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模式比a模式更簡單方便???


WoodyChang wrote:
坦白講~相機居多~不...(恕刪)


贊成,當婚攝流程整體環境都偏暗(可能從一樓到三樓拜拜等過程),
一般房子的採光普遍不好,
全程用 M + 閃燈是最「方便」的處理方式,
以閃燈的出力作為曝光量的選擇(當然偶爾也需微調快門跟光圈)。

AV mode 我個人是只用在室外光線足夠的時候,
除了安全快門容易保持在一定,也是方便的關係。
有時候遇到反差大的場景(背光等),
就用 EV 調整就好,拍攝人物可能上閃燈作一點補光。
今晚連看到兩篇這類的主題
所以小弟也把自己在另一邊的PO文連結過來一下,
如果有錯,還請大家多多指正囉~
----------------------------------------------------------------
看了這麼多大大的精彩發言後
小弟也來小小發表一下一些看法,也是淺玩DSLR一些時間來的一點個人想法
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還請先進們多多指教囉~
1.首先對於很多大大在吵的,測光表準不準、人演測光多厲害等等的:
好像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
在數位的時代裡,相機感光元件規格之複雜早已超過以往底片時代
,別說不同家,就算同一家相機的各款之間,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同樣的鏡頭、光圈、快門、iso值,用在不同的感光元件上面拍出來一樣嗎?
加上各家的測光系統也在不斷進化
恐怕一樣的設定出來的成果會蠻有差異的,這是以往底片機時代比較沒有的情況
(以前各家出新款底片的速度跟種類總沒有現在更新感光元件來得快又複雜吧?)
這一點上面小弟也算是過來人,一路過來使用過幾台相機,就算用一樣的鏡頭
不同的機身、感光元件、測光系統對於曝光的程度也各有各的判定
如果沒有用同一款相機一段時間,恐怕難以掌握機身特性跟感光元件的能力
更遑論"人眼測光"這種事情
所以不客氣說一句話,吵這種人眼測光多厲害的人似乎沒什麼意義
相信一台新相機到任何人手上都得乖乖看測光表(或EV值表)
就算不看測光表就依據過往經驗可以抓出大概的光圈快門組合
恐怕也得多試拍幾張才有辦法真正掌握住正確的範圍
在這樣的過程中,跟透過測光表來逐漸掌握機身特性相比
是有比較厲害,但說穿了不過就是種經驗累積,不到那種值得誇耀的程度
如果你有辦法拿到新相機全手動拍個兩張就掌握住
只能說恭喜你,關老爺遇到胭脂馬~天作之合哪~!

2.其實用M模式,跟用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等等其他模式並無不同:
各位大大別忘了,曝光就是曝光,不會因為你用不同的模式
相機就可以幫你感光元件左半邊曝光30秒,右半邊曝光0.3秒
這一點相信不用小弟提醒吧!?
所以想要全手動操控快感~當然可以~
想要享受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的便利~也很OK~
畢竟少個參數設定就少一種麻煩
當然上閃燈或是需要固定曝光又是另一回事,已經有大大發表精闢的解說,在此不再贅述
與其吵哪個較專業較厲害
小弟提出另一種角度供各位參考,如有重複還請大家海涵~
其實小弟覺得,撇開特別的景深需求或是快門速度的要求
使用全手動或是光圈或快門先決
在曝光方面在於差異程度的細膩化
以同樣的光圈值來說
全手動曝光量表為0的時候,如果太亮就要增加快門速度
如果光圈優先就要減EV值,但其實光圈不變得情況下,減EV值相機也是增加快門速度
再怎麼樣也都是光圈、快門、ISO這三大曝光變數(相同場景時間下)
差別在於,全手動的快門可以一級一級調整
EV值一調就是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高級一點的可能甚至更細分一點
但是這快門速度可能就差上好幾級了
舉例來說(以下這段老手大大們應該可以跳過吧,對老手來說簡直就是教魚游泳一樣)
一樣的iso 200、光圈4.0,全手動測光表在0,光圈優先EV值也設在零此時快門速度都是1/100秒
拍出來都覺得太亮
如果用全手動調整快門,就可以1/125、1/160秒這樣試出你要的結果
但是用光圈優先減1/3EV,快門可能一下就變成1/200秒
中間的1/125、1/160秒就都被跳過了
而這中間細微的曝光差異也就沒了
換個角度說,各家對於每一級EV加減程度的設定多少都會不同,精細度也不同
沒辦法作到像全手動那樣控制精細
當然這之中還牽涉測光的問題,不過不管哪種模式都可以運用相機上的各種測光模式
所以剛剛的說法是先排除測光的問題的,至於測光如何掌握,真的得靠經驗累積
要多多練習阿~(遠目)

