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o wrote:
完了嗎? 沒有, 如果你知道這張照片是拍於二戰結束的瞬間, 孩子探索正迎向一個寬廣的天堂...更有FU了嗎...



才剛寫完上一樓就看到您這篇,講故事的功力一流,那不起眼的小小頭像都害我差點要痛哭流涕了.

我們看世界美好,就會把美好帶給我們周遭的人,不論是攝影,還是甚麼.
effo wrote:
唉我就是因為你是在...(恕刪)


第一次看到您的頭像這張照片
就留下深刻的印記
我是在海德格現象學一書的封面發現這張照片的
當時的標題類似森林中的兩條路

後來拍我兩個小孩也常用這樣的光影構圖

新居落成2015 / sony a7 with nikkor 50mm



八通關古道東段 2015 / sony a7 with nikkor 50mm

一般常用黃金分割比例來做構圖
讓各個元素
符合人體視覺的習慣比例
產生元素之間互為作用的空間

而把被攝體放在正中間
被認為是挑戰 觀看的人
但對作者與被攝體來說
是相互信任的成果

在這層關係下
直接投射給觀看的人(像投射燈)
觀看的人當下覺的刺眼
就考驗作者的構圖安排(背景/光影/線條)
如何把投射燈的效果(感官的刺激)
變成間接照明的效果(投射燈照牆壁反射,心靈的感受氣氛)

國美館 2014(躺在互動裝置藝術作品上) / sony z1

太魯閣白楊步道 2015 / sony z1
jimcarax wrote:
一般常用黃金分割比例來做構圖
讓各個元素
符合人體視覺的習慣比例
產生元素之間互為作用的空間
而把被攝體放在正中間
被認為是挑戰 觀看的人....



我看到一個比我學建築還會分析的人.四十歲開始練習看五線譜練豎笛,常常跟著學音樂科班的年輕人四處作些小表演.團隊演奏練習時(非個人獨吹)節奏切入點的掌握,和演出時把自己交給直覺,都對我這慣於分析歸納,往復性思索的腦袋有很大幫助,等於又重新開啟了我塵封數十年的另一半腦袋.

不論是視覺聽覺甚麼覺,只要是人類的感覺,都有共通性.習慣於構圖分析,分析,分析,最大的缺點,就是一旦習慣於洗腦式的思考模式,就會讓自己陷入一個旁人無法理解的窠臼,喪失相信直覺的自信,燈泡一亮的靈感便會錯失.分析是學習的過程,終要內化於無形,回歸心靈最直接的感受.我不愛看書,都是自己的生活體驗,沒有大師的理論背書.

如果您沒有學過樂器,建議您可以試試看,就會體會到我所遭遇的挫折,和對年輕人反應速度的羨慕.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會開始騰出一塊空間,去容納更多新的元素.如果您有學過音樂,那試試看用樂器演奏的心情和節奏去按快門吧,看看會不會更有趣,和眼前的景物共同形成一個樂章.
2003大叔 wrote:
我看到一個比我學建...(恕刪)



好巧 我四十二才開始自學鍵盤樂器 上網自學如何看五線譜和彈指法

許多才藝都有其公式 公式是一種捷徑 攝影也有其基本公式


但 影像 不是數學


有時候我會思考 為什麼攝影就要依尋某某名師 某種學派風格來拍攝 ?

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套用某固定觀念來拍攝 那大家豈不都成了 攝影殭屍 ?


二十年前的觀念在十年前被淘汰 十年前的觀念在五年前被排擠...

人是唯一無法滿足的動物 在不同的時期會求新求變~


如同音樂 已經改朝換代好幾回 風格層出不窮... 沒韻腳的詞 沒起承轉合也都可以成為當今主流
世界如此遼闊~ 我只是走過某個角落...
回到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了

請木工師傅去做台積電工程師的工作
我相信他也能勝任

昨天家裡裝潢
水電拉管
要配置我的喇叭線(拉到對牆)
我買了25米(剛好一小梱,價錢更優惠)
水電師傅說不夠(原本他說要一邊20米兩邊就40米,我以為他的意思是只要20米)
我開始擔心了

