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淺談攝影的紀實本質與後製

寫得真好~讓我這個超級攝影菜鳥學到很多!!
先留個足跡~早個時間再好好的閱讀一遍!!

感謝各位前輩耐心看完這麼冗長的文
我真的很高興,因為許多前輩的回文令我喜出望外,談論的非常深入以外,還衍生出許多的新見解
而這些見解都是凌駕於以往爭執後製與否的高度

我真的有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了

先佔個位,晚點再來一篇一篇回覆討論

twfriday wrote:
樓主這篇關於攝影的本質省思問題很好
在01一片器材評比風中, 算是我比較喜歡加入討論的問題

觀攝影藝術史的演變,正如樓主所彙整的,
在上個世紀, 由亞當斯所倡的"瞬間快門"理念
被大多數後來者跟隨. 主要是認為攝影和繪畫
最大的差別, 在於攝影是"時間的凍結", 具有
真實記錄的能力, 強調攝影者必須捕捉"事物","事件"
最大的張力時機,以完成有力量的作品.
所以雖然暗房也會作一些美化,或加色調對比的處理(與現今數位暗房同理)
但要求保留原有的元素, 也就是不會去作暗房合成,
加進去原來並不在現場的東西(所以還是歸類在"自然寫實"派別)

當然後來也有許多開創者, 打破這種觀念的
認為只是把攝影當作一種創作的媒材,
那麼繪畫能作的,攝影也以透過暗房去作出作品來的

當然,這種概念,不管是畫意,或者後現代主義
到現今數位時代, 因為電腦後製的方便性,
似乎有更為壯大的趨勢(當中以美國的攝影家最多)
歐洲則和日本一樣, 較為保守,就沒那麼多人推崇了

那麼台灣呢, 大家都知道台灣對外來新事物
接受度很高也很快, 所以算不少人喜歡

個人認為, 只要了解攝影藝術史,開放心胸
作自己所認同的, 也不要貶抑另外的就好
畢竟兩者創作理念雖不同, 但都需要深厚的美學修為,
來提升作品的層次


感謝twfriday前輩願意加入討論,讓這棟樓的觀點更精淬

twfriday所言的也是我曾經想過的問題。攝影的發展史上我似乎沒有讀到過"反對暗房作業"這件事
縱使是寫實主義派別的大師,似乎也無法與暗房作業分割

自然寫實抑或是影像創作,與其用是否後製來區分,倒不如用是否合成來做為基準點,會較為貼切

也感謝twfriday前輩分享各國攝影界的現況,長知識了
其實什麼是攝影?
我覺得應該就憑每個人的喜好有各自的定義
就像為什麼女生就一定要喜歡粉紅色男生就要喜歡藍色這種議題
今天你認為攝影就是該「寫實」,我認為攝影就是該呈現「美」,他認為攝影就是「技巧」的表現
根本就是互相不衝突的
所以老是在討論要不要後製真的是很沒意義,浪費生命而已

文章寫得真好,給你個
先佔一個位置

難得出現這樣的文章在01

^^

稍微瀏覽了一下

有種自相矛盾的感覺...


年輕時在片場工作過,也跟拍過電影

電影這種真實記錄著刻意創造出的情境

即使是紀錄片 也會摻雜導演自己的主觀

..........


晚點再認真閱讀或許又有其他的體認~~

冷山鳥龍 wrote:
好文一篇,讓潛水已久的我都有了註冊帳號的衝動來回文~~

我們以結果論來看,一張大家覺得「好看」的照片,不論是否經由攝影現場的後製或是軟體的後製,它就是「好看」,因此在數位時代要做出or拍出一張「好看」的照片是相對容易許多,但一張真正好的照片卻是有故事性的,照片的本身在旁人眼裏可能是平淡無奇,但在當事人眼裏確可勾出許多的回憶,就像翻出那些泛黃的舊照片一樣,長輩們可滔滔不決的述說著「想當年…」,對他而言這就是一張好照片,也許它不見得好看,但卻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此時照片的本身是否有後製也變的不重要了。

我覺得欣賞照片跟畫作一樣,不知情的人在看他繪畫的技巧、配色、畫風…但他背後的故事才能點出他為何畫這張畫,為何會有這樣的畫風…所以一張好看的照片再配上動人的故事就更容易打動人心,攝影師可以努力的拍出好看的照片,加些許後製來突顯要表達的重點也無不可,若能再加故事說明現場,才更能讓每位觀賞者感受到當時的氛圍;然而好處是,在這個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裏,大家都可以為自己、家人、朋友拍出動人的好照片,至於曝光準不準、構圖好不好,又沒有要去比賽,自己爽就好....這就是你自己的好照片,不是嗎?


照片如果就兩個面向來討論:對外(公開)發表與對內(給自己與家人看)
無論是所追求注重的,或是相片的意義都會有所不同

小弟僅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冷山鳥龍兄參考:

好比說是故事性。
對內的照片如果要能說故事,必須要能具體記錄下當時的場景,且畫面上的線索足供回憶。照片拍攝的時間點對於自身與家庭而言具有紀念價值:好比節日,家人的生日。

其他相對而言重要性則沒那麼高。

若是對外發表。在畫面上則需要考慮是否有想像空間?主體是否明確?主體與客體間的交集,是對比、襯托、或是聯想關係。

因此與其去在乎後製與否,不如去關注攝影者用畫面說了什麼?有沒有說出自己想要表達的?
而紀實與否的分野應是在於作者表達的與事實、現場氛圍有無巨大的出入

原文我只考量到對外發表的部份,而沒有將對內發表的關係納入,很感謝冷山鳥龍提供另一個思考的方向。

haytt wrote: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經思考,不能稱之為攝影,只能說是按快門。
會就簡單,懂就不難,熟了才好用,用到精才能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至於兵器,招式可以當成過程。
有人喜歡蒐集名劍,有人喜歡蒐集劍譜,有人精研各派劍法,有人喜歡武刀弄槍,有人說他的心法已奏上乘能以氣使劍,有人說他能折枝當劍。。。
有人說你幹嘛一定要跟別人說你是哪一種?你就配著你的劍上街砍幾個人就出名啦。。。

就算你每個階段都走過吧,那也還有人會跟你說,你的招式太老,不然就是花拳繡腿云云,踢館,下戰帖之聲不絕於耳。。。


看到這裡,是否想起在每個被批評的當下,那些所有的堅持是不必要的?


