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ing wrote:
大大你也太強了吧,小弟佩服的五體頭地.
強?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說出來也許難以相信, 不過我的在校平均成績由小學到大學一向都是倒數的. 只要被我判定是垃圾/雞肋/無聊/課本教材太差勁的科目(主義, 中通, 國思....), 通常是放給它爛到底. 所以千萬別這麼說! 花功夫寫這篇純脆是滿足好奇心而已. 離強還差得很遠.
其實現在有了 internet, google, yahoo knowledge, wikipedia ... 只要再把英文能力加強一下(低通濾鏡 => 光學低通濾波器 => Optical Low Pass Filter = > OLPF) , 搜索資料都是彈指之間的功夫. 問題是出在如何消化這些資料, 如何把這些英文/中文的有字天書轉換成大家可以快速吸收理解的文字 -- 說穿了根本沒什麼了不起, 就是套用當年補習班老師歸納教材的那套整理功夫而已.
daaihc wrote:
讓我尊稱您"老師",
教導了我許多從無機會看到的知識,
我也很認真的看完論述,
雖然大致看的懂,但是吸收有限,
想請問您,鬼影及疊影的解決方式,
X3和3CCD感光元件,或更新元件,
有沒有可能出現在平價消費機裏?
拍謝,許多疑問一時無法提出,
感恩
[尊稱為老師] 倒是不必如此, 網路上隱姓埋名討論就是為了拋開世俗的長幼尊卑, 純粹講道理練功. 知識產生的方式有幾種: 一曰學 (看書/上學/求教) 二曰問 (不懂就舉手) 三曰悟 (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四曰創 (無中生有/憑空生出).
鄙人這一丁點野人獻曝也是得益於思考別人 (god70541) 的詰問,
god70541
請問CCD/CMOS前的濾鏡究竟是低通還是高通啊??還是兩種都有? 比較常看到的是低通濾鏡(Low Pass Filter)這名詞,高通是第一次看到. MARUMI的果凍棒也是寫LPF Cleaner , 還是說感光元件前是一片HPF,然後HPF前還有一片LPF?
所謂的 [學問] 不過就是 [學] 與 [問] 的功夫. 您看到的文章是在下思考數日, 歸納各家看法的結果.
不過這裡還是把話先講明白: 我沒有傳統幾何光學的科班訓練, 更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數位/類比電子教育. 所以您對我提出的解答應該如同 god70541 一樣 ==> 抱著質疑的態度來切磋.
危機就是轉機, 轉機可以變成商機. keep an open mind -- 抱持開放心態
0. 什麼是[空間頻率]? 鄙人的感覺是 - 當初翻譯或是創造這個英文名詞的人在[語文表達]這一方面的能力實在有待加強! 說穿了就是點密度(一維空間頻率), 線密度(二維空間頻率)與面密度(三維空間頻率)的同義敘述, 只是把單位長度內訊號點/線/面出現的機率當成頻率計算.
1. 根據耐貴斯特定律 - 假設取樣頻率為 2f, 那麼測量得出的頻率精確度最多只有 f. 假設每次取樣時間的間格為 2t, 那麼測量得出的時間精確度最多只有 4t. 假設每個影像取樣點之間的距離為 2d, 那麼測量出來的影像精確度最多只有達到 4d.
2. 鬼影的成因來自於貝爾濾鏡排列方式造成的取樣率偏低 (R sensor 最多只有 25%, G sensor 最多只有 50% B sensor 最多只有 25% 的 CCD/CMOS 曝光面積)
3. 取樣不足來自於 CCD/CMOS 上面的元件密度
4. CCD/CMOS 元件密度受制於光阻曝光的波長
講個日常生活中簡單實際一點的例子好了. 人類眼睛視網膜感光細胞的解析度大概有好幾百萬年都沒升級了 (DC/DSLR 解析度進步真快).
二十公尺之外看一條紅色絲巾, 只能判斷出顏色是紅的, 質料大概是絲或是薄布.
二公尺之外看一條紅色絲巾, 大概能分辨出質料究竟是絲或是薄布.
二十公分之外看一條紅色絲巾, 大概能分辨出絲的編織密度.
放大鏡底下概能分辨出真絲或是化纖.
