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 淺景深、大光圈、長焦、壓縮感 的迷思 (轉自-影遊樂園)

wingc0810 wrote:
如果想了解 焦段/對(恕刪)


這是一個好議題, 但我覺 Wing 大提出的答案還沒有完全找著問題的本質.

先說是大家對大光圈淺景深有兩種不同理解 :

1. 是景深 - 根據depth of field (DOF) calculation 合焦範圍的闊窄,
2. 是散景 - 合焦範圍以外成像的矇糊不清程度, 俗稱散景夠不夠化, 奶油

而市面上部份人對大光圈的追求是源於散景美不美. 而不是追求更窄的合焦範圍, 甚至如你所說更窄的合焦範圍是追求更好散景的代價

而 #25, 28 樓裡那個 DOF 顯示圖最大的漏洞就是假設構圖只有二元兩個平面 : 1. 是合焦範圍內的主體 2. 是接近無限遠的風景作背境, 中間失去了由清浙至 100%完全矇糊的過渡散景.

如果構圖是包含過渡散景, 就會是 #25 樓 JJ874 大以紅箭咀所標示 MD 腳邊的合焦範圍 300mm 是稍微淺一點. 就是以 depth of field calculation 去計算, 合焦範圍也不會是一樣, #28 樓 GPS 大的計算示範也是大同小異

你可能會認為 1mm 與 3mm 的合焦範圍差異在實際拍攝時可以忽略, 但要以 Depth of field 的理論去了解合焦範圍的差異對散景的影響是做不到的.

這需要進一步去理解 DOF calculation 的計算公式是來自 circle of confusion (COC), COC 是根據人肉眼正常視力在固定距離內所能分辨的細節. 在合焦範圍內最最近與最遠一點所看到的細節是一樣.. 合焦範圍以外的事情 DOF 與 COC 就沒理會.

如果 DOF 沒法計算, 解釋合焦範圍以外散景矇糊程度, 那我們只能在現實中觀察 :

假設 DOF 計算合焦範圍是 2 至 3m, 那 4m 可能是 +10% 矇糊, 5m = +20% 矇糊 , 6m = +30 矇糊....直至 13m 是 100% 完全矇糊不清. 那 13 m 以後不用再計算下去, 因為 13 m 至無限遠在散景上是無分別不能再辨識任何距離感.

以上例子 13m 成為了分界線, 所以如果要透過改變焦距與拍攝距離去做到另一支大光圈鏡的散景效果, 那就要在構圖內排除有 3m - 12.9m 的過渡散景存在. 這假設實際拍攝上是不可能. 只是市面一般鏡頭評測就最愛用這種二元化平面測試去測試散景, 只給你看 13m 時的散景而完全忽略過渡散景.

二元兩平面化構圖的最大缺點是不能做出 3D 立體的感覺. 廠商是明白這點才會注重 3m - 12.9m 過渡散景的優美而不只是 13m 後的散景 ,

Nikon 開發 AFS 58 1.4G, 105 1.4E 時叫這是 "三維高像真" , " 3 dimension hi fi "

Zeiss 官方 叫 Micro contrast, POP, 3D rendering
GPS死嫩B wrote:
你的意思是外在因素都一樣的話,不同焦段同一光圈會有不同的曝光度?


你會這樣問,代表光圈值怎麼得出來的都不清楚吧?

GPS死嫩B wrote:
麻煩好好看一下我請問樓主的問題,我在講模糊嗎?你要不要看看樓主用135mm跟300mm拍的那一張比照圖地面確定一下景深?


你問樓主什麼不是我回覆的重點也不想深究,我是在講你貼那兩張鏡頭的照片,你認為"50跟500同樣光圈值景深線一個寬一個窄,所以不同鏡頭景深當然不一樣",是嗎?
jenhoxen wrote:
你會這樣問,代表光圈(恕刪)

原來你一開始都沒有搞清楚狀況,雖說真理越辯越明,但是跟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也沒啥好說
綠蟾蜍,綠蟾蜍,塔綠般最愛綠蟾蜍
Hayashi-Kiyoshi wrote:
樓主對原理的解說我完(恕刪)


師兄所言甚是。往往要看情況使用。
crossmatch wrote:
這是一個好議題, (恕刪)


表述精彩,受益良多。
GPS死嫩B wrote:
樓主我用你說的景深計(恕刪)


是的,在改變焦段和距離下,保持同樣光圈及主體的放大率不變,焦段愈長,景深的會微減少,在較長焦段下,改變會更少。但不在太極端的情況下,差異很有限,而在實戰當中,通常影響極微。但壓抑感對於背景虛化的效果卻是顯著的,這亦正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筆者以實際拍攝作基礎,對於數字不太敏感,確實筆者行文表達未夠精準,感謝提醒。
crossmatch wrote:
這是一個好議題, 但我覺 Wing 大提出的答案還沒有完全找著問題的本質.