時光芢苒,轉眼又過了幾個春秋,你突然發現,
原來那些所謂的初心、升級、老鳥、撞牆、倦怠、高原都只是擺渡。。。
不管你上了哪條船,差別只是晃盪的程度,到達彼岸要多久。。。

好吧,終於,你在自己與別人的眼光之間取得了平衡~
也終於研究出生鐵與鑄鐵的差異,更清楚這世上知名的鑄劍師不就是那麼幾位,
而且還得翻開年表仔細核對件號序號,為的就是殺人不見血的銘劍,
你開始幻想著自己已經仙風道骨,能夠一較高下的已經不多了~

這是很多人的經驗,但並非全部。。。

仍舊有一群隱居山林的劍客,他們不在乎你在乎的一切,他們關心的並不是能不能殺人,而是該不該殺人。


haytt大,您的文章讀起來始終是非常有趣,好像在看武俠小說一樣

的確,如果有心爭論,世界上沒有完美不可攻破的理論。
而只想爭論跟願意先行咀嚼對方的理論,一起討論,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高度與格調。

您描述的攝影之路,讀起來真是心有戚戚

我撞牆撞得很痛苦,經您提點,倒真的有種豁然開朗

jerry11006 wrote:
照片常會拍到眼睛看不到的東西...

如:過曝、曝光不足、ISO高雜訊、痘痘

請問可不可以用修圖、後製來處理掉呢????


如果您是要問後製作不做得到,可以的,不過小弟只會用Lightroom,消除痘痘力有未逮,無法真的做的漂亮又保留細節,可能要用PS才行

過曝或曝光不足的話要看直方圖,只要不是完全亮部爆掉(全部集中在最右邊,且最右邊的長條頂到上端),都能修回來,但修改的程度太大會產生色偏,天空變紫,暗部的話則是會產生色斑狀的雜點

高ISO雜訊可以用專門的降噪軟體批次跑,很省事的。如NeatImage之類的

如果您是問觀念上能不能去修圖,端看您的照片是什麼用途,用來表達什麼,就沒有一定答案囉

tom591168 wrote:
小弟是第一次回文,
先感謝01上的前輩讓小弟增加蠻多知識,
請多多指教!

回到正題,
攝影的器材日新月異,
從小弟念書到畢業至從事廣告工作至今約22年,
進步真的好快,
很多的攝影器材及技術著實讓小弟不知所措,
像早期我最喜愛「郎靜山」大師的作品,
原以為買個135底片機跟著學校攝影課老師學「郎大師」的山水畫拍法,
應該會學個五分像吧〈我錯了〉?
最後發現光會操作相機還不夠〈差很大〉,
還要會暗房的各種技巧才行〈對不起,我全還給老師了〉,
最後礙於現實問題,
我選擇放棄攝影〈因為那是超大錢坑〉!

出社會在廣告公司當Art,
隨時出入商業攝影棚〈當時還沒有數位相機〉,
還是必需了解一些攝影與暗房的觀念與技巧,
因為在構思畫面時必需考慮執行方面的問題〈因為那是攝影師大哥要做的事啦〉,
作品的呈現我想依現在的技術角度來看可能算復古了!

現在,
雖然我還是一樣不是一位攝影工作者,
但是我的工作需要我專精照相店軟體〈就是Photoshop啦〉!
最近〈3月才買的〉,
Nikon D7000不曉得是誰放在我家門口〈01的開箱口頭禪〉,
我現在還在學習認識它,
不過...,
年輕時想做出「郎大師」那山水畫拍法的夢,
好像不在那麼遙不可及了!

對了,
請問各位前輩,
過去暗房的各種技巧,
算不算後製??


有模仿對象來玩攝影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真的要感謝攝影史上許多大師獨特的風格,讓攝影這件事可以這麼豐富。

小弟淺見:有時候模仿能夠有個5、6分,就很足以自爽了。要維妙維肖甚至另闢蹊徑,往往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我曾經因為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而索性不拍照,後來想想,自己開心就好,拍一張經驗直沒加個5000至少也有+1,拍著拍著有時靈感來了就能突破也說不定。

玩全部拍可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p

另外,我認為暗房是後製沒錯。曾經讀到過一個論點是,快門結束前的,如取景、黑卡、搖鏡、追焦等等為前置。
快門結束後的為後製。不管場所是機身、暗房還是照片店裡

靈光 wrote:
很多人在後製上打轉, 格局太小

樓主的意思大概是"意圖", 一種程度上的粉飾

攝影既可以攝取現實景況以為真實的複製和現實的代表,但攝影既可以替好人記錄「真現實」,也可能被有心人用來記錄「假現實」來假冒「真現實」。

換句話說,攝影雖然是為說「誠實話」 (忠實記錄影像)而出生的「老實人」,但正因為大家都認為攝影是無可懷疑的「老實的代表」,使得它一旦被利用成為說謊的工具時,就要比任何東西都更能騙人。


感謝靈光兄替小弟歸納~小弟的筆風囉囉唣唣,常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樣總結起來的確是清楚多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