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積分:3321分
文章編號:90532002
個人積分:36790分
文章編號:90567985
個人積分:3321分
文章編號:90568511
個人積分:1145分
文章編號:90569428
我很喜歡半夜沒事看著自己以前出遊拍的照片, 常常都可以從同一張照片裡發現新的事物. 從自己拍的照片我可以再一次站在歐洲教堂下欣賞穹頂的壁畫, 我可以放大看著那馬賽克拼圖的細節, 我可以再一次觀察當時在現場沒注意到的眾生百態, 我可以細緻的看到親人當年的樣子.
所以一個便攜高效優質的拍攝系統對我是很有意義的, 而要達成這目的絕非靠啥計算攝影可達成! 我自己三十多年前碩士論文就是做影像處裡的, 工作這麼多年也做過不少影像處理相關專案. 在現今, 影像處理不跟AI扯上關係是很難的. AI修正出來的東西差不多不能算是原本的東西, 那已經是屬於AI的創作了. 搞創作這樣的東西沒問題, 但紀實有時就不見的恰當.
很多人的拍攝用途就不過是上傳社群跟人炫耀用罷了, 這用手機創作出一個很炫的照片來唬人, 剛剛好而已! 但如果像我喜歡半夜放大好像debug程式一樣的看照片, 拍照比較好是用好鏡頭拍個raw檔才能細細品味. 拍照最難後續補救的就對焦跟曝光, 有個好鏡頭跟機身, 只求控制好曝光跟快門, 相機拍照花不了多少時間的. 一張模糊的照片就算用計算攝影救回來, 誰確定那的確是原本的東西? 做得到彭婉如命案早就破了. 有的人喜歡像油畫般的模糊照, 但我就是想看到親人臉上的皺紋這類歲月的痕跡, 觀察隨著時間這些痕跡的變化. 傳給他們的照片我會先後製磨皮再傳出, 但我自己總是保留原始檔案.
我可沒要推廣我自己的方法, 單純只是說明為何我會這樣取捨器材, 我不是那種偏執的人!
擇善固執跟偏執是不一樣
不小心發錯文,自刪;
個人積分:3321分
文章編號:90570142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