我和水電師傅開始拉線
從擴大機的地方先拉右邊喇叭
拉到一半
線卡卡的
我說用牛油塗一下
水電師傅說不行要用他帶來的
牛油不會乾
順利穿過去右邊的線頭拉出來了
我說要剪斷了
水電師傅又說 不對不用剪 直接再從左邊喇叭孔穿回去
這樣才能節省線材(有經驗的師傅就是不一樣)

喇叭線有方向性(一開始就請師傅注意了)
但要再從左邊喇叭孔穿回去時
水電師傅的方向性郤迷失了
但我很肯定的告訴他說沒錯就是這個方向回去擴大機
水電師傅一付質疑的眼神看著我(他的經驗值在這裡有衝突)
我很篤定的請他就這樣穿回去吧
水電師傅終於想通了 沒錯您說的才對

線又從左邊順利的穿回來擴大機
比原先預期的還多出來一點點

運氣好 本來買散裝20米 後來貪便宜買了一小梱25米

"""""""""""""""""""""""
個人心得

學習任何東西
有的是學院制認證
有的是師徒制出師
但都只是過程
前面的文章也提到 攝影眼 和 多看大師作品
過程中內化了多少
是個人天份
從大師作品的養份中
您又成長了多少
是個人的領悟

作品中有大師的影子
是我學習敬仰的大師作品的"習慣"了
藉此 向他們致敬
也讓我能時時回憶
看到大師作品時當時的悸動
若說自己的作品還有若干的自我風格有了更多的創作意義
那是回饋大師們作品的教導
⋯⋯不知有何不好?

我想 多元學習 相輔相成 各派學說 各種風格
有機會接觸就去看看玩玩
玩到後面就是自己的東西了
(我在這裡講的也都是我學習過/自己經驗過的東西/我前面也提到都不是一般性的原則)
至於自己的東西會有什麼效果或引領什麼風潮
那是機運了

至於那種 蛋生雞雞生蛋 的無限迴圈(理論/經驗)
在討論的意義上
只是浪費時間
在辯論的意義上
又自失立場

如版主
他可以很清楚的告訴我
他的風格他的想法他的學習過程
那我就可以更明白他作品的意義
對他的建議與批評
是從我個人的心得和一位觀看者的角度
但他告訴我他的創作想法
我會用 作者論的角度
去評論他的作品
就是後來寫的 時間/歷史的部分


在流行音樂
汪峰的歌曲和周杰倫的歌曲
都很賣錢
汪是古典/學院出身(中央音樂學院超難進超嚴格)
周是自小學習音樂,沒進過學院
對他們的歌曲的創作內涵
我也都有不同角度的評論
在這個部分我就很 作者論 了
但對市場而言 對流行的時代性來說
他們就是賺大錢
他們就是標誌了一個時代

所以若要在流行音樂界賺大錢 就要進中央音樂學院?
還是根本就不用唸什麼學校,在家聽媽媽的話苦練鋼琴,打打籃球,泡泡馬子?

有幸和各位版友交流
供參考

最後
任何理論都要經過在地化的過程
才能對研究對象(本土的)有學術性的意義
小弟是把攝影當做藝術學院裡的一門學科
引用理論只當做要驗證在地的適用性
說吊書袋也好

攝影史與攝影評論的建構
對小弟而言
就像捍衛台灣本土攝影發展的門神
當然啦
這是小眾成不了氣候的

感謝版主有心
有機會讓我能提出對攝影更深刻思考








2003大叔 wrote:
才剛寫完上一樓就看...(恕刪)

korea119 wrote:
現在是民主時代,很...(恕刪)
500PX裡,很多照片都已經不是照片了...
winwmv wrote:
好巧 我四十二才開始...(恕刪)


要學攝影我認為不用依循某某名師或是學派風格來拍攝,也不用對攝影史很熟,但至少要知道怎麼讓觀眾進入畫面。而表達方式每個人不同,要不要用隱喻、符號,這個後來都可以慢慢加上去,我也還在學而已。

攝影的進步很快,近幾年出現網路世代的攝影家,許多都是自學出身,他們當然也有喜歡的攝影家,比方拍風景的你問他,他一定講Ansel Adams,但是他們成功背後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靈感”,他們的作品中也看得出來,也因為這樣子變成他們獨樹一格建立起自己的風格後,變成其他大眾模仿的大師。