先說是大家對大光圈淺景深有兩種不同理解 :

1. 是景深 - 根據depth of field (DOF) calculation 合焦範圍的闊窄,
2. 是散景 - 合焦範圍以外成像的矇糊不清程度, 俗稱散景夠不夠化, 奶油

而市面上部份人對大光圈的追求是源於散景美不美. 而不是追求更窄的合焦範圍, 甚至如你所說更窄的合焦範圍是追求更好散景的代價

而 #25, 28 樓裡那個 DOF 顯示圖最大的漏洞就是假設構圖只有二元兩個平面 : 1. 是合焦範圍內的主體 2. 是接近無限遠的風景作背境, 中間失去了由清浙至 100%完全矇糊的過渡散景.

如果構圖是包含過渡散景, 就會是 #25 樓 JJ874 大以紅箭咀所標示 MD 腳邊的合焦範圍 300mm 是稍微淺一點. 就是以 depth of field calculation 去計算, 合焦範圍也不會是一樣, #28 樓 GPS 大的計算示範也是大同小異

你可能會認為 1mm 與 3mm 的合焦範圍差異在實際拍攝時可以忽略, 但要以 Depth of field 的理論去了解合焦範圍的差異對散景的影響是做不到的.

這需要進一步去理解 DOF calculation 的計算公式是來自 circle of confusion (COC), COC 是根據人肉眼正常視力在固定距離內所能分辨的細節. 在合焦範圍內最最近與最遠一點所看到的細節是一樣.. 合焦範圍以外的事情 DOF 與 COC 就沒理會.

如果 DOF 沒法計算, 解釋合焦範圍以外散景矇糊程度, 那我們只能在現實中觀察 :

假設 DOF 計算合焦範圍是 2 至 3m, 那 4m 可能是 +10% 矇糊, 5m = +20% 矇糊 , 6m = +30 矇糊....直至 13m 是 100% 完全矇糊不清. 那 13 m 以後不用再計算下去, 因為 13 m 至無限遠在散景上是無分別不能再辨識任何距離感.

以上例子 13m 成為了分界線, 所以如果要透過改變焦距與拍攝距離去做到另一支大光圈鏡的散景效果, 那就要在構圖內排除有 3m - 12.9m 的過渡散景存在. 這假設實際拍攝上是不可能. 只是市面一般鏡頭評測就最愛用這種二元化平面測試去測試散景, 只給你看 13m 時的散景而完全忽略過渡散景.

二元兩平面化構圖的最大缺點是不能做出 3D 立體的感覺. 廠商是明白這點才會注重 3m - 12.9m 過渡散景的優美而不只是 13m 後的散景 ,

Nikon 開發 AFS 58 1.4G, 105 1.4E 時叫這是 "三維高像真" , " 3 dimension hi fi "

Zeiss 官方 叫 Micro contrast, POP, 3D rendering


我覺得,樓主強調的是,因視角小而放大背景模糊的效果會比單純的光圈放大要來的有效且實際。簡單講,樓主是建議在器材選擇上要焦段先決而不該光圈先決,只是忽略了現實拍攝環境限制以及長焦並不能完全取代光圈在虛化的角色。

crossmatch大大則是著重在合焦到虛化過程的效果,嚴格講算是不同主題了。這個主題比較像在討論鏡頭成像品質、如二線性或口徑蝕這類的主題。

當然,兩位的解釋都很好,也學到了東西。
crossmatch wrote:
這是一個好議題, (恕刪)


楼主讨论景深范围大小,你去讨论景深之外的过渡质量(质和量还得分开研究),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GPS死嫩B wrote:
原來你一開始都沒有搞清楚狀況,雖說真理越辯越明,但是跟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也沒啥好說茶


你先回答光圈值怎麼算出來的吧!
GPS死嫩B wrote:
樓主我用你說的景深計算器來舉例

左邊是35mm F5.6拍出100%所需距離是2.479m, 此時景深範圍是1.79m
右邊是180mm F5.6拍出100%所需距離為12.75m, 此時景深範圍是1.61m


我記得,這些所謂的「等價轉換」都是有些取捨以簡化問題,但誤差範圍都還在合理範圍內。

你可以說1.79跟1.61有差(先不論這值是否準確),但除非你把模特兒綁在柱子再用雷射測距儀量距離,不然現實的一個小動作都比這些誤差大。

細節有點忘了,至少你要先把光圈值改成4×√2才對。更何況,這些公式本身也都是假設一個完美光學模型去計算,而不是實際由多組鏡片組成的真實系統去算。

所以,你看到實拍有差是合理的,而樓主的說明也是有依據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