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個人的立場,是很不喜歡用"好"來界定一些事,從小被要求要當好學生,出社會要當好職員,生小孩要當好爸爸...,問題是,我沒有那麼好的資質,甚麼角色都能扮演得很好!為什麼就沒有人告訴我,好好扮演好自己就好.
好的定義,給我們很多無形的壓力,也讓我們長時間處在一個莫名的壓抑中而不自覺.好壞,來自於比較,容易產生競爭而導向偏差的價值,招致強弱的霸凌.於是,我們應該要覺醒,努力的看清楚自己,或許這才是最辛苦最受傷的.但接受自己後,才能理解不同個體間的差異,欣賞彼此不同的美,而不是那一套莫名其妙的定義也要別人來接受.
所以,我認為只是拿相機當生活調劑的攝影愛好著,用"喜歡"來代替"好".老實講,我們都不夠好,但是這不影響我們去喜歡.
看到大家的發言,真的不容易懂(其實也不是很想弄懂),但是至少大家都很認真的想了想自己,相信會有更繽紛的作品.努力堅持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有一輩子都不改變的想法,那才是對的(對你).在證明自己是對的之前,也不必去否定別人的想法.
業餘的愛好者,應該要比職業的更接近真理,因為我們沒有包袱.
2003大叔 wrote:
為什麼就沒有人告訴我,好好扮演好自己就好.
怎麼會沒有?
"做自己" 這種話 很多人講,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做自己
扯 做自己 的書也一大堆, 廣播常常聽到這些 做自己 對白...
都快成了碎碎念了, 煩死了...
所以 是你自己 視而不見..
winwmv wrote:
如同音樂 已經改朝換代好幾回 風格層出不窮...沒韻腳的詞 沒起承轉合也都可以成為當今主流
流行也是有周期性."沒韻腳的詞 沒起承轉合也都可以成為當今主流",其實都是為了去打破過去的工整.這種顛覆性的思維,過一陣子失去了新鮮感,又會回到保守的路線.
生物的感官,有一種非常重要的保護機能,就是對外界的持續性刺激慢慢會變得遲鈍.例如,我們一直盯著紅色的點看,視網膜上的感應會對紅色漸漸遲鈍;然後我們把視線移到白紙,我們就會看到白紙上少了一塊紅色的點,變成看到綠色的點在白紙上.流行的東西,因為太常出現在我們的感知裡,如同眼睛盯著紅點看一樣,都會扭曲我們的感知,甚至於變成了一種符號圖騰,讓人盲目追隨.
所以說,大眾喜歡的,不一定就是好;真正一流的人士,是比一般人能夠更快脫離流行的洗腦,找到下一代引領潮流的元素.追隨的人,很難跳脫成為引領的人,所以說,這就是回歸到"做自己"的重要性.
那先來說幾個故事吧。。
已故畫家洪通,他的畫早年沒人要說他是鬼畫符,逼得洪通將畫邦在竹竿在廟會時他拿著竹竿找看誰欣賞他。 怎知被伯樂相中這乃及具藝術風格的畫風,從此而紅了,此後所有人都改口了,真是大師手筆渾然天成。 夠諷刺吧。。
英國塗鴉大師班克西(Banksy)開了個大玩笑,把自己的真跡拿到美國紐約街頭大拍賣,在沒有「班克西效應」的影響下,他的作品即使以60美元(約台幣1800元)出售,仍乏人問津。
因為民眾根本不知道這些是班克西的真跡,老伯一直擺了大半天,才賣出第一幅,顧客是一名婦人,她為子女買下了兩幅畫,還額外獲得50%的 折扣。再過了一個半小時,一名紐西蘭女士也光顧了兩幅畫,老伯還擁抱及親吻了這名顧客。最後一名顧客,是一位芝加哥男子,他正為新屋尋找裝飾,一口氣便買 了四幅真跡,單是這四幅畫,就已經讓他成為百萬富翁。
PS:班克西的塗鴉畫價格約要3萬美元(約台幣90萬元)。
因此,首先你需要先看得懂,才來談好在哪裡壞在哪裡,這樣是不是比較科學一點,否則宏通變鬼畫符,班克西變路邊貨,試問怎麼談好壞。。。
彩色照有彩色照的邏輯、黑白照有黑白照的邏輯,絕不是會按快門拍照就表示全會了。 再來,人像、商業、婚紗、寫實、紀錄....等等的都各有他的棉角,你拿婚紗照跟時事紀錄來比,真的有時候可能是大眼瞪小眼罷了。。
還有,時空是無價的,比如諾曼第登陸的相片你認為好嗎? 很多都沒準焦哪叫好。 你說不好那等著被罵吧,那是人家用生命去戰場拍回來的,當年也沒有自動對焦,所以沒準焦那是正常,難道你還要戰士們再來一次我沒拍好? 暈。。 但是他的好在於歷史價值,不在於準焦於否,構圖好嗎,表情道為沒。 暈,戰爭也,你還看這裡,對,比個YA~~~
很多家長,有小孩後都用數位相機來記錄,出生、會坐了、會爬了.....如此的細心拍照記錄他的成長。 有些人看不慣,但是確實是好相片,因為小孩成長只有一次,以當事人的看法,以當過父母者經歷過這時期的人來講,都會慧心微笑,這是好照片,不在於技巧構圖,在於初為人父人母得喜悅之心,這是相片看不到的可是卻可以勾人心底的記憶的,因此是相片的另一層面了。。。
當然很多人說,在台灣拿了相機就幻想自己是大師了的比比皆是(就按快門叫拍照誰不會),不然上幾堂課買幾本書就出師了。 問題友這麼快嗎? 你可能只學會相機操作與攝影技巧而已,因為相片還是離不開美術的美學邏輯,所謂構圖法還不是美術那一邊來的。除此之外還有配色,還有布局,還有暗藏伏筆......等等。。
當然一直拍一直拍,不間斷,到最後總會有所心得的(10年、20年、30年、40年....)。
臨摹不是壞事,張大千當年不也在敦煌臨摹古人的壁畫嗎? 從開始的學習他的形,到最後臨摹出他的意,到最後臨摹出他的精神,這時候如果資質聰郁者可能已經內鍊出自己的風格來了。 那不聰郁的呢? 也不壞啦至少行走武林已經可以無所阻攔了,除非遇到像張三豐這樣的武林泰斗才可能一眼視出圖有皮毛而無筋骨。。。
有人抱怨,國外的攝影大賞都是後製,拍的也不怎麼樣....等等(不談國內以免被罵),那很簡單的事就是如同這麼簡單你就寄幾張去踢館阿,不是嗎? 還是上述,你沒張三豐的能耐,可能只看到皮毛而已不知其筋骨。。
相片,就是平面2D的紙張概念,怎麼還有額外的思緒呢?
