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c0810 wrote:
如果想了解 焦段/對(恕刪)
這是一個好議題, 但我覺 Wing 大提出的答案還沒有完全找著問題的本質.
先說是大家對大光圈淺景深有兩種不同理解 :
1. 是景深 - 根據depth of field (DOF) calculation 合焦範圍的闊窄,
2. 是散景 - 合焦範圍以外成像的矇糊不清程度, 俗稱散景夠不夠化, 奶油
而市面上部份人對大光圈的追求是源於散景美不美. 而不是追求更窄的合焦範圍, 甚至如你所說更窄的合焦範圍是追求更好散景的代價
而 #25, 28 樓裡那個 DOF 顯示圖最大的漏洞就是假設構圖只有二元兩個平面 : 1. 是合焦範圍內的主體 2. 是接近無限遠的風景作背境, 中間失去了由清浙至 100%完全矇糊的過渡散景.
如果構圖是包含過渡散景, 就會是 #25 樓 JJ874 大以紅箭咀所標示 MD 腳邊的合焦範圍 300mm 是稍微淺一點. 就是以 depth of field calculation 去計算, 合焦範圍也不會是一樣, #28 樓 GPS 大的計算示範也是大同小異
你可能會認為 1mm 與 3mm 的合焦範圍差異在實際拍攝時可以忽略, 但要以 Depth of field 的理論去了解合焦範圍的差異對散景的影響是做不到的.
這需要進一步去理解 DOF calculation 的計算公式是來自 circle of confusion (COC), COC 是根據人肉眼正常視力在固定距離內所能分辨的細節. 在合焦範圍內最最近與最遠一點所看到的細節是一樣.. 合焦範圍以外的事情 DOF 與 COC 就沒理會.
如果 DOF 沒法計算, 解釋合焦範圍以外散景矇糊程度, 那我們只能在現實中觀察 :
假設 DOF 計算合焦範圍是 2 至 3m, 那 4m 可能是 +10% 矇糊, 5m = +20% 矇糊 , 6m = +30 矇糊....直至 13m 是 100% 完全矇糊不清. 那 13 m 以後不用再計算下去, 因為 13 m 至無限遠在散景上是無分別不能再辨識任何距離感.
以上例子 13m 成為了分界線, 所以如果要透過改變焦距與拍攝距離去做到另一支大光圈鏡的散景效果, 那就要在構圖內排除有 3m - 12.9m 的過渡散景存在. 這假設實際拍攝上是不可能. 只是市面一般鏡頭評測就最愛用這種二元化平面測試去測試散景, 只給你看 13m 時的散景而完全忽略過渡散景.
二元兩平面化構圖的最大缺點是不能做出 3D 立體的感覺. 廠商是明白這點才會注重 3m - 12.9m 過渡散景的優美而不只是 13m 後的散景 ,
Nikon 開發 AFS 58 1.4G, 105 1.4E 時叫這是 "三維高像真" , " 3 dimension hi fi "
Zeiss 官方 叫 Micro contrast, POP, 3D rende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