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凱恩 wrote:各位前輩的論點十分...(恕刪) 「我們現在應該拍什麼?傳遞什麼"台灣價值"?希望30年後的人如何詮釋我們這個年代呢?」這是你該思考的課業沒人能告訴你要拍什麼,如果你真投入攝影的話該由你來思辨那些是可以攝影傳遞的時代價值同意嗎?你提這問題比一直糾結在解析度、色澤、散景、色散、搖黑卡這些技術的枝節好上百倍可果你身體力行投入攝影的話
郭大爛 wrote:請問文包兄看的是那幾本?怎麼跟我看的印象不大一樣啊 XDD譬如他介紹邱志傑或曾廣智如果沒有文字介紹的話一般讀者怎麼看得懂呢?願聞其詳 給我這印象的是阮義忠自己作品的攝影集一時找不到在哪一本裡面(當時在圖書館看的)攝影集裡面印象最深的一張是拍金門吧. 仰角往天空拍一個老先生步行的背影有一根竹竿上面掛著幾片風乾的魚乾
我是在唸書的時候就看過阮老師的書,後來出社會因工作關係跟阮老師熟識,也認識他許多學生。我剛接觸攝影時臺灣攝影界幾乎都被沙龍攝影給佔住了,二十多年前阮老師當時在雄獅藝廊開人與土地攝影展,在台灣攝影界投下一個震撼彈,我也去看了。阮老師當時算夾心餅乾,攝影學會沙龍派的認為他的作品沒有美感,都拍一些老人小孩,學院派的也不認同他,因為他並非科班出身,說他太濫情。阮老師是一個不太受人影響的人,他還是拍自己想拍的東西,並且給許多有志於攝影的人多開一片窗戶。他的書在臺灣很多都已經絕版,但大陸的攝影家出版社有再版簡體,許多大陸的攝影相關科系也把他的書列為教材。要說對後代攝影家的影響力,在華人圈中應該沒有人超過阮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