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預閃 TTL的時代,閃燈的 TTL 測光是底片邊曝光邊進行的,並非按下快門前決定閃燈的出力。在底片曝光的時候,機身底部有元件感測底片的曝光狀況。快門一全開,即刻開啟閃燈,感測到曝光足夠後,就關閉閃燈,接著就等快門時間到,自行闔上。

所以以這種設計,前簾同步比較好做,後簾同步會難以判斷何時要開啟閃燈才能讓閃燈有足夠的開啟時間。

josephyen wrote:
在無預閃 TTL的時代,閃燈的 TTL 測光是底片邊曝光邊進行的,並非按下快門前決定閃燈的出力。在底片曝光的時候,機身底部有元件感測底片的曝光狀況。快門一全開,即刻開啟閃燈,感測到曝光足夠後,就關閉閃燈,接著就等快門時間到,自行闔上。...(恕刪)



這個有趣,我一直以為閃燈是靠出力大小來控制曝光量,而非時間。
難道以前閃燈的閃爍時間可以控制??

閃燈好不好控制是個人手法問題

用進廢退 常練自然就容易控制

閃燈不是只能在機頂上

看場合適時搭配離機閃~

作品會更多樣化

以下,與樓主美圖相較遜色許多,但皆為小弟練光的習作~


主體補光


單燈逆光


背景光+整面補光


正面高角度直打



光線充足場合 刻意營造微光


CTO 逆光模擬冬陽


CTO 打髮色
Jeromel wrote:
這個有趣,我一直以為...(恕刪)

目前只知道閃燈出力大小不僅僅是亮度控制,還包含時間控制。譬如說高速閃燈同步 FP,就是依靠在快門曝光時,閃燈全時恆亮來辦到,有別於傳統的在全開的瞬間才發光。

因為數位時代的感光元件表面反射率太低了,導致機底的閃燈 TTL 感測器無法準確的獲得曝光量。預閃的作法才蓬勃起來。有些人說今日是兩者並用,預閃與機底的 TTL感測器彼此平衡來決定閃燈出力,但這個說法無從查證。

前面發文的資訊也是一個月前才知道,當時想進一步在網路上搜尋今日的閃燈 TTL 控制方式,卻找不太到。甚至不知道當初底片機擁有的機底閃燈 TTL 感測器,究竟在今日的新機還是否存在。有去看 D3s, D4 的剖面圖,因為圖太小看不太出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小弟的 S5 Pro 沒有那個東西了。

但很有趣的是,雖然 S5 Pro 沒有機底的閃燈 TTL 感測器,但閃燈的 TTL 測光邏輯仍然是跟機身測光邏輯完全分開。不管機身設什麼測光模式、測光點在哪,閃燈的 TTL 測光必然還是中央加權平均測光。也許是舊模式延續下來的傳統吧。
不知在那個時候,在01看到類似這帖的內容,之前曾多言補充了內容,想這次也不能免了。

在閃光燈發明之前,由於底片的iso值一般都比較低,於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拍人,會出現成像不清的情況,而閃光的發明,就是要解決這種問題

閃光燈最早的稱呼是鎂光燈,初代的鎂光燈真的貨真價實是用鎂作為發光的物料,有初中物理常識的都會知道,鎂是何種活躍的金屬,有多危險,及後便給其他物料取代了,一些美國老片子,常會看到攝影師高高舉起一條T狀的手把,便時當時的閃光燈,橫條上便放上鎂之類的東西,當拍照的時候會閃出強光,並且產生陣陣煙霧,就是這種玩意。

這種玩意除使用不便外,最大問題是每次出光量不穩定,閃光燈會隨著使用者對發光物料"下手"的輕重要改變,加上携帶的不便,便發明一次性的閃燈泡,即每拍一次每會損毀一個燈泡,亦要每次更換,對於要抓拍的攝影記者而言,這更是個惡夢,及後一些彈夾式的拍燈,雖然仍是每性損耗一顆燈泡,但已經可以輕易進行有限度的連拍了。

這個發明,亦同時間解決了出光量不穩定的問題。

人類當然不會滿足於現狀,不然我們仍然是活在石器時代,每次損毀的燈泡,成本非常高昂,當年沒有環保這種概念,成本考量卻是恆久不變的。

因此,可重覆使用的閃光燈亦順理成章的發明了。

還記起小時候大哥有一台N家的攝影機,配上一台閃光燈,我會襯哥哥不在家的時候,經常拿相機跟閃光燈出來過過乾癮,還記起那台閃光燈機背位置,祇有一個開關,一個一按即閃的鍵,跟一個小燈泡,當充電電完成,燈泡便會亮起,熱靴位置祇有一個接觸點,小時候經常以為按下會有甚麼事情會發生,從來不知道那個祇是接點的位置。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機身的旁邊位置有一圓圓的刻度表,有些奇奇怪怪的數目字,在表的某些位置會出現缺塊,刻度表可以轉,每轉到一個度數,缺塊上便會出現一些不同顏色的數目字,當時真的不知道有甚麼作用。這台閃燈的引發按鈕是白色的,每按一次,便會引發一次強光,當強光閃過以後,便會發出一陣非常吵的高頻,而且是良久才會靜下來,現在投訴閃光燈回電時有高頻的用家真的小見多怪,他們命好,遲生許多年,未享受過這種聲浪,那種閃光燈的高頻才叫吵呢!!

