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有沒有後製差好多,各位喜歡哪一種?

攝影作品一是要美,二是有涵義,三是可以感動人,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作品有那個[氣氛].
除了當時拍攝的取景[氣氛],但因天地明暗,色溫等因素,再聰明的相機也會令您不滿意的
[氣氛],有時多多少少要一些微調了,也就是對色溫,明暗,飽和度,銳利度作一些微調便可以
了,作出一張作品是你要的氣氛,當然,同一張作品,十個人作微調,每個人也可能不一樣的氣氛.
我記得前輩說過:沒有正碓的曝光,看個人是要那種氣氛的曝光.可以感動人便可以.
當然,現在攝影軟體多又強大,一張作品可以再作其他變化,簡單如各別加色,複雜可改變
各種風格,各種藝術,太多太多了,再加上各種參數,一張作品可以有千千萬種氣氛.
不過,攝影作品多了,篩選後作品微調是可能必要的,也不會為過度後製把自己搞的太累.

二毛&卷卷貓 wrote:
我朋友都說我是詐騙...(恕刪)
我習慣性是不後製,相機拍出來是怎樣就怎樣,不會去苛求完美這東西,因為當下即是所見,後製太多會忘記當下看到的真實。
直出那一張比較美,因為色澤看起來很銳利,也算自然。
我一直對於許多人以為、堅持相機jpeg直出就是拍攝時的所見所得這件事,感到非常的驚訝與不解,或許,他們沒有真正嘗試過高反差的題材吧,例如日出日落、逆光。

即使是目前高階相機的動態範圍,也只能到達人眼的一半多一點點,那麼怎麼可能會有所見即所得這回事?或許這些人對環境的觀察還不夠,所以分不出來差異吧。
習慣拍jpg直出的並不是因為不愛後製,而是沒時間後製者居多吧!

所以大多不愛後製者都是比較注重於 "前製作業"

然而對於風景照而言...什麼是所見即所得??

為什麼一定要拍得所見即所得?? 是在看高畫質的行車紀錄器嗎??


Huang Tze Ken wrote:
攝影作品一是要美,二是有涵義,三是可以感動人,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作品有那個[氣氛]....(恕刪)


大大說得好
真的滿好笑的,因為後製所以前制就不會,呵呵。你嘛幫幫忙,沒有太大意義的相片就到此一遊就好無須修了,沒有前置已經想好怎麼後製的需求了,建議無須修了,因為FFFFFF或是000000了的你再怎麼修也是無意義,已經沒有細節的了你越修只是醜態百出個多的雜質跑出來而已。因此前置作業非常的到位,因為沒有好的食材做不出好料理。

在看高清行車紀錄器嗎?
是的,器材越高檔,細節越多越清楚,後製才較有意義,否則到此一遊就好了。曾嘗試將手機的畫像加以修飾,只能說有限度,因為越修越怪,整個拉該地色系也不對細節也不夠,算了,到此一遊就好了。

本來鄉間庶民小吃有他的美味,高檔牛排店有他的風味,陽春麵有他的樸實美味,日式高湯拉麵有他的湯底風味。
這些是不同的東西,你可以一一去品味它,當然所需價格也不盡相同,但是無須硬要牽扯陽春麵才是王道,日式拉麵做工太多失去原食材的風味了。這樣解釋不知是否滿意。

後製修繕是一門滿深的領域,你有興趣可以去理解它,沒興趣那也無訪不免強,因為相片是你的干其他人和事。
攝影又很多的眉角與技巧,由美術美學而來的構圖布局層次用色意境情境等等廣泛的在攝影裡也被採用,但是沒有一個道理說玩到後製的攝影者就不會這些美術邏輯,而一按定生死的就會懂這些美術邏輯,這是啥麼道理?
很多意境在快門當下是無法呈現的,比如當時的光影就是如此,那麼這小小的缺失與遺憾或許PS一下將其校正補足那就很有感了也說不一定。

總之,外行說內行話,沒進入PS等色彩層次世界裡的在說那世界裡的人不懂美術美學意境,你嘛幫幫忙。

因此,堅持無修,很好拍拍手,那就將一些攝影基礎練好,那些是適合無修,那些不適合。快狠準是必要的,因為時間不等人尤其晨昏稍縱即逝。
ijk0001 wrote:
真的滿好笑的,因為...(恕刪)



你完全解讀錯了我的意思...

習慣拍jpg直出的並不是因為不愛後製,而是沒時間後製者居多吧!
所以大多不愛後製者都是比較注重於 "前製作業"

我哪句話有意指前製才是王道之類的話??

又哪句有指後製不好之類的話???

為啥要替人亂解讀話語??



至於我所提的

"然而對於風景照而言...什麼是所見即所得??
為什麼一定要拍得所見即所得?? 是在看高畫質的行車紀錄器嗎??"

當一個沒有出大景的晨昏風景照,請問你是要照著當下拍--"所見即所得"

還是透過前製或後製來讓照片呈現不一樣的感覺...

如果要照著當下眼見樣貌來拍,那不就跟看行車紀錄器沒有兩樣~

攝影就是因為有美學含義在,所以沒必要去遵循所見即所得~

但如果你是以拍下當下來作紀實紀錄,那當然所見即所得是你要的也ok~

這才是我要表達的意思...

謝謝指教!
所見及所得,但拍下去的卻不是所見
畢竟相機不是人眼,只能靠後製來盡量還原現場
人們以為他們的理性支配言語,偏偏有時言語反而支配理性。———— 培根
一個是機器幫你自動調整好所有參數(依各家工程師及機器特性設定)
一個是自己回家慢慢調整所有參數(依我自己喜好與想法設定)
就這樣而已
另外
不管是以前的暗房作業,甚至分色處理
還是現在的數位影像修片
會不代表就厲害
不會也不代表就拍不好
都是一碼歸一碼的事
有何好比較的呢?

最後就是
不喜歡跟不會
是2回事
其實就算是相機直出的 jpeg,也是經過了相機的後處理系統。只是這些後處理系統在設計時不敢太過火,因為相機根本不知道人眼看到的感受和喜好,只能憑工程師的實驗和經驗,調出一個普羅大眾都可以接受的結果,偶爾還是會處理不好。但是也不敢不處理,因為不處理就非常難看,一台都賣不出去。

因此硬去區分有沒有"後製",工程上的界線沒那麼明顯。差別只在於這些參數是相機預設的,用相機的內建程式、處理器跑出來;還是人給予、用電腦的處理器跑出而已。結果怎麼樣,都是個人的喜好,沒有絕對答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