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to wrote:
一個自認專業裱褙的業者居然會講這種無知的話,挺令人跌破眼鏡的

你可知道北美館的數位典藏都是用8x10正片翻拍後掃描?
如果數技術位這麼好,幹嘛還用底片翻拍?
翻拍後的底片也一併列入典藏文件,也沒有被丟棄,就怕檔案毀損,還可以調出來掃描

如果不知道微縮膠卷(底片)可以保存多久
可以去kodak官網查詢,不必上來丟人現眼
美國為了保存自家文化資產,挖了一個防核爆的深坑
把美國歷史文件都微縮膠卷化送進去
台灣台南還有一家專門做微縮膠卷
如果數位這麼棒,為什麼這種公司至今還沒消失
反而跟我進藥水一次就是5~10包的買?

全世界都搞數位典藏,為了是方便藝術品的商品化,談好授權就可以交出檔案給廠商製作複製品
請搞清楚它最重要的功能,不要被典藏兩字給騙了

不要為了自己的生意,上來講一些令人噴飯的話
這下可好了,大家都知道你自稱的保存專業才這種程度
怎麼說服你的客戶呢?




又學到一些東西!!


jeromevj wrote:
真的沒拍過底片,就別在那炮了,數位是新時代的紀錄方式,底片是跨越新時代到現在還是有需多職業與專業工作者還是堅持使用的傳統技術,只會吹虛數位有何多好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底片數位都玩過. 然後選擇數位的
包括你所說的很多職業與專業工作者

jeromevj wrote:
但談到沖洗,這是傳統技術,更是呈現一位攝影師的獨自特色,底片在細節保留更不是數位可以比較。
如果這不能談底片技術,我到是想問問幾位一直在高談數位的高手,你們的攝影技術如何?


RAW處理. 色彩管理. 一樣是專業技術
階調. 對比. 色彩. 特性. 全部掌控在手中. 一樣可以呈現攝影師自己的特色



昨天晚上回這篇的時候好像被樓主鎖黑名單. 今天不知道為何又打開了
看來樓主可能覺得幫手多了. 風向對了
不知道可不可以回答我一開始提的問題了 > 數位攝影算不算攝影

Fox_huang wrote:
對了..

你會不會又把這篇貼到你的撲浪去取認同呢...


原來你也會這樣回應
各位要回到私人論壇或傳統攝影版面上作一樣的事. 個人沒什麼意見
但如果是在01這種公開論壇. 拿著錯誤偏見卻打著"攝影觀念討論"的招牌
每次都同樣幾個熟面孔互相安慰認同. 說要"招降納叛"
我想別人至少有質疑的權利

文包先生,去多作公課吧!

真的很難相信你有專業度可言,這樣的回應,太呼嚨了。

都無法正確說明我問的,真不知道是我中文打的你看不懂,還是你只是會打屁而已

infoto wrote:
一個自認專業裱褙的業者居然會講這種無知的話,挺令人跌破眼鏡的

你可知道北美館的數位典藏都是用8x10正片翻拍後掃描?
如果數技術位這麼好,幹嘛還用底片翻拍?
翻拍後的底片也一併列入典藏文件,也沒有被丟棄,就怕檔案毀損,還可以調出來掃描

如果不知道微縮膠卷(底片)可以保存多久
可以去kodak官網查詢,不必上來丟人現眼
美國為了保存自家文化資產,挖了一個防核爆的深坑
把美國歷史文件都微縮膠卷化送進去
台灣台南還有一家專門做微縮膠卷
如果數位這麼棒,為什麼這種公司至今還沒消失
反而跟我進藥水一次就是5~10包的買?

