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tt wrote:
給樓主的想法:
攝影是一種意念的表達形式,器材是攝影的工具(媒介),攝影術是一種技巧,最終的目的是善用手邊的器材傳遞內心的想法,至於沒有靈魂的照片,往往只是空洞的心靈投射
說的很棒,此樓蓋到今天半年快過去,過去一直認為我可以控制環境將我想表達的意境拍成一平面圖像,但越到後面越發現單純的攝影往往是記錄時空的片段,若要製作有含意的畫面是必需要巧妙的控制環境,而樓中許多能者都已經提到這個機率的確微乎其無,必須仰賴多拍多攝才有機會累積出富含抽象意念的照片,為何我想要反駁攝影者無法傳遞意念的主要原因還是基於攝影者往往都會強暴環境,一個環境可以有多緯度的表現但卻被攝影者文化思考局限只看到單純的少部分,還是老話一句在許多商業攝影的領域中看到許許多多大師拍出超級有味道的照片通常都是經過環境的設計,而業餘攝影者不是不願意貼出這些照片而是這些照片是有價的,我之所以想蓋此樓的出發點還是希望在免費分享的網路生態下可以找到一些因為攝影而努力的原動力,而非只是玩設備討論哪家機器比較好(雖然我也很愛嘗試新的鏡頭),總結,攝影有多種面向可以解釋,最常見是紀錄,其次是創作,再用力點就是製造畫面,平面廣告設計已經超過攝影範疇,但是攝影者是否有辦法能夠在創作的同時,製造出一些畫面具有意義的畫面,所傳達的近乎那些平面廣告想要表達的抽象意涵,如此攝影就不只是單純的投影,而是有目地的刻意的,想要表現的,能夠表現的作品。
我相信光波可以在親眼看到的時候達到共鳴,但我更了解圖片無法產生波動反而讓觀察者停止波動,與過去相比現代人常常用MSN代替電話,反而失去溝通的樂趣(人的音調),然而常常同個房間內的人會一起打哈欠或是好友與親人之間不必開口就可以預測到的默契,架構於科學理論上腦波是絕對純在且會傳遞而且他人也接收的到的,只是能否打開心胸接受他人的想法反而從古至今不斷出現的耳提面命,且不說這些,也許我因該研究我攝影的時候如何將我腦波定格於畫面中,讓觀眾看到的時候瞬間暫停後能夠從我的腦波開始一起震盪......
共鳴二字太抽象了,我希望的是找尋到一套實質的方法讓所有的人都能拍出您所謂可以發出共鳴的照片.
[所以要能普遍達到一定程度刺激的作品,必須與大多數觀者有相同的知覺經驗作為基礎,至於作品的層次,不在討論範圍。]
很有趣的是,通常眼睛一亮的照片都是觀察者以往沒有看過的色彩組合或是圖形組合,而您說的的確沒錯,前提必須觀察者與攝影者都要有相同的感知背景,但有時候我會喜歡看國外的照片,例如尼泊爾,那邊的人同樣住在房子裡,但那邊的房子的樣式在台灣卻很少看到,這樣的矛盾如何拿捏,是否能製作成尺規,讓所有的人都能使用。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