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照片從機身直出就是無後製!?

andych wrote:
無後製=就是告訴大家這張照片沒經過任何處理就可以這麼漂亮的意思,代表拍攝者技巧很好,曝光精準,不需要後製...(恕刪)


無後製就是沒修圖

拿日本愛情片來說 ,封面和內容 就修很大 ..

所以有人要寫無後製

但是後製功力也是須要的.
差照片修成好照片

但是 ,無後製不代表拍攝者是想說 自己技巧很好,曝光精準,不需要後製
而是,有些人認為修圖就算假的
有些人喜歡直接的美 .. 如同拍自然照片 自然為真
修過圖當然會變調 , 一張圖 10個人修 可能答案都不相同 .
無後製只是表達拍出來就如此

至於 美 或醜 這東西太主觀了,更不表示技巧很好

但是有些圖片是一定得須要後製 .
有的如天空星座 因對比大 . 拍出來不疊圖 如果出現星星 一定會 月亮過亮 ,
乃因相機無法達到人眼拍的感覺 .
這時就須要後製



Herman老師 wrote:
以前,我們說無後製或...(恕刪)


所以如果是參加比賽 是不是也同樣道理?
機身內用不同風格檔 或是RAW輸出時套用風格檔..



算不算..無後製直出?
很多攝影比賽 , 都要求交 RAW 檔.

我想就是不要參賽者 , 後製的太離譜吧~

例如 : 像改一下白平衡 , (如果拍攝者 , 只會用 Auto BW , 只會用後製修調色..)

例如 : 不用辛苦的的去等一個景 , 反正有雜物入景的話 , 就把人修掉... 等,

那大家也不用學什麼攝影技巧了 , 只要學後製就可以了...

那攝影比賽 , 是不是就要改名 [ PhotoShop 比賽 ] ??

所以 , 攝影比賽才會要求不能後製.


看到很多人愛註明"直出無後製"就覺得多此一舉
就像樓主發文對無後製的看法
本來就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
就算攝影比賽對照片拍攝也會有不同的規範

小弟認為有兩種情況是需要註明照片的拍攝資料

1.相機測試文
很多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自尊心作祟,明明說是測試相機或鏡頭試拍的照片,還會刻意去"調整"讓照片看起來更"賞心悅目",我不知道這是為了什麼,證明自己買對了相機或鏡頭?!

2.攝影教學文
這點更不用說,看過太多網路教學文或者開般授課的攝影師,很愛暗蓋不說拿出來的示範照片是有經過調整過的最終作品,又大辣辣不移除EXIF資訊,很容易誤導新手或有心的學習者,以為一定要追求更額外或高檔的裝備才拍的出來!

如果照片是當成作品,沒有什麼好爭有沒有後製,再怎樣也是透過自己審美觀及創造力得出來的,代表是攝影者的創作又有什麼問題呢!
[`hugo]
璽牛牛 wrote:
話說這幾天小弟最近看...(恕刪)

個人的看法是,無論前製如何用心,總還是可能會有沒注意到的小細節,
後製與否在於對照片的完美盡更多的努力,
無後製明明只是代表沒經過調整的意思而已..
樓主說的問題
其實在傳統底片中
就會有一樣的前製動作

選擇底片時
有正片、負片、黑白、紅外線...
iso有50、100、200、400...
底片也因廠牌不同
色彩表現也會不同
還有彩色濾鏡、紅、藍、綠...





後製的定義就是
按下快門之後
所有的動作都是後製
無論是改
EV
白平衡
色彩
飽和
對比
銳利
只要跟原圖不同
都已經是後製了


Yawp wrote:
就算以前沒有數位機背的時代,
攝影比賽也沒有限定「只能交底片,主辦單位統一條件沖洗」的怪異硬性規定吧?...(恕刪)

以前很多都有這種規定啊。不只是比賽,很多時候光是參展就這樣了。還發生過底片回來被刮傷的爭議呢。

後製沒什麼不好,Ansel Adams的作品很少沒後製的(沒看過他的作品的請自行google,推薦!);郎靜山更是無中生有的最高境界(沒看過他的作品的請自行google,推薦!)。

直出就可以得到A級的作品,的確是比較厲害,因為這代表創作者對於硬體的特性、攝影技法與對於優秀影像的感受度都優於常人,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就已經盡善盡美;但是後製能讓A to A+,其實也不簡單。我反而覺得不怎麼樣的作品比較好後製,畢竟從不及格到及格容易,從98分到99分很難。

直出只是基本功,沒比較高尚;後製爆強的人也不代表基本功不好。五音不全的人當然可以靠後製出唱片,但是再好的後製也不能讓他變實力派唱將。至於像郎靜山先生這種擺明就是要無中生有的藝術形式,跟靠後製加分的攝影是完全不同境界的。他不是紀錄,而是真正的原創!

我會註明有沒有後製,是讓別人有機會指出技巧上的不足,這樣我才有繼續進步的可能。我不喜歡明明沒後製,被說成有後製;也不喜歡明明有後製,被以為沒後製。

我這次在日本旅行,拍到彩虹盡頭的照片。儘管我們許多人見過彩虹,但只有少數的人見過彩虹的盡頭。聽說看到彩虹的盡頭會帶來幸運,因此分享給各位,希望大家事事順心。
前景是安藤忠雄的建築設計-夢舞台,由於彩虹本身很淡,傍晚光線反差很大,因此照片都有使用HDR + tone mapping的後製。沒後製真的不太行。有些新相機已經將HDR內建在裡面了,作者自己不講的話,真的越來越難知道有沒有後製了;區分有無後製似乎也越來越難有具體意義了。



我認為很多攝影競賽或作品標榜無後製
主要原因在於: 不要在電腦上看完照片後覺得哪裡拍不好再修圖
這個修圖的動作 即代表瑕疵的補救 既然要補救表示沒有拍好
一個總是曝光精準、構圖完好、不後製的攝影師 和一個曝光不準、構圖失衡、常需要後製的攝影師
最後可能拍出來的照片差不多
究竟誰的功力好 應該不能用結果論來看


按下快門前的動作叫做前製

按下快門後的動作叫做後製

會用的人接受後製 , 不會用 怕麻煩者 討厭後製。

主要因素應該是這個吧~

再多的理論也解決不了一個【懶】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