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個人認為似是而非的觀念....

ellis630908 wrote:
開始熱衷於攝影時,有...(恕刪)


樓主

社大應該是有很多婆婆媽媽伯伯輩的吧

如果是這樣 由淺入深是算說的過去

因為講了原理 他們也不一定懂 也不想知道 也覺得不一定非知道不可


最傳統是底片機 那種就是點測+手調光圈快門 用底片機最好懂 調到測光錶的o亮就好

現在dslr有人是直接教a模 點測+ae鎖 預先判斷測光點跟償光補償 測光只測一點

靠經驗 直覺 判斷決勝負 測不好重來拍到好

我一開始不懂測光時 是先被教這樣的 光一點點測就花了很多時間習慣 一開始很挫折

但練好之後 測光特別快 因為只測一點配合AEL 幾乎想好後 動一下相機瞬間就完成測光動作


現在dslr平均測光也好用 變成他們也不一定要用點測光 用平均測光就好了

唯一缺點就是平均測光用到後來 會失去自己本身去抓測光點的直覺


不過趕時間 最快還是P模+平均測光 想都不用想 只要管好構圖美感

但曝光準度仍是差強人意 都是需要事後調 個人還是最習慣用點測 雖然最不科技 但變數比較小

其實拍照沒什麼絕對方法,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

ellis630908 wrote:
說道先用P模式測,得到光圈.快門的數據後,再切回M模式並用P模式所得到的數據調整光圈.快門以得適當曝光值,我聽到這段話後,便問為何不要在M模式下直接看測光表來調整?還要多個像似多此一舉得動作?


把 P 模 抄過來 M, 卡緊啦..

不然 邊轉光圈, 快門, 還要 瞄準 測光點, 還要監視測光表... 那多累啊!

把 PAS 其中之一 copy to M, 尚緊!


像 K-r 就有這種功能可設, 比如來源設 A, 當你在 M 中, 按一下綠鈕, A copy to M, 連轉都免轉.
感謝先進的提醒,我當吸收學習....

我心想著要是各位先進有欣賞過這位老師所拍攝的照片,這樣各位先進應該會更了解我所執著之處。但因他人創作不便轉貼,要是有它法,能讓各位先進欣賞,再當告知各位先進。

ellis630908 wrote:
感謝先進的提醒,我當...(恕刪)


應該教的是測光,
用什麼模是根本不是重點.

偶說過了,
他其實就只是要學生去背 P 模式的相機測光表而已.
Cudacke Dees大:

你所言極是,不管用啥方法.啥模式,只要能拍出自己所想的,就可以了。
喜歡複雜的就用複雜的方式,喜歡簡單的就用簡單的的方式。


補充主題:

前面有些未說到之處,順便補充一下....
以第一個例子,當時我也跟朋友說明了光圈.快門.ISO值三者關係,當然我所用方式是死板的,固定的,並且也說了相機有內建曝光表(條)可以參考,所以朋友也對這個教法有了疑問才會問老師的。

個人想法是要是學生啥都不知,當然老師所教就是了,那要是學生有疑問,當老師也應當解惑才是。

第二個例子的第二句說了散景有煽動力,延伸了第三句讓人不須思考就有想像空間。第五句主體因為人們較不會注意散景部分,相對更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體(清晰)上。

上述是個人淺解,由第二句延伸至第三句部分,可見這煽動力不是煽動了更凸顯主體,而是散景本身讓你有了想像空間,當然全張都是散景的燈火照等,就不可同語,若以這樣言,觀看者勢必將部分注意力移到大部分觀看者所會忽視的散景部分,那這樣散景又能如何去凸顯(襯出)主體?

個人當然認同第五句所言,我所學也是這樣,要是全散景我當然也認同會有煽動力,我也嘗試拍過。但在淺景深的相片裡,如何感受到像這位老師的形容?所以我才會有{是一種能讓你確實的想像又要讓你忽視其存在的情況}的感受。

當這位老師發表這觀點時,有貼上一張他所拍的人像照,我也試過想藉著此相片找尋所謂的闡述,只是無法體會出來。

以上個人想法,若有先進需要觀看老師所貼上的相片來參考的話,我再以私訊告知....
這樣.先進將會更加清楚個人所言....
這是他們進階班第二週的課程,如下....

光圈、快門與景深之細部控制
測光點、測焦點與景深的互動關係、視覺文化理論
攝影作品賞析:校園攝影1(人像攝影練習)


不知各位先進有注意到了嗎?