比方台灣人比較熟悉的女友牽手走全世界,
其他像是 Von Wang,CA, 他的主軸是史詩般的攝影。
Shaden Brooke,USA. 我聽過他的網路三天課程,她主軸是虛幻的頹廢風格。
Sean Archer, Russia. 拍正妹的,窗光,背景就公寓的牆面。
Paul Zizka,CA. 極限攝影,拍一張雪景照片走七天到山上冰河的地方,在做直升機回來。
就我喜歡的攝影師大概至少四五十個吧,台灣人極少數我有看到有模仿上面的攝影風格,火侯差很多就是了,但這至少是個開始。

回答你這個討論 "有時候我會思考 為什麼攝影就要依尋某某名師 某種學派風格來拍攝 ?"
不用依循某某名師,但是常在看喜歡攝影師作品的時候,他們的東西會因為分析後內化,不一定是模仿。
台灣很多人拍出來的照片都一樣,比較像是沒有好奇心跟資訊封閉後的產物,

跟學鍵盤類似,學到速度跟力道控制跟不上時開始分拆動作練習,一小節不行,只彈四個音符,我拆到最後只練習兩個音符,兩個音符每天重複的音符彈上百次。之前發現我朋友攝影作品不穩定,他們叫我教,我發現他們雖然照相跟我一樣兩年,但是基礎完不扎實,所以我花時間叫他們練習比方對比,只拍顏色對比一個禮拜,明暗對比一個禮拜,概念上的對比一個禮拜,就只拍對比,我講完他們就全部都忘了,畢竟網路上黑卡大師比較厲害,他們不知道台灣的大師有些在國際舞台並不是那麼吃香。

就像要彈奏一首曲子,需要搭配各個環節的基本功才能談的好,想要速成的結果就是手指慢了硬敢,大珠小珠落玉盤,離離落落。攝影上的表現就是照片照了兩年基礎的構圖還是靠運氣,這不是沒有興趣而是沒有好奇心。

給各位看一下我的作品,風景居多,也還在摸索,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我覺得可以的大概十幾二十張。


值得一題的,風景拍攝一個重點是把平面拍成立體,但那種照片我拍很多是,是國外很標準的風景公式,所以我就比較少放了。
台灣拍的部份還沒上傳就是了。





2003大叔 wrote:
才剛寫完上一樓就看...(恕刪)
只能用籠統的定義
就如同每個人對美食的定義一樣
好吃
很好吃
非常好吃
超級好吃
難吃
超級難吃
還可以

唯一可以定義的就是非常難吃,跟非常好吃
其中皆屬於自我主觀的範疇之中
去爭這個還不如去跟國外的攝影師比賽
就可以知道深淺了
flyingf wrote:
要學攝影我認為不用...(恕刪)


謝謝分享 我認同你的說法 在我看來老師這個角色也只是賦予學生捷徑之一


好奇 也是需要金錢和時間投資的 喜歡攝影的人能做到的階段也不盡相同 但只要熱情不滅 就可能創意無限~

好奇是一種學習的動力 知識是架構的基礎 情感則是創意的橋梁~


相信許多名師也不會希望自己教出來的學生只是活在他們的影子底下...



雖然僅是 照片 簡單的二個字 卻能包含 時間,光影,色彩,線條,幾何的基本藝術 還能再延伸哲學與情感的寄託及生命力的展現


只要能把其中幾個元素張力表現出來 我都認為是好照片 而創意的突破部分就靠天賦 達不到也無須苛求


我給自己的要求很間單 (只要能把照片盡量拍成 一幅畫 就是好照片)


在畫裡面 你要如何參入感情的連結及想像的空間和故事性 那是另外的層次 這就很難斷言照片的好與不好 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不會一樣 感性與理性的比例也不同...
世界如此遼闊~ 我只是走過某個角落...

純色視界 wrote:
所謂好照片定義在那...(恕刪)
大專時攝影客強調一件事....照片的品質!
一張照片最亮的部份跟最暗的部份都可以看出階調,不是一片死白或死黑!....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入門!這個基本功掌握住,才是構圖!版主拍的是多張連作,以許多張照片去勾勒出拍攝者所要表現的意義,來跟看圖者產生任知上的共鳴,進而感動!每按次快門就是一種感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