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尼克 wrote:
彩蜂的大馬老師在Q2的影片中提到,透過數位裁切方式得到的35、50和75mm,壓縮感和使用該焦距鏡頭拍攝是一樣的,這真的成立嗎?


不成立

所謂壓縮感,就4個字"透視關係"而已
透視關係就是物體的空間分布關係

了解這個道理就不用被裁切與否所困擾了
assis1123 wrote:
不成立
所謂壓縮感,就4個字"透視關係"而已
透視關係就是物體的空間分布關係

那怎麼會不成立?
您都說了透視關係就是物體的空間分佈,
那只要”拍攝者跟被拍物的位置不變”,
不管是要用實體望遠鏡頭還是廣角然後裁切,當然透視都不會改變啊

很多人沒搞懂壓縮感跟散景無關,單純就是透視的問題,
從之前diffusionless大的文章就能看出,
PS:雖然對焦失誤,但可以看出整體的透視是一樣的。
透視、距離 與焦距,在實際拍攝畫面影響與關係-16樓

或者15樓roammal大的影片



這兩個例子都可以看出只要位置不變,
裁切之後的透視跟直接拍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很多人誤把長焦拍的景深拿來跟廣角裁切的景深比較,
以為兩者的壓縮感不同,
實際上景深跟壓縮感是兩回事,
景深是散景模糊的程度,壓縮感是前後空間的比例。

今天如果都是拍遠距離的風景,避開景深影響,
那可以很清楚看到望遠拍攝跟廣角等校裁切,
扣除畫質,那結果基本會一樣。

港都狼仔 wrote:
數位變焦只是中央區域裁切放大,跟光學變焦利用光學鏡片將投射在感光元件上的影像放大是完全不同的

是不同,
但這主要影響的是畫質,這部分樓主已經說不考慮了

FM2N wrote:
望遠壓縮的感覺望遠鏡(恕刪)

您這例子不對,
因為您為了把電線桿拍一樣大,
結果改變了拍攝位置,那自然結果會不同啊。
應該是要在原地拍一張廣角,
然後把廣角裁切到跟望遠端一樣的視角才對
diffusionless wrote:
這個是老問題,幾乎每...(恕刪)


這解說正解!
例如拿16mm跟拿200mm站一樣遠的話,
拿16mm的畫面去裁切就能得到200mm那張的壓縮感,
差別在沒有散景而已~
而且16mm裁切後的畫素極低
jim80051 wrote:
那怎麼會不成立?您都(恕刪)


圖文解釋很清晰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jim80051 wrote:
那怎麼會不成立?
您都說了透視關係就是物體的空間分佈,
那只要”拍攝者跟被拍物的位置不變”,
不管是要用實體望遠鏡頭還是廣角然後裁切,當然透視都不會改變啊

同意
但實務是取景也會影響
(非做科學的AB test時)


即使拍攝者跟被拍物的位置不變
拍攝者也會因為焦段不同改變對構圖的想法
這是不同焦段鏡頭存在的意義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jim80051 wrote:
那怎麼會不成立?您都(恕刪)


他想強調的,可能是前後景之間的"空間感".....

你擷取的截圖,第一張廣角,因為拍攝距離太遠,泛焦,所以看起來很平面,沒有空間感。

第二張長焦,相同距離拍攝,看起來比較有前後景,比較有空間感,並且景深可控。前後景之間,空間被壓縮,但是沒有被壓成平面。
自滿的杯子,無法裝水 ; 自滿的腦袋,塞不下知識。
diffusionless wrote:
光是用《迷思》,就需(恕刪)


延伸引用的用法罷了

不知您對“mythbusters”這個節目內容有瞭解嗎?

這裡的myth除了指神話幻想外,還追加了謠言、流言、未經證實等解釋喔?
楊尼克 wrote:
一直很好奇這個問題彩(恕刪)


成立阿 你用24短焦拍一張 然後85mm再拍一張 把24mm拍的裁切成跟85mm差不多視角

妳可以發現壓縮感是一樣的阿 當然因為光圈不同後面的散景當然不一樣
lml640707 wrote:
即使拍攝者跟被拍物的位置不變
拍攝者也會因為焦段不同改變對構圖的想法
這是不同焦段鏡頭存在的意義

這是當然,
畢竟多數人都是用當下看到的畫面來構圖,
這問題就跟討論APSC還有FF景深一樣,
理論面還有務實面終究是不同

這邊只是樓主在探討智慧手機的光學數位混和變焦是否能有壓縮感,
不然就跟10樓狼大說的一樣,
光是畫質就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了

尤其上到200mm之後的焦段,
放大率跟解像力都不是廣角端裁切就能滿足的,
此外對焦也是一大問題,
數位變焦的方式很難精確的對到遠方的標的物,
因為實際上實在太遠太小了。

每個焦段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裁切只是不得已而為之,
例如上面有提到的Leica Q2它就是一台28mm的定焦,
但也因為它有4730萬畫素,所以裁切的空間還算充足,
因此本身也有提供一鍵裁切的功能,方便使用者構圖。


bbn019 wrote:
你擷取的截圖,第一張廣角,因為攝影距離太遠,泛焦,所以看起來很平面,沒有空間感。

第二張長焦,相同距離拍攝,看起來比較有前後景,比較有空間感,並且景深可控。前後景之間,空間被壓縮,但是沒有被壓成平面。

這是廣角端跟望遠端本身的特性,
不然如果場景換到室內空間,
那廣角端呈現的空間感肯定遠大於望遠端,
而這也跟樓主的問題無關

7樓問的問題,
可以聽一下影片中的解說,
5:35秒處開始,大馬貓本老師已經講解的很清楚了。
jim80051 wrote:
這是廣角端跟望遠端本身的特性,
不然如果場景換到室內空間,
那廣角端呈現的空間感肯定遠大於望遠端,
而這也跟樓主的問題無關


廣角能不能裁切出和望遠相同視角的構圖,當然可以,焦距視角圖早就已經對應給大家看了。廣角的問題,是拍遠距離,會變泛焦,前後景看似在相同一個平面(位置)。

我猜那位網友表達的就是,你只能用廣角裁切出相同視角的構圖,但是你想用廣角拍出望遠的空間壓縮感,不成立。

泛焦條件,是光學。
手機的光學數位混和變焦,如果是以長焦光學為基底,遠距離拍攝,當然能壓縮空間。如果是以廣角光學為基底,遠距離拍攝,然後數位放大,就會有廣角遠距離泛焦問題。除非GOOGLE寫出AI空間壓縮景深黑科技,那就另當別論了。

手機的液態鏡頭,我不太瞭解,不在討論範圍內。
自滿的杯子,無法裝水 ; 自滿的腦袋,塞不下知識。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