當然科技日新月異,現在相機越來越聰明是不爭的事實
不論是權衡式測光或是分區測光(說穿了還不都一樣的東西)
隨著相機公司資料庫的累積進而寫入新的機身,測光越來越聰明準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畫面明暗差異較大時,雖然還是誤判不少,但比起以前來說也是越來越準了
(但是這種時候還是先乖乖用點測光吧,畫面不等人阿)
說真的,很多東西交給聰明的相機沒什麼不好
專心在構圖、取景角度、拍攝時機的掌握上
更能拍攝到令人心動的畫面不是嗎?
瞭解手上機身的特性,在機身性能力有未逮的時候適時的以手動的介入
相信才是拍照的王道,也才是真正駕馭機身的真諦不是嗎?
大家常說機身後面那顆腦袋才重要
同樣的,腦袋也別被所謂的"模式"兩個字給限制住了
管他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管他光圈快門全手動,能拍出好照片的就是好模式
以上是小弟一點個人淺見,希望大家都能快樂拍照囉~!

badbughp wrote:
你確定他用M模式會看...(恕刪)

小弟對攝影懂得不多,但卻幾乎都是用M模式來拍 (機身與外閃都是M)
可以說是用 "經驗" 在拍吧?? 先試拍幾張之後,就都固定了
除非是遇到光線有變動,外閃的出力才會再做變更(或擺頭)
但當從室內移到室外,會改A模式後在變回M模式
另外A模式的測光,小弟是習慣搭配AE-LOCK,測光完之後再回來構圖
當然搶拍的時候就都是M模式了 ~"~
不懂你用A模式+固定iso+快門自動會是一場災難。
反而得到背景曝光ok的照片,最多就是手振或背景曝光不足擇一。
通常快門到1/8配合閃燈都ok的。

A模式,故意配合上述的拉高iso,導致快門拉高
這時就知道TTL模式的好用了

小葉叔叔 wrote:
自從買了副廠外閃後
才發現2個問題

1.副廠閃燈只支援到1/250秒
2.沒有TTL~要手動控制出光量

個人習慣用A模式用ISO來控制快門速度
但是加上閃燈快門並不會加快
頂多就是補光
但是弱光下快門只有1/15甚至更低時
A模式加閃燈
對我而言簡直就是災難

加副廠外閃
用M模式才能徹底解開惡夢
固定光圈~快門速度
用ISO跟閃燈出光量來控制明暗
此時M模式會比A模式好用
把測光、EV跟感光元件混為一談,加上EV補償計算錯誤。
建議可以重新研究一下EV補償的計算。

Koalalai wrote:
如果用全手動調整快門,就可以1/125、1/160秒這樣試出你要的結果
但是用光圈優先減1/3EV,快門可能一下就變成1/200秒
中間的1/125、1/160秒就都被跳過了
而這中間細微的曝光差異也就沒了
換個角度說,各家對於每一級EV加減程度的設定多少都會不同,精細度也不同
沒辦法作到像全手動那樣控制精細
我是攝影幼幼班
小葉叔叔 wrote:
自從買了副廠外閃後才...(恕刪)</blockquote應該不是副廠閃燈造成快門只剩1/250
那是因為閃燈高速同步就只能這麼快。。。
不信你把內閃打開...
原本大於1/250的快門會變成1/250
像小弟用的PE-36S為單點觸發...快門還是可以超過1/250!
不過再快你會發現照片上半段還是下半段是曝光不足!
我另外一台D50就可以更高速閃光同步!記得有超過1/500
這不叫混為一談吧?
這台相機判定測光值為+-0,或是EV值為0
難道就不是測光的結果加上光圈、快門、iso值設定
以及本身感光元件性能資料(抱歉我不知道該怎麼描述這個定義)
綜合計算出來的嗎?
恐怕這位大大才需要重新研究一下了吧?
不然就請更詳細的指出小弟錯在哪裡?
正確答案又是如何?
這裡是討論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小弟的錯誤
但是也請說出你的理論,不要只有說別人錯ok?

badbughp wrote:
把測光、EV跟感光元...(恕刪)
Koalalai wrote:
一樣的iso 200、光圈4.0,全手動測光表在0,光圈優先EV值也設在零此時快門速度都是1/100秒
拍出來都覺得太亮
如果用全手動調整快門,就可以1/125、1/160秒這樣試出你要的結果
但是用光圈優先減1/3EV,快門可能一下就變成1/200秒
中間的1/125、1/160秒就都被跳過了...(恕刪)

路過...

首先,EV 設在 0 跟 EV 補償設在 0 不同。前者指的是 f/1.0, 1s、f/1.4, 2s 或其他等效組合,後者指的是沒有對測光結果做手動修正。

其次,只管快門速度的話
1/100, 1/125, 1/160, 1/200, 1/250 這一串的間距是 1/3EV, 也就是 1/3 級 或 1/3 格
1/25, 1/50, 1/100, 1/200, 1/400 這樣的間距才是 1EV

因此,測光不變,就不會有曝光補償才 -1/3EV 卻讓快門降了 1EV 變成 1/200 的狀況。
風輕揚 wrote:
整篇討論只有你的觀念...(恕刪)

很高興我考過了 XDD

---------------------------
不過大家後面的討論
我卻是越看越迷糊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