全世界都搞數位典藏,為了是方便藝術品的商品化,談好授權就可以交出檔案給廠商製作複製品
請搞清楚它最重要的功能,不要被典藏兩字給騙了


翻拍後的底片就是備份. 就跟數位檔的備份一樣列入典藏阿
這不是啥問題
國內數位典藏20年前就開始. 數位機背追上大片幅底片不過是這幾年的事
以前會用大底片是很正常的


我們來看看中研院的說法. 他們很務實什麼東西可以用就用. 不會有什麼非得底片的執著面子問題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993&page=2

/
除了順應訊息交換的趨勢以外,許多珍貴藏品物件,不論是文書、器物、正片、檔案、聲音、照片等,這些早期調查人員所蒐集的典藏品因時間久遠且多次裝箱搬運遷徙,物件早已呈現老化而捲曲,再加上諸如破損、褪色、蟲蛀、霉斑水漬等問題,物件狀況急劇惡化。雖然儲放空間不良的問題在委由博物館專業庫房管理後已完全解決,但這些物件在未來仍禁不起大量使用者重複翻閱與使用;然而若以保護物件為由而嚴苛設限使用者查詢的次數與閱覽的時空條件(只能在特定區域與時間內進行查詢),則又與典藏物件所欲達到的教育與研究目的相違背。數位典藏是解決上述矛盾的極佳途徑,將舊有藏品內容及影像以數位化的方式保存下來,並且將藏品資料內容以及影像圖檔,有系統地建入資料庫中,使用者在網路上得以瀏覽典藏品影像內容,並仔細閱讀該典藏品的說明資訊,大大拓展使用者利用的機會與條件,另一方面原始物件也無須再因參觀、觸摸而被頻繁搬動,更能有效延緩其老化、毀損的速率,更以另一種媒材方式呈現和保存藏品資料
/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993&page=4

/
2. 翻拍類

(1) 數位相機:適用於少量翻拍,由於相機原始設計並不是用來大量使用,故若使用率太大,會造成快門捲廉壞損。且翻拍大尺寸的物品時,由於聚焦點在正中心,故四周影像會較模糊,且光線的處理必須仰賴專業人士,適合用來翻拍少量圖像型原件。

(2) 數位機背:在傳統專業的單眼相機後方加掛一個CCD或CMOS感應器,同數位相機原理,適用於少量翻拍,高階數位機適合翻拍A1以上尺寸。

(3) 傳統相機:適用於少量翻拍,將拍攝後之正片或軟片,再透過高階掃描器進行數位化
/

文包 wrote:
但如果是在01這種公開論壇. 拿著錯誤偏見卻打著"攝影觀念討論"的招牌


請問拿"數位典藏"來討論"作品保存"
這又是多正確的東西!?

把一尊雕像拍起來 用數位檔"歸檔"
可以取代雕像本身!!?

那我覺得文包大大也不要亂發文
因為您也有蠻多搞不清楚的東西




熟面孔小弟我在這邊喊又~~


文包 wrote:
RAW處理. 色彩管理. 一樣是專業技術
階調. 對比. 色彩. 特性. 全部掌控在手中. 一樣可以呈現攝影師自己的特色



jeromevj wrote:
文包先生,去多作公課吧!

真的很難相信你有專業度可言,這樣的回應,太呼嚨了


我看到的現況就是許多藝術家. 攝影家
例如吳政璋. 許哲瑜.
為了可以製作更大尺寸的作品. 紛紛換用更高像素的135FF機身. 或是有能力就換數位機背了
如果是日本攝影家的例子更多到舉不完


他們是很務實的. 重點是作品. 而不在用什麼相機拍

小彭新城 wrote:
請問拿"數位典藏"來討論"作品保存"
這又是多正確的東西!?

把一尊雕像拍起來 用數位檔"歸檔"
可以取代雕像本身!!?


有人說"取代"嗎?

就如同拍成底片一樣. 底片可以"取代"原作嗎
(有趣的是拍成底片還是省不了掃描)
專業與否,我想文包先生差不多也只有這樣,不是我想吐你,我的文字發表跟禪師無關,挺誰,我沒針對誰耶。
我只是想知道,身位一位專業攝影師的專業能力到那,但我看到了。
別一直引用網站資料,請拿出你的專業攝影師知識,謝謝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