這種閃光燈的缺點是每次引發閃光,都會將儲起的電耗盡,而且要等良久才可以發第二次閃光,因為這種閃光燈的功能真的祇是閃光,機身內完全沒有其他計算輸出度的功能,所以每次發光都是傾巢而出,不留一點後路。而機身上的刻度表,就是提示用家,當使用何種iso的底片,距離主體多遠,便要使用那一級的光圈,才"比較"有保證曝光正確。

因此,從前多便宜的鏡頭,都會刻上距離標尺,跟光圈環,因為沒有這兩樣東西,根本就用不了閃光燈,當然,今時今日這兩樣東西已經絕跡於平價鏡頭上,在有身份的鏡頭上才會有距離標尺。

由於光量輸出是固定的,所以便要以機身的曝光值來作遷就。

還要留意,使用這種閃光燈的時候,機身上的快門要固定在有顏色的數字上,或有閃電的標誌上,那便是相機的閃光燈快門同步(最高)的速度,超過了,相片便會出現黑邊的情況。

這種閃光燈是改良了,但仍未夠好,以猜測的方式調較曝光值,當然會出現許多問題,真的想想便知道這種方法有多靠運氣了。

終於,市場上出現閃光燈上附有測光錶的閃光燈了,同時間閃光燈上多出了iso設定功能跟光圈選擇功能。這種閃光燈的便用方法剛好相反,用家可以預先設定好相機的光圈值跟ISO值,然之後然之後再在閃光燈上設定好同樣的iso及光圈,閃光燈的測光系統,便會因應現場光源,控制閃光的輸出,這次不是將一切豁出去了。

後續.......


繼前...

雖然附有測光錶的閃光燈,會解決部份問題,但新問題同樣產生了。

那就是當環境光不斷改變的同時,閃光燈反應會跟不上。

例如在一大群記者同時間用閃光燈拍攝的時候,當你在按下快門的同時,其他記者同樣按下快門,同樣同閃光燈拍攝,那在你快門關閉前,其他的閃光燈便會令到你的照片入光量大增,從而影響曝光的正確性,因為閃光燈的輸出,是在你快門按下時的一刻決定了的,以舊式相機快門同步通常為1/60秒為例,在這1/60秒內,會有多少台閃光燈在閃,已經不可估量,但你的閃光燈輸出量,已經是固定了,因此,過曝的情況經常發生在多人拍攝的場面。

及後,為解決這個問題,擁有TTL(Through The Lens)的閃光燈便發明了。

TTL其實不是甚麼特別的發明,其實TTL是跟隨相機內置閃光燈便發明了。TTL的好處,是曝光值是由相機本身的測光錶量度,當快門打開的一刻,相機會不斷量度入光量,當光量足夠的時候,快門便是閉上,曝光便完成,那就是說,當快門打開後,如果預計的光量增加或者減少,相機仍然可以作出反應。因此,量度的光量不是閃光燈的測光錶,而是相機內的測光錶,實時量度光線經過鏡頭進入底片的光度了,直到快門關閉前,量度仍然是繼續的。

之前的閃光燈跟相機是沒有溝通的,都是各自各工作,唯一的連繫祇是熱靴那一接點,但當閃光燈加上TTL之後,相機跟閃光燈便有了溝通,閃光燈的輸出量便可以由相機控制,就算現場環境光量突然有所改變,閃光燈也可以跟著反應。因此,閃光燈跟機身上的熱靴位置,便出現了超過一點的接觸點了。

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解決方法。

順帶一提,以上的閃光燈操作,都是作為拍攝的主光源,但人心是不易滿足的。在TTL閃燈發明之後,人們便追求不止於可以拍出曝光正確的照片上。

於是,Canon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推出T90的同時,提出另一閃光燈新思維----300TL閃光燈,使用 A-TTL(注意,不是現在EOS上的E-TTL)

A-TTL當時有指是Advanced TTL系統,即先進TTL系統,

300TL的對TTL的改良,是建基於閃光燈不單止用於主光源,亦可"輕鬆"作為補光之用,現在看似理所當然,但從前小弟學攝影的時候,前輩們祇會教導我倒閃光燈是在黑暗的環境下使用,作為增光的工具,而在大白天的時候用上閃光燈,根本是一種浪費,至於壓光,真的聽也沒有聽過。測光錶是專業攝影師的工具,閃光燈測光錶的作用,更是摸不著頭腦,對於認為那是影棚專用高等器材的我們而言,要控制閃光量,以配合環境光,作出具創意的攝影,是想也沒想過的高階知識。