另外,各位先進不會想看這位老師所拍的作品嗎?覺得這位老師不錯的或是真的有練過的先進們,你們這樣的看法,我以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小故事來看,我是認同你們的看法,但畢竟這也只是這位老師的觀念說詞上,我想這位老師應該也會印證在他的作品上,各位先進不想一探究竟嗎?


H530325大:
純粹討論,依你所舉的例子,我也有另個例子,考第8名的小孩子一直強調自己贏過考第2名的同學,原因無他,只因8比2大。

若不懂也不關心於光圈者,這無可厚非,問題是他們正在上攝影課,學習攝影。老師的義務不就是教會這些學生嗎,當然也不能指望這些學生全都懂,那至少也會叮嚀學生把講義熟讀。回想在新訓帶新兵時,教戰總則裡也是說了,新訓中心的目地是把一個老百姓訓練成一個合格的戰鬥兵,只是要合格就好,這就是一個基礎,要是上課的同學們有其他的目的,老師也應該要把基礎教好啊。

話說這些同學們學到的淺景深就是清晰焦段很短,要是哪天遇到要用長焦段來拍淺景深,這樣也不知能不能清晰了。

ellis630908 wrote:
這是他們進階班第二週...(恕刪)


樓主~這課程因該是初階班吧?我猜.

老師的教法我覺得問題不大,上課的學生許多都是剛入門的

有時講解的太深入,反而會讓學生胡思亂想,就因為學生基礎不穩

經驗不夠,老師P模式測光方法反而可以讓學生有參考目標,

在來拘於上課時間太短,我認為光是教測光原理與應用,因該就可以講上1整個月了....

這也是社大的盲點,豐富多樣性但是不能樣樣專精,我個人覺得還滿可惜的!
ellis630908 wrote:
這是他們進階班第二週的課程,如下....

光圈、快門與景深之細部控制
測光點、測焦點與景深的互動關係、視覺文化理論
攝影作品賞析:校園攝影1(人像攝影練習)...(恕刪)

樓主陳述的案例是雲嘉南某市的社區大學攝影課嗎?
以小弟目前所瞭解的部分,不知是否就是樓主陳述的案例?

小弟不針對講師所使用的字句或作品來講,
僅提出小弟略懂的範圍來與樓主交流..

以「教職」的立場而言,「教育」是終極目標,但得因材施教;
「材」在攝影課程中包含施教者、學習者與器材三個面向。
社大招生對象大多可能是婆婆媽媽或社會人士(甚至長者、退休銀髮族)為主,
這些學員的器材如果只能是單純的傻瓜相機(或說很一般的消費型小DC),
光要在2-3小時內讓所有人學會M模式,或許會有點困難。

可能我們會問,這課程怎麼可以存在?怎麼會有人去上課?
但它之所以存在,只是因為它有存在的價值--
例如婆婆媽媽只是單純的想搞清楚她的傻瓜相機要怎麼用,
例如父母親只為了幫兒女買一台數位相機當禮物,而且必須告訴孩子怎麼操作,
例如退休銀髮族只想知道他出國玩的時候,要怎麼跟老伴拍合照...
我們面對的學員是未知的,所以社大不像設計科系或攝影科系那麼單純的學生來源啊!
這族群所需要知道的「怎麼拍照」,絕對不可能跟其他族群想知道的「怎麼拍照」一樣。
除非是對攝影非常熱血的誰誰誰,而他的下一個攝影課,他自己便會知道怎麼安排。

小弟相信能站在台上講課,而且能持續講下去,都會有一定的水準,
這水準不見得指講師的技術相當高超、功力極為深厚,
或許該講師能夠有一個「讓學生聽得懂」的辦法,或許他就是有辦法解決學生的疑難雜症,
有時候,甚至可能只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群眾魅力;
即便我們認為該講師用的方法非常之簡單--見人說人話,就是這道理。

樓主參考看看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Albert Einstein

青龍虎丸 wrote:
在來拘於上課時間太短,我認為光是教測光原理與應用,因該就可以講上1整個月了....

這也是社大的盲點,豐富多樣性但是不能樣樣專精,我個人覺得還滿可惜的!


講測光布需要這麼複雜,
對於這些人,
測光可以不用二十分鐘就講完了.
之後需要的是不斷的演練.

這種東西在稍微有點水準的大學美術系裡面,
是最基礎課程半堂課就會帶過剩下自己演練的東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