有阿,君不見好多人已經著手於怎麼讓平面立體感,當然那只是技巧光影的運用,就是想讓相片增加額外的成分阿。。
當然沒見過的就是好奇新鮮,比如國內一張高架下來的機車道相片,在國內不討喜,可在國外卻是得攝影大賞獎,因為國外人沒見過這樣的陣仗唄。 那好些人都去拍了,而後呢? 第一個有糖吃第二個沒人理你,除非你能超越第一個。
所以,這邏輯當然很多人懂了,因此就去拍一些你沒見過的東西,比如死屍等等。。 當然創作精神是給予肯定,但是不要忘了還要有基本功。。。
那是不是就無解了?
怎會呢? 敢上台怎會無解呢? 稍安勿躁。。。
假設你無法說出你的相片好在哪裡(算是自己講評),那試問好在哪裡? 你無法說出你的手法與初衷試問好在哪裡(再給自己辯解機會)。 拍跟人家不一樣的,所以你們不知我的好,還是等十年後你就看懂我的好? 我知道百年後,至少有歷史價值。。
那到底蝦米系好像片?????
因為執著,所以才會一直解不開,在那轉。。
比如常見,拍個消防栓啦,拍的電線桿啦,拍的路邊的野狗啦。 你們肯定沒拍過,夠新奇吧。。。
那好啦,到底啥是好照片。。
不就女子曰好唄。。。。。。
君不見,無怪乎訪間那麼多外拍團,不就拍咩唄。。。
好照片。。。。。。
不談理論
您的照片在構圖上是有想法的與企圖心的(不知您是否有美術或設計的基礎?)
在結構上尚稱平穩
您是具備攝影眼的基本天份
但要等待時機點 讓您抓到"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的領悟
就更會好好使用您這個天份
給您的建議是
再多玩玩"攝影技巧"
很多人都會說
拍張讓自己認為好的照片就好了
或者 拍一張讓朋友家族都有甜美回憶就是了
但
我會說
一個很會畫畫的人
他畫出來的東西
一開始一定十張有九張自己都不滿意
可是這個畫家為了練習自己的畫畫技巧
從小也學了好多年
攝影技術看似簡單
就是快門光圈感光度對焦
但
如音樂的音符與五線譜就那幾個
就創造無窮的美妙樂音
所以建議您再玩玩您的相機或手機(調到M純手動 至少手動對焦 手光光圈 手動快門)
練習以下幾個場景:
1以慢快門來表現 ,您認為 (白天晚上都行)流動的人群中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是⋯⋯
2以淺景深來呈現,巷弄裡小路邊夕陽照射下 人群的身影,您想強調的是⋯⋯
3以24mm 或至少35mm鏡頭 光圈16或更小 /iso64(數位相機) 再拍一次 "月世界"(白天/手拿相機不用腳架)
對了
除了拍攝肖像照
其他建議都以 水平橫幅 來構圖
畢竟這是人類習慣的視角
flyingf wrote:
要學攝影我認為不用依循某某名師或是學派風格來拍攝,也不用對攝影史很熟,但至少要知道怎麼讓觀眾進入畫面。而表達方式每個人不同,要不要用隱喻、符號,這個後來都可以慢慢加上去,我也還在學而已...(恕刪)
這一段
把他想做是
棒球球評 曾文誠 會打棒球 ,但他不是一個大聯盟級或中華職棒的球員一樣
台灣美國都很會講 棒球 是國球,但不像日本有甲子園文化和棒球漫畫
學攝影是一回事
婚紗攝影也是一回事
報導攝影又是一回事
攝影史攝影評論是一回事
⋯⋯
但
加在一起就是這個地方的攝影文化與特色
缺一不可
當然
也可能全部加在一個人身上
⋯⋯傳奇誕生
從一本台灣攝影史啟蒙開始
或 不小心在書店瞄到攝影與社會的小書
⋯⋯有心學攝影不小心的與大師相遇
又有何不可呢
小弟只是用自己的心得
嚐試在 攝影史與攝影評論的面向上
來說說"好"照片
就像我看棒球
就從甲子園文化與棒球漫畫的"日本人"角度
來評論棒球與社會
所以學棒球
真的是不用先看那甲子園的傳奇傳記或日本的棒球漫畫啦
但若不小心看到
對人生有所啟發
而成就一名棒球傳奇人物
那 有何不可呢
若有朋友
不嫌棄小弟的評論與批評建議
可以上傳作品
我一定很認真的回應您
(在01認真就輸了⋯⋯那我就是那那個魯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