T90跟300TL的出現,終於打破這層技術障礙了。小弟幸好在當時已經略懂攝影,並且手上有一台T90跟300TL,可以親身體會世界的改變。

忘記了一點,在T90出現以前,用閃光燈拍攝,是不能使用手動或程序模式以外的其他自動曝光模式,就算便用,都會被固定光圈快門,即光圈快門是永遠固定的,出光量由閃光燈負責。那時候是稱為A模式,即全自動模式。

當年ATTL的一個賣點,就是補光,快門終於不是固定在快門同步上,相機的光圈跟快門會因應當時的環境光,而作出改變。

由於快門不至固定於閃光燈同步快門,而容許快門下調,從而改變現場光的入光量,因此,環境光的增加,亦增加了作品的現場感。

從前在暗黑的環境,當使用閃光燈的時候,主體會曝光正確,但由於快門太快,所以曝光的時候,現場光趕不及提供足夠的光度,所以會令到照片背後一片漆黑。

有用過普通相機,在拍攝燈飾的時候,用閃光燈拍人,會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可下調快門速度,令到現場光有足夠時間曝光,便成為解決方案。

原理是相機在曝光的同時,會讓閃光燈預閃(以極低光量)射向主體,然之後計算現場環境的光度,兩者相加,再計算出閃光燈+現場光的最佳曝光值,問題便得以解決。

後續.....
續前

由於A-TTL的出現,使到快門可以向下調,令到現場環境氣氛增加,但同時產生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照片的不自然感。

例如,當拍攝一架在夜間行駛中的車輛,由照片的左方駛向右方時,如果使用慢快門拍攝,照片不容易留下車子的外貌,而祇會在照片上,由左至右畫上長長的光線----畫光是近代的名詞,我們的那些年,沒有這個概念。

如果在拍攝的時候,加上閃光燈,車子的外型便會出現在照片上,在快門同步維持在最高的情況下,即1/60或更快,車子的燈,不會出現在照片上,或祇會是短短的一條,照片的其他地方仍然會維持黑黑的,因為車燈沒有足夠時間畫出光線。

所以這樣子也不會產生不自然感。

但當使用慢快門,例如1至2秒,當快門按下,閃光燈便會亮起,給車子照明,車子的外型便留在相片上,但這時候,車子仍在行駛中,車子的燈,便會在照片其他地方,留下長長的光線,即車子在最左邊,而光線便會在右邊,這樣子,便出現車在倒行的錯覺。

如右邊的圖示 車子行駛方向 ==> 車子 ->|-o-o--|----------- <-光線

為解決這個問題,後簾幕同步便發明了。

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因為閃光燈在簾幕打開的同時閃光了,車身便會刻在相片上,如果將閃光燈改為在簾幕關閉前的一刻,才引閃,即先畫光,再拍攝車身,問題便解決了。

車子行駛方向 ==> 光線 -> --------|-o-o--| <-車子

所以,後簾幕同步,是在慢門的時候,才會發生作用,一般情況下,不易察覺前/後快門簾幕同步的差異。

如果想實際測試,可試試畫光,並且要求可以拍到人,使用不用的簾幕同步,你便會掌握那一種同步方式更合用。

後續
續前

在機械操控快門的年代,一般快門同步大約是1/60秒,高於此等的快門同步,已經是旗艦級機種的專利。

及後技術改良,快門同步漸漸升至1/250秒,亦開始普及。

高速快門同步,即高於'正常'快門同步的快門速度,是近代的產物,由於技術所限,高於快門同步的的速度,是比其他閃光燈技術更遲出現的,原理似乎是增加閃光的輸出時間云云,小弟沒有研究,故不敢妄測。

至於慢速快門同步,對不起,從來沒聽過這個名詞。

fatpig06 wrote:
在機械操控快門的年代,一般快門同步大約是1/60秒,高於此等的快門同步,已經是旗艦級機種的專利。
及後技術改良,快門同步漸漸升至1/250秒,亦開始普及。

1/250秒 是簾幕式機械快門時代的閃燈最高同步快門。
當年的 FM2(不是旗艦機型)就已經是 1/250秒囉!

1/60秒 則是 DSLR 時代才設計出來的閃燈最低同步快門,
因為低於 1/60秒 通常易有手震現象。

fatpig06 wrote:
至於慢速快門同步,對不起,從來沒聽過這個名詞。

請看二樓內容,
目前 DSLR 甚至 DC 都有這個功能。
煙灰缸 wrote:
所以想請教大大們~有沒有X100可以適用的無線閃燈觸發器~~
如果有可以支援 EF-42 EF-20 Canon 580EX II 這三隻閃燈嗎?
另外5D2也可以共用嗎~~

如果只要 M 模式功能,
市面上的無線電波閃燈觸發器幾乎通通可以用(極少數閃燈例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