以下實驗說明耐貴斯特取樣定律在 DC/DSLR 上的影響
拿兩張紗窗用的紗網, 用黃色蠟筆在第一張紗網上寫幾個字
然後把多餘的黃蠟刷乾淨之後把寫過字的紗網放在一張黑紙上, 覆蓋上第二張乾淨的紗網.
然後試著隔著第二張紗網去讀取第一張紗網上的黃色字跡.
把第二張紗網上每四個方格的右上角用立可白填滿, 待立可白乾燥之後讀字
把第二張紗網上每四個方格的左下角也用立可白填滿, 待立可白乾燥之後讀字
把第二張紗網上每四個方格的左上角也用立可白填滿, 待立可白乾燥之後讀字
把第二張紗網換成撈麵條的鋁製漏杓去讀字
把第二張紗網換成輕薄的絲巾去讀字
A. 目前鬼影的解決方式是稍微讓影像模糊, 例如讓某個紅色光點分散成四顆極為靠近的紅色光點, 所以就有比較高的機率剛剛好落在 CCD 上的紅色感應點裡面.
B. 要是撤掉模糊濾鏡讓紅色光點直直落下, 那可是會有 75% 的機率照在藍綠感應點. (您有做過上面的實驗, 或是對著貝爾濾鏡那張圖沉思長考之後就會明白). 想像一個極端的例子 : 總共 100 隻紅色雷射密集排列成 10 * 10 方陣 . 然後拿相機對著拍攝. 萬一沒對好, 這 100 條紅色光束全照在綠色感應點上, 那台數位相機生產廠商(由銷售經理到研發經理)臉色恐怕會變得和他們的數位照片一樣 -- 當場全部黑掉.
B. 平價消費機的訴求是輕薄短小又便宜. 性能不是頂尖但是至少能接受.
C. 現實一點, 廠商的動機重點是[賺錢牟利]. 要是廠商不能牟利, 那麼下場就會如同 KM 最後把 DC 部門出清賣給 Sony.
D. 即使把一台輕薄短小的消費機換上超高解析度的 CCD 還是無法突破可見光波長的限制
E. 如果把一台輕薄短小的消費機換上 X3 或是 3CCD 之後, 售價還能夠維持在消費機的水準嗎?
F. 如果是狐康牌數位相機, 一切零件包括 CCD, 主機板到電池, 機殼都能規格化, 方便使用者更換維修...那麼也許有人會願意花大錢, 自己改裝一台來試看看.
G. 但是這種重度改機的玩意通常是叫好不叫座, 在廠商眼中只是造價昂貴的賠錢貨. 遲早要被市場主流產品淘汰出局. 例如柯達的 DSLR 系列: NC2000, DCS-620, 640, 650, 14-N, 14-C .... 結果是全軍覆滅!
H. 既然願意花大錢重改, 那麼乾脆發揚M01敗家精神直接攻頂 - 買 120 數位機背來配蘇哈.
I. 所以歷史教育不應該偏重於死背硬記, 天天在哪個朝代簽訂哪些條約, 賠了多少銀子.... 光在技術細枝末節上打轉, 卻沒把眼光放遠 -- 看出帝制時代光是以 (經史子集) 做為科舉取士的標準, 當初被國人視為不入流的工匠生產製造技藝卻在西方科學精神的加持下突飛猛進. 間接造成當時中國社會發展速度遠遠追不上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的社會發展速度, 這才是帝制中國沒落的邏輯.
J. 再仔細一看, 在目前的知識經濟時代. 徒有一身超群的知識與技藝 (e.g. Kodak, Koneka-Minolta, Contax, Rollie, Argus ...) 卻無法製造出價格上具有超級競爭力的產品, 那麼這樣的企業被市場淘汰出局也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所以問題的重點還是落在 C/P 值, 或者經濟效益/價格競爭力.
K. 以此觀之, X3和3CCD感光元件,或更新元件, 大概很難出現在對產品價格非常敏感的平價消費機. 除非 X3, 3CCD 開始由台積電, 聯電代工大量生產, 造成 X3 或是 3CCD 的售價比 SONY, Canon 自製的 CCD / CMOS 還要低.
以上是鄙人的不負責推論, 至於有多少道理, 那還要請您自己拿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