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淺談攝影的紀實本質與後製

george731007 wrote:
+5先~我們需要這種...(恕刪)


糾正一下,是(冼)老師,省<<==這個字的發音,非洗

我已閱讀過並同意遵守討論區規則



其實樓主的文章寫的很棒.希望能再看到其它類似文章.


攝影的進程.過往歷史或是一些攝影師的生平作品.要完整透澈理解全部著實有一定困難度.我也不是這方面專業.對攝影也只是剛入門摸索. 說要進圖書館查找這些資料在台灣的圖書館是有困難度的.網路搜羅來的資料也不一定正確.而一些紙本資料也不一定客觀.能閱讀進入腦袋也不全然可完整吸收.只是訝異這篇文章蓋那麼多樓之後.沒有人發現到一些疑問處? 攝影是很難懂的一門學科.牽扯過於複雜.

攝影到底是不是藝術,每個人的看法一定是有所分歧的.認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這個題目討論下去最終還是沒有答案的. 個人是認為攝影自發明之初.就不是藝術.而是科學與化學的一種發現後.有些攝影師經由攝影影像經由大眾傳播.分享.認可後被掛入了美術館博物館成為經典的"牆上雕像品"展示.攝影藝術史? 真的很難明白.特別在今日每日生產這麼多照片.每個人都說重點要拍"一張好照片", 那一張好照片得定義又是什麼? 什麼才是叫做好照片? 它又要如何從每日生產這麼多照片中脫穎而出而成為日後可能成為牆上雕像品? 就僅憑一張好照片?

人們會想要試圖去認識PETER HENRY EMERSON, ALFRED STIEGLITZ, PAUL STRAND, ANSEL ADAMS, LONG CHIN-SAN,EDWARD WESTON, ......人們對這些PHOTOGRAPHERS 的印象絕對不是僅憑一張好照片,他們會讓人想要試圖去認識也不會只是因為一張好照片,而是因為他們生前即留下許多影像.文本攝影集.論述著作.也經由這些廣汎傳播.流傳.才使人們可以稍稍一知半解記憶到他們的IMAGES. 如果他們沒有留下任何攝影著作.作品.論述.就像我經常在猜測那兩張被人撕走的1908台灣寫真帖水果照片一樣.
那麼現今的人們也只能憑空猜想.


不管是記實.紀實.記虛.紀虛.照片倒底能不暗房後製.數位後製.假造無中生有.每日生產這麼多的照片中.很多觀者只會選擇看其想要看的.許多照片只是忽略帶過.很多人說要拍出一張好照片,後製加工一張好照片.也許那一張好照片只是僅存在電腦的硬碟裡.根本無法傳播出而深植於觀者的腦海裡.這幾年台灣每年出版幾百本的攝影技術.器材.教學.後製修圖書籍印製陳列在各大書店裡滿滿的一書架上面.但是幾年過去後.卻也沒有造就出可以浮得出來為人熟知的攝影師或讓人驚豔的攝影作品深植於觀者的腦海裡或被廣汎流傳討論.





無論後製與否,
能感動自己跟他人的都是好照片
能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他人的都是好照片

因為我們不是記者,不是把攝影當職業 當工作
所以 說實在 沒有被侷限的攝影 你可以自由的發揮 !!
想拍怎樣就拍怎樣吧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