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上卻有限制與偏差, 因為不同鏡頭, 焦距在近距離放大率並不一樣, Nikon 小黑6 與 小黑 7 同在 200mm 拍出來實物大小已不一樣
以樓主 135mm vs 300 mm 為例, 以135 mm 拉近拍攝距離到主體人像大小與 300mm 一樣大時, 景深範圍不一定剛剛是完全相同. 可能需要走得更近 (或更遠) 才能令景深範圍完全相同, 但那時候主體人像的大小又變得不一樣 , 視乎兩者 300 / 135 所使用的光圈. 那最後還是受限制於鏡頭可用的光圈的相對比較, 如果300mm 所使用的不是 AFS 300 2.8 而是傳奇 AI 300 F2, 又或最平宜的 AFS 70-300G F3.5- 5.6, 結果又會不會一樣 ?
crossmatch wrote:
理論上好像是對, (恕刪)
如果想了解 焦段/對焦距離/光圈 對於景深的影響,可以找個景深計算器來玩一下(樓上那個好像就不錯),試幾次之後就會很清楚了。關於這個部分,背後有明確的物理規範,雖然鏡頭本身可能存在差異,但具體還是離不開本身的物理現像。
關於那個鏡頭的景深可以達到多淺,對於實際攝影而言意義不大。因為對於真正拍攝的人而言,往往受限於主體及構圖。而所謂的極淺景深表現,經常被商家及推銷媒體炒作,但實戰的時候,通常並不是太重要,但只要認清拍攝的用途,其實並不容易被誤導。
我們先不討論300mm f2.8 或 300mm f2.0 也不討論 58mm f0.95等鏡頭,反正真正用過來拍攝的群眾不多。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討論常見的50mm f1.8 和105mm f2.8,假設分別是Nikon 50mm f1.8 G 及 Nikon 105mm f2.8 G macro,兩者最近焦距離分別為 0.45m 及 0.31m,那麼理論上Nikon 50mm f1.8 G 可以達到的最淺景深(合焦的區域)是3mm,而 Nikon 105mm f2.8 G 則是 1mm。盡管 Nikon 105mm f2.8 G 可以達到更淺景深,但不一定就是較好的選擇,因為那是指拍攝1:1的微距情況下,可能並不附合實際拍攝需求。簡而言之,景深極淺,對於真正在拍攝的人而言,並不是太有意義,倒反是那些沒在攝影的商家喜歡拿來炒作討論,千萬千萬要認清。
而對於較長焦段的部分,例如300mm,由於壓縮感較強,所以就算光圈不是很大也好,也可以達到相當的主體背景分離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