人看完標題就會直接跳到畫素部分,但畫素並不是問題來源,核心是在可見光波長不夠短,如果可見光再短一點,那光圈小一點的問題就不會那麼大。


所以我說作者不是專業,弄錯重點。特別是現在這種用顯示器看照片的時代,一開始就錯誤以為1:1顯示是原尺寸,而不知真正尺寸是感光元件大小,這個也才是不同格式差異的主要原因,
否則只會一直深陷畫素迷宮中,這個問題在底片時代是環繞在高解析leica與低解下大型相機的迷惑,但理解核心就知道格式大小威力強大許多。
diffusionless wrote:
哪個式子是還要再弄上n次方才對,它是出自一本攝影光學的經驗式。
那影片在於方向錯誤,一般背景的人看完標題就會直接跳到畫素部分,但畫素並不是問題來源,核心是在可見光波長不夠短,如果可見光再短一點,那光圈小一點的問題就不會那麼大。


所以我說作者不是專業,弄錯重點。特別是現在這種用顯示器看照片的時代,一開始就錯誤以為1:1顯示是原尺寸,而不知真正尺寸是感光元件大小,這個也才是不同格式差異的主要原因,
否則只會一直深陷畫素迷宮中,這個問題在底片時代是環繞在高解析leica與低解下大型相機的迷惑,但理解核心就知道格式大小威力強大許多。...(恕刪)


感謝指正
式子原來還有n次方

經你一說, 想起了遺忘很久的idea

(較小片幅+ 副廠鏡皇) vs (較大片幅+ 普通變焦鏡)

找時間試試 (D5100 + sigma 17-55 f2.8) vs ( Df + 28-70mm f3.5-4.5D鏡)
同樣都16mp
看看哪個照片解像力較好

再次感謝說明
elfwong wrote:


感謝指正
式子原...(恕刪)

其實想像一下就知道。
16mp的DX和36mpFX是同樣畫素密度,但要比較時,需要在同樣大小,所以16mp DX要先放大1.5X,才等於FX大小,但DX鏡頭有高到FX鏡頭1.5X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